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要想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就要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有效切实的进行数学阅读,让阅读的阳光照耀数学课堂!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指导 阅读效果
“阅读”感觉是语文学科的事情,说到数学课,往往会让人想到讲不完的例题、做不完的练习,很难将阅读与数学联系起来。阅读与数学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形成的观念在很多数学课上可以得到证明。我们无论是在孩子的试卷上,还是在作业上,以及课堂上,家庭的表现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造成了审题能力差,不能迅速而准确的摄取信息、审清题意,既浪费了时间也解不出题。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些较难的题学生自己做时做不出,而与老师一起审题、理解题意后他(她)却能做的很好。一个平时不注重数学阅读的学生,如果题中涉及到新的形式多变的题型,就会出错,或是束手无策,而平时接受过阅读训练的学生就不会遇到这种情形了。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养成阅读习惯,突出教材价值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例如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课本是这样编排的:先通过具体事例出现两种解法,用(5 3)×4和5×4 3×4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关系,再安排三组数目不同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乘法分配律,最后用语言表达和用字母表示。
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心理,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其中最后一步用字母表示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体现,对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定律,运用定律。取消任何一步,教学内容都不到位,会影响了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这一节内容仔细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有帮助。
可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忽视了课本的阅读,没有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节课都已经上完,课本还没翻开一次,还有些教师就是上完新课,做练习的时候才翻开,课本成了习题集,很少有教师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本,忽略了教科书本身具有的静态辅导,这集众多专家智慧于一身的教科书没有起到它的最大作用,不免有些遗憾。
二、加强阅读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决定了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任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如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教学 “年、月、日”时,我设置了下面的预习提示: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2.我有什么发现?(1)年历上的奥秘。找出最近几年的年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你知道万年历是怎么回事吗?上网搜索、查阅图书或向别人咨询,并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3.我有什么疑惑?4.搜集关于“年、 月、日”的民间故事及感兴趣的内容。5.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一张世博会年历卡。有了预习提示, 学生预习起来就觉得有章可循,并且预习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果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
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课本中的数学语言准确、规范、严谨、逻辑性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数学语言,使他们养成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的习惯,提高数学能力。
如教学二年级的加法估算时候,出示书上例题:图电话机98元,电饭煲192元,自行车403元,电风扇105元,问: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同时书上还规范了语言: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然后让学生根据例题图,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别的学生纷纷发表想法,大部分同学由于仔细阅读过书上规范的语言,所以也能仿照书上的语言来回答,这样久而久之,阅读就取得好的效果。
(2)阅读要动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模仿遵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看的,用笔圈划出“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这样的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要动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比较。如:果园里运来一批新鲜水果,其中苹果占这批水果的20%,梨子占35%,已知梨子比苹果多450千克,这批水果共多少千克?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20%?谁是谁的35%?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清楚的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自身数学阅读能力,在质疑中发现他人独到的见解,在质疑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从小学就开始抓起。要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使学生重视数学阅读。教师要开展数学阅读研究,指导学生阅读,具体到个人、明确到课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让阅读的阳光照耀数学课堂!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指导 阅读效果
“阅读”感觉是语文学科的事情,说到数学课,往往会让人想到讲不完的例题、做不完的练习,很难将阅读与数学联系起来。阅读与数学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形成的观念在很多数学课上可以得到证明。我们无论是在孩子的试卷上,还是在作业上,以及课堂上,家庭的表现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造成了审题能力差,不能迅速而准确的摄取信息、审清题意,既浪费了时间也解不出题。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些较难的题学生自己做时做不出,而与老师一起审题、理解题意后他(她)却能做的很好。一个平时不注重数学阅读的学生,如果题中涉及到新的形式多变的题型,就会出错,或是束手无策,而平时接受过阅读训练的学生就不会遇到这种情形了。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养成阅读习惯,突出教材价值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例如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课本是这样编排的:先通过具体事例出现两种解法,用(5 3)×4和5×4 3×4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关系,再安排三组数目不同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乘法分配律,最后用语言表达和用字母表示。
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心理,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其中最后一步用字母表示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体现,对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定律,运用定律。取消任何一步,教学内容都不到位,会影响了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这一节内容仔细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有帮助。
可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忽视了课本的阅读,没有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节课都已经上完,课本还没翻开一次,还有些教师就是上完新课,做练习的时候才翻开,课本成了习题集,很少有教师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本,忽略了教科书本身具有的静态辅导,这集众多专家智慧于一身的教科书没有起到它的最大作用,不免有些遗憾。
二、加强阅读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决定了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任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如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教学 “年、月、日”时,我设置了下面的预习提示: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2.我有什么发现?(1)年历上的奥秘。找出最近几年的年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你知道万年历是怎么回事吗?上网搜索、查阅图书或向别人咨询,并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3.我有什么疑惑?4.搜集关于“年、 月、日”的民间故事及感兴趣的内容。5.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一张世博会年历卡。有了预习提示, 学生预习起来就觉得有章可循,并且预习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果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
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课本中的数学语言准确、规范、严谨、逻辑性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数学语言,使他们养成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的习惯,提高数学能力。
如教学二年级的加法估算时候,出示书上例题:图电话机98元,电饭煲192元,自行车403元,电风扇105元,问: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同时书上还规范了语言: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然后让学生根据例题图,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别的学生纷纷发表想法,大部分同学由于仔细阅读过书上规范的语言,所以也能仿照书上的语言来回答,这样久而久之,阅读就取得好的效果。
(2)阅读要动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模仿遵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看的,用笔圈划出“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这样的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要动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比较。如:果园里运来一批新鲜水果,其中苹果占这批水果的20%,梨子占35%,已知梨子比苹果多450千克,这批水果共多少千克?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20%?谁是谁的35%?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清楚的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自身数学阅读能力,在质疑中发现他人独到的见解,在质疑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从小学就开始抓起。要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使学生重视数学阅读。教师要开展数学阅读研究,指导学生阅读,具体到个人、明确到课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让阅读的阳光照耀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