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积雪万年松,直指人间第一峰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在吉林省东南、中国和朝鲜两国边界上,坐落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顶部,为火山口湖。系中、朝两国界湖。《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二十余里,故名为天池。”面积9.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2194米,最深达373米,为典型的高山湖泊。湖水由北侧缺口闼门流出,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山天池瀑布。四周有16座奇峰环列,岚光水色,风景幽丽。
  长白山天池是一片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最深处有373米,它就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中。想要一睹天池的绝美风景可不容易,一年里只有50天能一览无云地见到它的容颜。在快离开延吉的一月底,我们才终于动身出发去长白山。去往长白山路上的风景我是没怎么看见的,睡了几个小时。只是迷迷糊糊醒来看见窗外暗下来的天空,又继续睡着。但睡眠里依稀能听见车上当地人聊天的声音,我能知道我正在这个遥远的地方。大巴穿过一个又一个稀稀落落的村庄,所行驶过的地方都是被雪覆盖的痕迹,显得有些萧条。到达镇上的时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比想象当中的好了太多,期待了一天的景色,一眼望到头的街道,居然像城市一样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可能是我满脑子里只记得了书里的世界,一个荒无人烟的雪山,雪山深处的青铜门,留下了历史的印记。第二天一大早,在酒店餐厅喝了暖和的粥,全副武装的我们就打车往山脚出发。去往山脚下的路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明朗,铺满雪的宽阔大路,路旁的银杏树都裹上了厚厚的外衣,除了车行驶的声音,整个世界都静悄悄的,好像穿梭在雪白的童话世界里。一路上我一直都在寻找着,书里的长白山到底在哪,我想看看青铜门背后世界的终结到底是什么,这才是我最想来这个地方的理由。载着几年回忆的另一个世界,终于可以有一点点的交点了。可是一眼看去,只有规划好的旅行路线和匆匆忙忙的游客。说实话,我有些失望。我还记得在闷油瓶出青铜门的那个十年,微博上铺天盖地的消息都是关于长白山,很多人来到这里迎接他,镇上所有的住宿都被预定满了。那个时候我只能坐在教室里拿着手机不停搜索,无比羡慕着。而此时此刻,虽然有些失望,我还是拿出手机定了一个位,发了一个朋友圈。“我终于来这里啦,你们看见我了吗”遇上了七八级大风,耳边都是呼啸着的风声,把雪一层一层地吹在空气里不停地打着转。我们鼓起一大口气,迎着凛冽的寒风,摇摇晃晃地走到了瀑布的地方,上楼梯要一步一步小心地挪动, 虽然这样还是乐此不疲。来到高处,看到更远的地方,整个世界都宽阔起来了,远处都是白皑皑的雪山,雄伟壮观。我和小燕姐都兴奋了起来,一起乘着大巴上车下车折腾了好多个景点。王雯姐比较怕冷,就先坐车回起点了,我与同样爱折腾的小燕姐,有了一个在同时有相同感受的人出现,可以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得到了加倍的快乐。但在接近去往天池的最后的时间里,我们盯着大屏幕上看,“天池因天气不好暂停开放”几个大字还杵在那。一路上一直期待着有奇迹出现,但不能不放弃也不得不放弃了,只能互相安慰着。又多了一个遗憾吧,多了一个让我惦记这个地方的理由。这样也好,因为我坚定我还会再回来的,这是下一次再来东北的理由。回到延吉后的某一天,我们坐在沙发上闲聊。聊到了长白山的一些事,我突然想起了去往那的路上我迷迷糊糊醒过来看见的漫天的星星,好大好亮。但那时才五点多,就转头问小燕姐为什么还没有天黑就有星星了。她也陷入了沉思,突然笑起来,她说“妹妹呀,星星是宇宙的星球呀,它们一直都在的啊”。我突然反应过来,忍不住笑了笑,竟然忘记了星星一直都存在。但是它却很少让我们看见它的全貌,所以才珍贵,让人们不停地追寻。就像那个世界一样,不会那么轻易被人找到,被人打扰。我知道他们依舊在那里认真地生活着,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且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会见面的。
  去东北之前我一直在查天气,我希望自己能看到一场鹅毛大雪,但是到了哈尔滨,领队说看雪是得看运气的,有时候就是等你旅行结束了它也不会下。我以为我没有那个运气了呢。可是,好像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你知道吗,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雪,准确地说是下雪。从长白山下来的时候,我和团里的人走分开了,一个人走在山口,然后纷纷扬扬的雪就落了下来,没有预告的,就这样下了起来。我不自觉地伸手去接住雪花,真的跟书上说的一样,一碰就融化了。我看看衣袖上落着的雪,真的跟书上说的一样,雪是六瓣冰晶,各种美丽的形状。我抬头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雪里高兴地转起圈圈,真的好美啊!我终于圆了一个梦想。看到那么美的雪景,却没有人可以分享,圆梦的那刻,我低头擦了擦眼泪,人生总要有一些不完美,才美好嘛!雪山巍峨雄壮,走进他,又让人感觉无法亲近。沿着林场一路向上,心里满是期待和幻想,马路上薄薄一层积雪,山下路旁多是白桦林,高高的枝丫上几乎挂不住雪,但因其耐寒,才能在这里守护这方土地,海拔再高些,道路两旁换成了威严耸立的苍劲雪松,雪松高高的笔挺笔挺的,看起来就像一排排站岗的士兵,尤其是雪松上挂满了厚厚的积雪,就像穿上了一袭优雅的白色制服,银装素裹的世界就是这么百看不厌……路旁那些没有被车辆和行人打扰过的雪,已经堆得很厚了,矮矮胖胖的灯箱像极了一个个厚厚的奶油蛋糕,偶见林场的几座木质尖顶房屋,也是披上了厚厚的衣裳。“没有雪的冬天不是真正的冬天”,所以我来了,不远千里来看你,虽然这里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向往”的冬天的模样。西坡海拔1600米开始换乘雪地摩托,上山满怀兴奋,还能跟着司机小哥的节奏身体自动左右“漂移”,下山的时候我怂了,雪镜已经结霜花了,我几乎是闭着眼睛下来的,竟有一丢丢坐过山车的感觉。对了,天池这个季节已经完全被冰雪覆盖,想象中,相比这硬朗的雪山,她应该是这山中“秀美”的存在,然而登顶之后,观景台的空气被风雪弥漫着,让人几乎来不及去欣赏她的神奇和壮丽,只想落荒而逃……褪去手套匆匆地拍了几张照片,手已经冻得生疼,西坡大峡谷因为时间关系,留了个念想,而非遗憾。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领略秋天的长白山,不禁吟诗一首“干阶山奇尘迹绝,满目积雪夕阳斜。天柱峰高观雁走,北岚明灭看水叠。潺潺溪水连镜远,冷瀑回旋乌正厥。山高水瘦渐月小,懒看星转过千阶。”、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建筑。保护京杭大运河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始建于公元前486年,见证了历史的变革,经历了繁盛与衰败,流传至今警醒着世人重视保护文物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航运起着关键作用,航运带动着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促进沿岸经济发展,但是京杭大运河古建筑却遭到一些损坏,文章主要对北京大运河提出了相关保护措施。此次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信息
期刊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全长约1 794km,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工程。现如今京杭大运河已经有2 5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曾将其分成7段,文章主要讲述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也就是通惠河这一部分。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还使得其沿线城市的经济得以发展。文章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对大运河的景观变化及其遗产保护进行探讨和学习。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是我国历史性通航
期刊
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和振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影响地区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阆中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厚重的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开发价值,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业态下,如何实现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以阆中旅游为基点,对其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加以探讨,推动旅游资源与市场发展的契合,以期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与持续振兴。
期刊
自古以来运输就有水路与陆路之分,陆路运输的方便性常受到人们的青睐,水路的载货量以及安全性均优于陆地运输,也致使水上航运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水路航行主要依靠江河湖泊以及海水来进行,在普通的航行线路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人工运河就逐渐诞生。人工运河成为江河运输的枢纽,使得运输更加便捷,推动了河流沿岸的经济发展。文章以京杭运河的修建进行简单探讨,了解其背景及意义,讨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京杭大运河是连接
期刊
京杭大运河是集合古代众位君王、数代百姓无数心血与辛劳共同完成的一项伟大的创举。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开通于隋朝,后经过唐、宋的繁荣,元的完成,明的修整完善,终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闻名的、规模最大的运河。它全长2 700km,途经六省十多个城市,连接五大水系。运河的开通不仅带来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还促进了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及外交上的发展与繁荣,它不仅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加强南北交流、互通物产有无的主要渠道
期刊
秦砖汉瓦是火与土融合出的产物,虽陶土材质非贵重之料,但对今天的考古工作来说却有着相当大的意义,甚至成为今人了解秦汉两代最直接的物证。汉代瓦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畅想,透过方圆之间我们不仅可以窥探汉代人的生活习惯、建筑结构,更能体味汉代人的文化信仰以及某些政治意涵。“单于天降”“单于和亲”“四夷尽服”三种瓦当的出现无疑是汉王朝发展史的见证,也能从瓦当文字中窥探出大汉之雄风。  瓦当,即中
期刊
对于吃这件事,中国自古就不乏爱钻研之人。千古文豪苏轼为自创的东坡肉所倾倒,清代才子袁枚为其友蒋侍郎的豆腐频频“折腰”,荤与素,煎与煮,皆只为舌尖上的一点幸福。  然而最不为世人所知,却又是极致风雅的吃食,莫过于以花入馔。花这么高雅的东西也能沾染烟火气?莫慌,这并非是焚琴煮鹤般的粗鄙行径,而是兼具美感与美味的饮馔之法。  春日桃始华,金秋菊落英,一季季的风吹动花瓣,吹来唇齿间的香甜与意趣。  “凌寒
期刊
楚源探溯与早期楚都研究是困扰历史学和考古学界多年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俞伟超先生在沮漳河下游找到了春秋晚期季家湖楚城,其时代上限可追溯到楚文王时期(公元前700年),下限可至楚昭王时期(公元前500年)。近期,荆州博物馆在沮河上游对南襄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初步推断南襄城是一座楚城遗址,始建年代约在春秋时期。拟以南襄城遗址为例,着重探讨早期楚文化的若干问题,以期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和早期
期刊
《深林人家》  布面油画:70×80cm  《渔船》  布面油画:50×60cm  《四姑娘山》  布面油畫:70×80cm  《衣锦坊记忆》  布面油画:50×60cm
期刊
作者单位: 广西智匯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