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布置习作时,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心声——“写作难,难于上青天!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我们头就疼。”
这种怕写作的现象在小学生中相当普遍。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打破目前写作教学的尴尬,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我们不妨把平时的小练笔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地,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巧借练笔,积累素材,训练写法,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练笔中培养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篇目众多,体裁多样。每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可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地方,如文中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彩的对话、心理、肖像描写,恰到好处的插叙、倒叙、借物喻人等写法,都是课堂小练笔最好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独立创作等。
每教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精选有利于进行听说读写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加以强调,引导学生欣赏,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借鉴的兴趣。接着,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收获,一方面满足学生“急于一试”的欲望,另一方面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注意了训练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学完《爱如茉莉》一课,学生这样写道:“爱在哪里?哦,爱在这儿,在妈妈递给爸爸的一双拖鞋上,在爸爸保护妈妈的那一刹那。爱在哪里?哦,爱在这儿,在妈妈为爸爸捶背的时光中,在爸爸陪妈妈散步的乡间小路上……爱是什么?爱是父母为我们撑起的小伞,爱是父母无数次鼓励我们的话语……”
这样,通过文本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通过练笔的形式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长期积淀下去,将会为学生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然,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各种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使学生从书中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纵横九百万的山水景……
二、描写生活,让学生在练笔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泉。一篇习作从何开始?从生活开始。留心身边事,处处有文章。今天的学生视野何其广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名目繁多的各类书报,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无所不容的互联网……可为什么他们还是写不好作文呢?仔细想来,学生们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懂得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觉属于自己的情趣和意义。正像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进行选材。
俗话说:“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写文章先要为物所感,为情所动。只要用心感悟,就算是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小题材,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1.描绘家乡美景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在每一种绿色生命的陪伴下快乐度过;因为得到一串冰糖葫芦而绽放甜甜的微笑……到了晚上,艳丽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小溪把夕阳红彤彤的脸庞照得粉嫩嫩的,夕阳美得让小溪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泛起了层层涟漪……”
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就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此时,让学生描绘家乡的田园景物,已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写作,而像是在叙述自己的快乐,表达心中的感动,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2.描写乡村动物
农村的学生,与马牛羊、鸡犬豕朝夕为伴,对有关动物的场景并不陌生:“两只淘气的小鸭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根筷子长的蚯蚓,各咬住蚯蚓的一头不放,你争我夺,抢得可带劲了!那样子倒像是两个人在拔河比赛,互不相让。它们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你瞧,它俩一只脚掌撑在前,一只脚掌抵在后,脖子远远地仰在后面,身上的羽毛因为紧张全都竖了起来,那条倒霉的蚯蚓被拉得笔直笔直的……”
这样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只要仔细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动物世界里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一定能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3.赞颂民俗风情
过年在咱中国人看来是件大事,这里就有很多可写的地方。“除夕这晚,在饭桌上,我听见了酒杯轻轻碰到的清脆声,家人互相道祝福的话语声,门外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年夜饭过后,妈妈便开始张罗着过年的新衣,还不忘往我们小孩新衣的兜里揣上百十元钱,这当然就是第一笔压岁钱喽……”
像这样可写的节庆风俗还有很多,适时地引导学生弄清家乡特有的文化和风情,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俗,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4.讲述童趣故事
生活中,四季都充满童趣。“童趣在春天,放飞一根风筝线,让风筝与小鸟试比高;童趣在夏天,在泥塘小沟里捕鱼虾、捉泥鳅、抓螃蟹;童趣在秋天,一根长竹竿打枣摘苹果;童趣在冬天,雪霁天晴朗,踏雪去寻梅,去堆雪人、打雪仗。”
充满乡土气息的小练笔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更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好素材。
三、有效评价,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写作的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延续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升他们写作的技能,就要让他们在写作中得到成功。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抓住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在眉批和总评上加以赞赏
教师可多写些鼓励式评语。如:“你有感而发,从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你对自己母亲的那一份敬佩、感激和深深的爱,读着这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让人颇受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生活的快乐气息,这些在你们眼里看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儿,却也能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这样有趣的情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呀!场面刻画生动,细节处理精彩,让老师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这些勉励、交流式的评语就如缕缕春风,能够拂去学生心头的忧虑,增添他们写作的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2.抓住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在习作的等级上加以拔高
教师可用高分来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每次习作,若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并能巧妙地运用好词佳句,使文章具体、生动,就可以给“优”。若是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结构别致的上好佳作,不妨适当加分。例如,在本子上奖励学生一颗“红五星”或是画上一个“大拇指”,使学生意外地感受到教师充分的认可。至此,学生的兴奋神经被充分触动,写作热情便可达到巅峰。
3.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优点,充分发挥“好花共赏”的功效
对于学生的习作,欣赏的面可以放宽些。开头好,赏开头;结尾妙,赏结尾。一词一句,一个片断,只要写得好或有特色,都可供欣赏。赏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学生读、教师读,也可传阅、刊出,或者张贴、引用,还可献给家长。教师还可以每星期开展一次班级优秀习作评选活动,学生每人挑选出一篇最满意的习作参评,评委由语文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对优秀习作予以赞赏并刊出。这样,就能使学生由一个“专职的写作者”变成“佳作的欣赏者”,感受到写作的甘甜,对写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练笔是写作的推手。我想,如果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达到“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的境界。
(责编刘宇帆)
这种怕写作的现象在小学生中相当普遍。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打破目前写作教学的尴尬,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我们不妨把平时的小练笔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地,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巧借练笔,积累素材,训练写法,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练笔中培养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篇目众多,体裁多样。每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可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地方,如文中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彩的对话、心理、肖像描写,恰到好处的插叙、倒叙、借物喻人等写法,都是课堂小练笔最好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独立创作等。
每教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精选有利于进行听说读写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加以强调,引导学生欣赏,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借鉴的兴趣。接着,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收获,一方面满足学生“急于一试”的欲望,另一方面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注意了训练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学完《爱如茉莉》一课,学生这样写道:“爱在哪里?哦,爱在这儿,在妈妈递给爸爸的一双拖鞋上,在爸爸保护妈妈的那一刹那。爱在哪里?哦,爱在这儿,在妈妈为爸爸捶背的时光中,在爸爸陪妈妈散步的乡间小路上……爱是什么?爱是父母为我们撑起的小伞,爱是父母无数次鼓励我们的话语……”
这样,通过文本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通过练笔的形式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长期积淀下去,将会为学生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然,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各种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博览群书,使学生从书中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纵横九百万的山水景……
二、描写生活,让学生在练笔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泉。一篇习作从何开始?从生活开始。留心身边事,处处有文章。今天的学生视野何其广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名目繁多的各类书报,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无所不容的互联网……可为什么他们还是写不好作文呢?仔细想来,学生们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懂得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觉属于自己的情趣和意义。正像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进行选材。
俗话说:“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写文章先要为物所感,为情所动。只要用心感悟,就算是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小题材,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1.描绘家乡美景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在每一种绿色生命的陪伴下快乐度过;因为得到一串冰糖葫芦而绽放甜甜的微笑……到了晚上,艳丽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小溪把夕阳红彤彤的脸庞照得粉嫩嫩的,夕阳美得让小溪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泛起了层层涟漪……”
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就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此时,让学生描绘家乡的田园景物,已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写作,而像是在叙述自己的快乐,表达心中的感动,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2.描写乡村动物
农村的学生,与马牛羊、鸡犬豕朝夕为伴,对有关动物的场景并不陌生:“两只淘气的小鸭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根筷子长的蚯蚓,各咬住蚯蚓的一头不放,你争我夺,抢得可带劲了!那样子倒像是两个人在拔河比赛,互不相让。它们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你瞧,它俩一只脚掌撑在前,一只脚掌抵在后,脖子远远地仰在后面,身上的羽毛因为紧张全都竖了起来,那条倒霉的蚯蚓被拉得笔直笔直的……”
这样有趣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只要仔细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动物世界里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一定能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3.赞颂民俗风情
过年在咱中国人看来是件大事,这里就有很多可写的地方。“除夕这晚,在饭桌上,我听见了酒杯轻轻碰到的清脆声,家人互相道祝福的话语声,门外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年夜饭过后,妈妈便开始张罗着过年的新衣,还不忘往我们小孩新衣的兜里揣上百十元钱,这当然就是第一笔压岁钱喽……”
像这样可写的节庆风俗还有很多,适时地引导学生弄清家乡特有的文化和风情,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俗,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4.讲述童趣故事
生活中,四季都充满童趣。“童趣在春天,放飞一根风筝线,让风筝与小鸟试比高;童趣在夏天,在泥塘小沟里捕鱼虾、捉泥鳅、抓螃蟹;童趣在秋天,一根长竹竿打枣摘苹果;童趣在冬天,雪霁天晴朗,踏雪去寻梅,去堆雪人、打雪仗。”
充满乡土气息的小练笔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更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好素材。
三、有效评价,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写作的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延续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升他们写作的技能,就要让他们在写作中得到成功。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抓住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在眉批和总评上加以赞赏
教师可多写些鼓励式评语。如:“你有感而发,从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你对自己母亲的那一份敬佩、感激和深深的爱,读着这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让人颇受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生活的快乐气息,这些在你们眼里看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儿,却也能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这样有趣的情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呀!场面刻画生动,细节处理精彩,让老师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这些勉励、交流式的评语就如缕缕春风,能够拂去学生心头的忧虑,增添他们写作的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2.抓住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在习作的等级上加以拔高
教师可用高分来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每次习作,若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并能巧妙地运用好词佳句,使文章具体、生动,就可以给“优”。若是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结构别致的上好佳作,不妨适当加分。例如,在本子上奖励学生一颗“红五星”或是画上一个“大拇指”,使学生意外地感受到教师充分的认可。至此,学生的兴奋神经被充分触动,写作热情便可达到巅峰。
3.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优点,充分发挥“好花共赏”的功效
对于学生的习作,欣赏的面可以放宽些。开头好,赏开头;结尾妙,赏结尾。一词一句,一个片断,只要写得好或有特色,都可供欣赏。赏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学生读、教师读,也可传阅、刊出,或者张贴、引用,还可献给家长。教师还可以每星期开展一次班级优秀习作评选活动,学生每人挑选出一篇最满意的习作参评,评委由语文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对优秀习作予以赞赏并刊出。这样,就能使学生由一个“专职的写作者”变成“佳作的欣赏者”,感受到写作的甘甜,对写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练笔是写作的推手。我想,如果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达到“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的境界。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