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苏省高校系统的岗位设置工作于2009年全面展开,岗位设置工作管理制度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高校在实行岗位设置后对学校的工资成本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管理者要准确把握其影响程度,以便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高校人力资源 岗位设置 工资成本
一、岗位设置的背景
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200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两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2006年7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式实施,与之相伴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也一直在稳慎地向前推进。同月人事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8月,人事部又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此,全国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操作程序。2008年9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4月,江苏省人事厅印发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4月28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召开全省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省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制订
1.制订原则。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岗位设置核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高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是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的,能有效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台阶过少、平台过大的问题。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依次对应现行的部级正职到办事员10个级别。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国家对高校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高校可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自主设置学校内部的具体工作岗位,自主聘用人员。高校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一是学校当前改革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关系;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其他几支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五是政府宏观指导和高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设岗,宏观调控;二是优化结构,精干高效;三是按岗聘用,规范管理;四是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2.案例分析。选取苏北一所地方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岗位设置作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国家和江苏省的相关政策,对高等学校的岗位类别比例作了一些指导性的规定,即高等学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要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在专业技术岗位方面,一般普通高校的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控制标准为1∶3∶5∶1。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中,二级、三级、四级之间的比例为1∶3∶6;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中,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中,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双肩挑”人数一般应控制在管理人员总数的15%以内。工勤技能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其中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
该校参与岗位设置人员共1434人,经统计,聘教师岗778人,专职辅导员90人,其他专业技术岗137人,双肩挑32人,管理岗225人,工勤岗172人。1434人当中,专业技术岗位(含教师岗、专职辅导员、其他专业技术岗、双肩挑)1037人,管理岗位225人,工勤岗位172人。专业技术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72.3%,其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62.8%,管理岗位占岗位总量的15.7%,均符合规定的要求。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为10∶24.5∶47.7∶18,与规定的比例相比,初级职称的比例超出较多。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中,二级、三级、四级之间的比例为1∶7∶17,三、四级岗位比规定的比例高出许多;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比例为2∶4.4∶11.8,七级岗位高出规定2倍多;中级岗位中,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5.3∶11.3,十级岗位超出规定3倍。初级岗位中,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6.4∶5,十一级岗位略超规定。
以上人员构成比例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对比例超出部分只有依靠以后的自然减少来达到平衡。
三、岗位设置后工资成本变动分析
岗位设置完成后,对岗位变动人员的岗位工资要作相应调整,因岗位设置前正高职称对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是专业技术四级岗,副高职称是七级岗,中级职称是十级岗,初级职称是十二级岗,所以岗位设置后调高岗级人员的岗位工资也应相应调高。经过分析可知,参加本轮岗位设置的所有教职工中,涉及岗位工资调整的有如下人员,正高级职称调高至二级、三级的人员,副高级职称调高至五级、六级的人员,中级职称调高至八级、九级的人员,初级职称调高至十一级的人员。据统计,该四类人员涉及调整岗位工资的人员总数为38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7%。
正高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29人,其中从四级岗调整到三级岗26人,岗位工资从1420元调整到1630元,月增资5460元;从四级岗调整到二级岗3人,岗位工资从1420元调整到1900元,月增资1440元。正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82800元。
副高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80人,其中从七级岗调整到六级岗58人,岗位工资从930元调整到1040元,月增资6380元;从七级岗调整到五级岗22人,岗位工资从930元调整到1180元,月增资5500元。副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142560元。
中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184人,其中从十级岗调整到九级岗121人,岗位工资从680元调整到730元,月增资6050元;从十级岗调整到八级岗63人,岗位工资从680元调整到780元,月增资6300元。中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148200元。
初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90人,其中从十二级岗调整到十一级岗90人,岗位工资从590元调整到620元,月增资2700元。初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32400元。
四、结语
根据上述统计与分析,岗位设置后岗位工资年增资额约40万元,该数额在整个人员经费投入中比例很小,所以对基本工资的影响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但地方高校的校内岗位津贴一般情况下均会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在岗位设置过程中调高岗级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因此,校内岗位津贴在岗级调整中较能反映出收入差距,其增长幅度可能较大,这方面在经费投入上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高校决策者在对人员经费这块大蛋糕进行分配时,应充分考虑岗位设置后岗位调整带来的影响。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B630011)。
关键词: 高校人力资源 岗位设置 工资成本
一、岗位设置的背景
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200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两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2006年7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式实施,与之相伴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也一直在稳慎地向前推进。同月人事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8月,人事部又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此,全国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操作程序。2008年9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4月,江苏省人事厅印发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4月28日,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召开全省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省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制订
1.制订原则。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岗位设置核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高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是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的,能有效解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台阶过少、平台过大的问题。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依次对应现行的部级正职到办事员10个级别。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国家对高校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高校可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自主设置学校内部的具体工作岗位,自主聘用人员。高校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一是学校当前改革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关系;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其他几支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五是政府宏观指导和高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设岗,宏观调控;二是优化结构,精干高效;三是按岗聘用,规范管理;四是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2.案例分析。选取苏北一所地方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岗位设置作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国家和江苏省的相关政策,对高等学校的岗位类别比例作了一些指导性的规定,即高等学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要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在专业技术岗位方面,一般普通高校的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控制标准为1∶3∶5∶1。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中,二级、三级、四级之间的比例为1∶3∶6;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中,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中,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双肩挑”人数一般应控制在管理人员总数的15%以内。工勤技能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其中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
该校参与岗位设置人员共1434人,经统计,聘教师岗778人,专职辅导员90人,其他专业技术岗137人,双肩挑32人,管理岗225人,工勤岗172人。1434人当中,专业技术岗位(含教师岗、专职辅导员、其他专业技术岗、双肩挑)1037人,管理岗位225人,工勤岗位172人。专业技术岗位占学校岗位总量的72.3%,其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62.8%,管理岗位占岗位总量的15.7%,均符合规定的要求。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为10∶24.5∶47.7∶18,与规定的比例相比,初级职称的比例超出较多。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中,二级、三级、四级之间的比例为1∶7∶17,三、四级岗位比规定的比例高出许多;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比例为2∶4.4∶11.8,七级岗位高出规定2倍多;中级岗位中,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5.3∶11.3,十级岗位超出规定3倍。初级岗位中,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6.4∶5,十一级岗位略超规定。
以上人员构成比例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对比例超出部分只有依靠以后的自然减少来达到平衡。
三、岗位设置后工资成本变动分析
岗位设置完成后,对岗位变动人员的岗位工资要作相应调整,因岗位设置前正高职称对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是专业技术四级岗,副高职称是七级岗,中级职称是十级岗,初级职称是十二级岗,所以岗位设置后调高岗级人员的岗位工资也应相应调高。经过分析可知,参加本轮岗位设置的所有教职工中,涉及岗位工资调整的有如下人员,正高级职称调高至二级、三级的人员,副高级职称调高至五级、六级的人员,中级职称调高至八级、九级的人员,初级职称调高至十一级的人员。据统计,该四类人员涉及调整岗位工资的人员总数为38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7%。
正高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29人,其中从四级岗调整到三级岗26人,岗位工资从1420元调整到1630元,月增资5460元;从四级岗调整到二级岗3人,岗位工资从1420元调整到1900元,月增资1440元。正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82800元。
副高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80人,其中从七级岗调整到六级岗58人,岗位工资从930元调整到1040元,月增资6380元;从七级岗调整到五级岗22人,岗位工资从930元调整到1180元,月增资5500元。副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142560元。
中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184人,其中从十级岗调整到九级岗121人,岗位工资从680元调整到730元,月增资6050元;从十级岗调整到八级岗63人,岗位工资从680元调整到780元,月增资6300元。中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148200元。
初级职称调整岗位工资90人,其中从十二级岗调整到十一级岗90人,岗位工资从590元调整到620元,月增资2700元。初级职称岗位工资年增资32400元。
四、结语
根据上述统计与分析,岗位设置后岗位工资年增资额约40万元,该数额在整个人员经费投入中比例很小,所以对基本工资的影响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但地方高校的校内岗位津贴一般情况下均会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在岗位设置过程中调高岗级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因此,校内岗位津贴在岗级调整中较能反映出收入差距,其增长幅度可能较大,这方面在经费投入上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高校决策者在对人员经费这块大蛋糕进行分配时,应充分考虑岗位设置后岗位调整带来的影响。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B6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