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易错题辨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对概率部分的要求:了解随机事件、几何概型、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理解古典概型,重点是对两个概率类型的求解:古典概型--其特征是试验结果的有限性、等可能性;几何概型--其特征是试验结果的无限性、等可能性;区分他们的关键是判断基本事件是有限还是无限.
  在解这类问题时,普遍存在“会而不对”的现象,常常出错.要正确,首先必须概念清晰,在此基础上,认真审清题意,本文列举几组易混概念进行对比,以提高概率解题中的辨析能力.
  (一)等可能事件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
  例1 某中学高一年级有12个班,要从中选2个班代表学校参加某项活动,由于某些原因,一班必须参加,另外再从二到十二班中选一个班.有人提议用如下方法:掷两个骰子得到的点数的和是几点就选几班,你认为这样做公平吗?为什么?
  解:显然不公平,因为不是等可能的--比如由于每次抛掷的等可能导致出现12的可能(6,6)比出现10的可能(4,6)(5,5)(6,4)要小.
  例2 先后抛掷三枚均匀的硬币,求出现“两个正面、一个反面”的概率?
  错解:抛掷三枚硬币只出现“三个正面”、“三个反面”、“两个正面一个反面”、“一个正面两个反面”共四种情况.记事件A=“两个正面、一个反面”P(A)=14.
  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如其中的“两个正面一个反面”包括(正、正、反)(正、反、正)(反、正、正)三个事件等可能,所以一般来讲处理时编号列举(或用树形图解决).
  正解:把硬币编号后逐一列出基本事件“三个正面”1种、“三个反面”1种、“两个正面一个反面”3种、“一个正面两个反面”3种,合计共有8个基本事件,而事件A包括三个结果P(A)=38.
  (二)没有区分好古典概型中的有序与无序造成的错误
  有序与无序问题是概率考查的难点、重点,可以通过几种常见的类型--如逐一抽取与一次性抽取等来进行比较,同时要能结合树形图处理数据关系.
  例3 将一颗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它落地时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
  错解:设事件“A=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列”,所有的总数n=63.
  事件A分成:公差为零有6种;公差为1有4种;公差为2有2种
  P(A)=1263=118
  分析:考虑公差时要注意的是公差可以是-1,或者-2,从而导致事件A的可能有18种.
  正解:事件A的可能有18,P(A)=1863=112.
  例4 [JP3]甲乙两人参加知识竞赛,共有10道不同的题目,其中选择题6道,判断题4道,甲乙两人各抽一题.
  (1)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的概率?
  (2)甲乙两人中至少有一人抽到选择题的概率?
  错解:(1)设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为事件A,因为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有6×4=24种可能,又甲、乙二人依次各抽一题有种45可能,
  所以P(A)=2445=815.
  (2)设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人抽到选择题为事件B,则甲、乙二人都未抽到选择题为事件B[TX--*4],由对立事件概率计算公式,可得:
  P(B)=1-P(B[TX--*4])=1-1245=1-415=1115.
  分析:错解是错将甲、乙二人依次各抽一题理解为甲、乙二人同时抽一题,前者与顺序有关,后者与顺序无关,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正解:(1)甲、乙二人依次各抽一题有10×9=90种可能,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有24种可能,所以甲抽到选择题,乙抽到判断题的概率为P(A)=415.
  (2)(建立对立模型)甲、乙二人依次都抽到判断题的概率为P(B[TX--*4])=1290=215.
  故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人抽到选择题的概率为P(B)=1-215=1315.
  要注意几种常见的有序问题,如队列、组数以及一次抽题等问题中的有序特点,不要审题不清,导致错误.
  (三)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混淆造成的错误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关系:互斥是对立的前提.两个事件A、B互斥包括:A、B都未发生;A、B恰有一个发生,而A、B对立却必有一个发生,且概率和为1.
  例5 抛掷一颗骰子,事件A=“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事件B=“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求事件C=“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或朝上一面的数字不超过3”发生的概率?
  错解:P(A)=36=12,P(B)=36=12,P(C)=P(A+B)=1.
  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事件和概率计算的公式的前提是两个事件必须互斥,而本题的两个事件并不互斥,两个事件同时出现1或3.
  正解:将事件C分成出现1、2、3、与出现5这两个事件,从而P(C)=36+16=23.
  
  在计算古典概率时要善于把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互斥的几个事件的和或者通过对立事件进行转化--要能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复杂为简单.
  (四)几何概型中的几个常见的测度互相混淆造成的错误
  要了解区域测度的简单含义——线段的测度是其长度,平面图形的测度是其面积,立体图形的测度是其体积.从而使得我们在处理几何概型时要能够把具体的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几何概型.
  例6 在等腰Rt△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相交于点M,求AM<AC的概率.
  错解:常会把这题误认为课本102:例3:在等腰ABC中,在斜边AB上取点M,求AM<AC的概率.
  从而这样解:在线段AB上截取AC′=AC,于是
  P(AM<AC)=P(AM<AC′)=AMAC′=22
  .
  [TPS10.TIF;X*2,BP]
  正解:本题应该理解成射线CM在∠ACC′内是等可能分布的,在AB上取AC′=AC,则∠ACC′=67.5°
  P(AM<AC)=P(AM<AC′)=67.5°90°=34.
  要注意在相同的背景下,当等可能的角度不同时其概率可能不一样,应此审题一定要清楚,不能概念不清,同时在有些综合题中.
  例7 在半径为1的圆周上随机取三点A、B、C,求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的概率?
  正解:
  [TPS11.TIF;%90%90;X*2,BP]
  
  如图设图中两段弧长AmB=x;AnC=y,
  则区域D0<x<2π
  0<y<2π
  0<x+y<2π(图中△OEF),而区域d0<x<π
  0<y<π
  π<x+y<2π(图中阴影部分)
  则求得概率为P=14.
  例8 设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b2=0.
  (1)若a是从0、1、2、3四个数中任取一个,b是从0、1、2三个数中任取一个,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2)若a是从[0,3]中任取一个,b是从[0,2]三个数中任取一个,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正解:事件A=“方程x2+2ax+b2=0有实根”,从代数意义上讲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是a2≥b2.
  (1)基本事件有12个,逐一列举有(0,0)(0,1)(0,2)(1,0)(1,1)(1,2)(2,0)(2,1)(2,2)(3,0)(3,1)(3,2)其中第一个数表示a,第二个数表示b.判断事件A包括9个基本事件,所以P(A)=912=34.
  (2)实验的全部结果构成区域D{(a,b)|0≤a≤3,0≤b≤2},事件A构成的区域为{(a,b)|0≤a≤3,0≤b≤2,a≥b},
  所求概率为P(A)=2×3-12×222×3=23.
  分析:上述两题的关键是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概率模型,例7由于引入两个变量从而构造了两维背景,导致出现面积为测度的模型,而例8要求在概率求解中注意区分好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应该讲并不困难,有限与无限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
  从高考要求上讲,概率问题不是很难,近几年大题基本不出.所以解答的关键是概念要清晰,同时在分析时要注意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化繁为简.若有大题出现一定要注意解题的格式,以保证能够分部得分.
  
  (作者:曹钢、戴栋焱,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函数的值域和最值的求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求函数的值域或函数的最值,以及运用函数的值域和最值解决与函数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类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特别是导数知识和三角函数的加入,更让函数的最值问题焕发新的活力.在题型设计上,不仅有以函数性质面目出现的填空题,也有侧重于函数思想综合应用的解答题.这些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函数性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保证,而考试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高职教育考试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业考核,还应体现高职特色的考核,包括学生能力等各方面的考核。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职理论课程 考试模式 改革 弊端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
三角恒等变换知识是历年高考所必考的内容之一,常常与向量、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结合在一起,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现就涉及三角恒等变换的问题分类例析如下.  一、求值问题  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要求熟练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倍角公式等,并能掌握一些运算技巧,如角的拆分、组合以及公式的变形等.  例1 (2010年全国卷1)已
圆锥曲线离心率问题是高考热点,解答易错,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关键是运用已知条件找出a,b,c三个量或这三个量中两个量的关系,能直接找出a,c的关系最好,找出a,b,c的关系则可通过c2=a2-b2或c2=a2+b2转化为a,c的关系.常涉及到列不等式、三角形中角度的变化, 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点,综合性强,计算量大.有些学生做起来感到很吃力,甚至半途而废,但只要掌握其本质
基本不等式:a,b是正实数,则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是高中阶段常见的题型,必须熟练掌握,应用这个不等式求最值,有三点值得强调. 一是:各个量必须是正数;二是: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构造两个量的乘积是定值,求积的最大值必须构造和是定值;三是:要证明等号可以成立.  下面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例1 已知正实数x, y满足x+y=1,求4x+9y的最
在数学中,“1”可谓变化多端,适当构造“1”的某种表达形式,在解题中往往能产生神奇的作用.本文就“1”在求值、化简、证明、比较大小、求最值、解不等式中作用,举例说明“1”的妙用,解读不寻常的“1”  ◆1.无中生有巧求值  例1 已知tan α=-2,求14sin2 α+25cos2 α的值.  分析:在三角关系中有sin2 α+cos2 α=1,此题可使用si
学生的解题错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怎样充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解析几何中学生经常发生错误的典型题型,暴露错误的发生过程,深度剖析错误的产生原因,探讨错误的纠正方法,让这来之不易的错误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解析几何这一内容.     例1 求过点(2,1)且与两坐标所围成的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