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郑和的葬地,也是个谜,有人说葬在海上。 他是大海之子。
为筹划「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我重温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先驱们的故事,特别是举世瞩目的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神遴「郑和之路」,真教人荡气回肠。远航之谜
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扩展至全球,郑和是最强的开拓者。
郑和(1371-1433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生于云南,色目人,本姓马,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郑和博学广识,武功高强,明成祖(1360-1424年)对他十分信赖,赐姓郑,钦封为「三宝太监」,官居一品。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他的了次远航。
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后世众说纷纭。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又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史家的种种说法还有:作为联合印度牵制帖木儿帝国东进侵扰明朝;郑和身为穆斯林,要去麦加朝觐……
「寻找建文帝」一说最神秘。话说139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继位(皇太子早殁),即建文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服,兴兵夺权,1402年攻破京师。建文帝纵火焚宫后,连同玉玺一起失踪,传说他由泉州乘阿拉伯商船逃亡海外。朱棣登位为明成祖,改元永乐,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永乐大帝就为了寻找建文帝和玉玺的下落,不惜派遣庞大的船队出洋?也许最初会有这动机,但是一次又一次万里远航的主因,显然包含更远大的目标。而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博取外国使团纷至沓来,可谓「万国来朝」。
永乐盛世,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雄厚国力使郑和能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进行了次远航,历时28年,总航程达了万多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有余,访问了39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郑和的旅行探险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英国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甚至断定郑和的船队最早发现美洲、大洋洲,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近一个世纪。
南京寻迹
郑和的生命在远航,直到在最后一次,回航途经古里国(今印度南部)时,病故在异国他乡。
郑和下西洋的大量档案本收集于《郑和出使水程》里,后来却不知所终。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烧了。清末八国联军再加一把火,从此郑和的探险故事只有从幸存的《郑和航海图》以及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着《瀛涯胜览》、费信所撰《星槎胜览》和巩珍所撰《西洋番国志》去查找,许多重大事件化为谜雾。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本营,我曾去拜謁与郑和相关的史迹地。
郑和当年统领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出发,是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启航,至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远航。我专程来到太仓,但只见长江滚滚东去,不复船帆如林的壮阔了。
南京天妃宫在长江之滨。相传郑和远航时遇上狂风恶浪,幸得海神妈祖显灵相救,化险为夷。郑和顺利返回后,上奏永乐皇帝,海神娘娘即被封为「天妃」,并于永乐五年(1407年)建造天妃宫。
南京狮子山西南麓的静海寺,是永乐皇帝为表彰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敕建的寺院,也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佛牙和罗汉画像。现在设「郑和下西洋」和「《南京条约》议约」等展览。历史竟有如此矛盾的组合:象征了中国古代外交史顶峰的静海寺,到了1842年,竞成为清朝与英国谈判《南京条约》的场所,香港从此被迫割让,轩昂的静海寺变成国运衰落的见证!
南京牛首山麓的郑和墓,是按伊斯兰教样式而建,其后裔说是衣冠冢,他们根据祖辈相传,郑和死后只运回来发辫和靴子等。
关于郑和的葬地,也是个谜,有人说葬在海上。
他是大海之子。
为筹划「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我重温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先驱们的故事,特别是举世瞩目的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神遴「郑和之路」,真教人荡气回肠。远航之谜
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扩展至全球,郑和是最强的开拓者。
郑和(1371-1433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生于云南,色目人,本姓马,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郑和博学广识,武功高强,明成祖(1360-1424年)对他十分信赖,赐姓郑,钦封为「三宝太监」,官居一品。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开始他的了次远航。
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后世众说纷纭。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又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史家的种种说法还有:作为联合印度牵制帖木儿帝国东进侵扰明朝;郑和身为穆斯林,要去麦加朝觐……
「寻找建文帝」一说最神秘。话说139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继位(皇太子早殁),即建文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服,兴兵夺权,1402年攻破京师。建文帝纵火焚宫后,连同玉玺一起失踪,传说他由泉州乘阿拉伯商船逃亡海外。朱棣登位为明成祖,改元永乐,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永乐大帝就为了寻找建文帝和玉玺的下落,不惜派遣庞大的船队出洋?也许最初会有这动机,但是一次又一次万里远航的主因,显然包含更远大的目标。而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博取外国使团纷至沓来,可谓「万国来朝」。
永乐盛世,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雄厚国力使郑和能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进行了次远航,历时28年,总航程达了万多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有余,访问了39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郑和的旅行探险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英国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甚至断定郑和的船队最早发现美洲、大洋洲,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近一个世纪。
南京寻迹
郑和的生命在远航,直到在最后一次,回航途经古里国(今印度南部)时,病故在异国他乡。
郑和下西洋的大量档案本收集于《郑和出使水程》里,后来却不知所终。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烧了。清末八国联军再加一把火,从此郑和的探险故事只有从幸存的《郑和航海图》以及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着《瀛涯胜览》、费信所撰《星槎胜览》和巩珍所撰《西洋番国志》去查找,许多重大事件化为谜雾。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本营,我曾去拜謁与郑和相关的史迹地。
郑和当年统领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出发,是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启航,至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远航。我专程来到太仓,但只见长江滚滚东去,不复船帆如林的壮阔了。
南京天妃宫在长江之滨。相传郑和远航时遇上狂风恶浪,幸得海神妈祖显灵相救,化险为夷。郑和顺利返回后,上奏永乐皇帝,海神娘娘即被封为「天妃」,并于永乐五年(1407年)建造天妃宫。
南京狮子山西南麓的静海寺,是永乐皇帝为表彰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敕建的寺院,也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佛牙和罗汉画像。现在设「郑和下西洋」和「《南京条约》议约」等展览。历史竟有如此矛盾的组合:象征了中国古代外交史顶峰的静海寺,到了1842年,竞成为清朝与英国谈判《南京条约》的场所,香港从此被迫割让,轩昂的静海寺变成国运衰落的见证!
南京牛首山麓的郑和墓,是按伊斯兰教样式而建,其后裔说是衣冠冢,他们根据祖辈相传,郑和死后只运回来发辫和靴子等。
关于郑和的葬地,也是个谜,有人说葬在海上。
他是大海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