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是多样化的。其中,教师真实感性的探索、鲜活生动的案例以及理性思辨的文章,都是教育科研绽放的花朵、结出的果实。
数学教师眼中的一节语文课
今天是我校“青年教师会课活动”的第一天,学校提出“跨学科听课”,作为数学老师我也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题为《蚂蚁和蝈蝈》),就说一点门外汉的感受吧。
课始,教师出示两个可爱的卡通小动物。
师:昆虫王国里的这两个小动物大家认识吗?
生:我认识,褐色的是蚂蚁。绿色的叫蝈蝈。
师:对,这穿着褐色外衣的是蚂蚁,另外这个穿着绿色外衣的是蝈蝈。
随感:教师的话语尽管和学生的表述意思一样,但由于教师用了生动的比喻,一下子使重复性的引导语具有了磁性,我发现听者(也包括教师)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由此我想,语言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因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用以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还是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富有魅力的语言,在语文课上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示范和启发。进而我想,作为数学教师在注重语言准确、清新、逻辑的基础上。要提高教育效果,也应注重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中,教师指名一位学生读一个句子,学生读后,我们感觉声音嫌低。教师说:你读的时候要是声音大一点就棒了!学生自己要求再读一遍,读完后,教师奖给他一个五角星。
随感:过程中的赏识性导向评价,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读“乘凉”一词时,有一学生感到有困难。
师:你的困难在哪里?
生:我连不起来。
师:谁来帮助他一下。
在同学提示和示范下,这位学生也会读了。当她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诱导:在别人的帮助下你成功了,那么你想对他们说——
生:谢谢你们帮助了我。
随感:语文教学中结合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也给学生提供了练说的机会),既教书,又育人。要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重进行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那么也就会产生聚合效应。
教师在组织学生读课文中的生字时,她让学生分小组且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有的小组“开火车”读,有的小组齐读。当齐读的效果有明显优势时,教师评价:你们真是团结力量大!当有的小组读而别的小组学生显出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这样组织:其他小朋友是评委,可要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好。
随感:组织的要求和学生担当的角色有机结合,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力,说小朋友们是小评委了,自然大家就会认真倾听。这要大大胜过诸如“请小朋友们坐好!”“小朋友们要认真听!”“谁不想听就站到前面来!”“啪、啪、啪”地敲桌子等命令和吓唬。
课文中有一句“夏天真热,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推,有的拉”,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表演,她自己也加入到了一组申投入地演起一只小蚂蚁。
随感: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不断进行着切换,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激励者、时而又是学习的参与者。
以上是一篇收录在特级教师蔡梓权同志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课题《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中的教学随笔,这位教师基于观察、记录、随想和反思的过程。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将教学过程和认识记录下来。以往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这种研究方式排斥在研究之外,觉得写写感想、做做记录算不上什么研究,而今天却是教师重要的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是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
回顾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大致走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实施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倡导探寻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等方法的历程。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变化,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开始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注重质化的研究,而且也显示教师在尽力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寻着与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和表达样式。
引导和帮助教师形成研究成果。既是实现研究能力回归教师自身的重要过程,也是激发教师研究兴趣、培养教师研究热情的重要载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搭台子,展示优课。教师的科研主要是基于教学的研究,教师的课程实施就是鲜活的研究过程。我校通过设置“每周一课”、自主请客式的“每日开放”以及承办各科教学现场活动等,为教师提供展示优课的平台。
二、建阵地,展示成果。教师的研究成果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即通过观察,对活动、现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收集,进行整理、反思、提升、概括和整合,逐步系统化。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边行动边思考,把反思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我们引导教师重视对他人课堂的观察、分析、思考,取人之长。对教师写成的反思性文章,我们学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交流,从而激励教师把观察、分析、研究作为习惯来养成。
三、立规章,促成成果。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习惯,使教师自觉步入学习、行动、研究的轨道,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我校建立“每周一课”制,目的就是通过公开课来锻炼教师,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优秀成果就是被“逼”出来的。我校还建立了月考评制,要求教师每月听4节课,写两篇反思性的教学文章或教育论文。此外,还制定了《教工科研奖励条例》,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多出成果。为了激励青年教师不断追求,学校给每个青年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对成果突出的科研积极分子进行宣传、报道和成果展示,让他们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生成新的、更高的事业追求。
数学教师眼中的一节语文课
今天是我校“青年教师会课活动”的第一天,学校提出“跨学科听课”,作为数学老师我也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题为《蚂蚁和蝈蝈》),就说一点门外汉的感受吧。
课始,教师出示两个可爱的卡通小动物。
师:昆虫王国里的这两个小动物大家认识吗?
生:我认识,褐色的是蚂蚁。绿色的叫蝈蝈。
师:对,这穿着褐色外衣的是蚂蚁,另外这个穿着绿色外衣的是蝈蝈。
随感:教师的话语尽管和学生的表述意思一样,但由于教师用了生动的比喻,一下子使重复性的引导语具有了磁性,我发现听者(也包括教师)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由此我想,语言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因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用以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还是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富有魅力的语言,在语文课上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示范和启发。进而我想,作为数学教师在注重语言准确、清新、逻辑的基础上。要提高教育效果,也应注重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中,教师指名一位学生读一个句子,学生读后,我们感觉声音嫌低。教师说:你读的时候要是声音大一点就棒了!学生自己要求再读一遍,读完后,教师奖给他一个五角星。
随感:过程中的赏识性导向评价,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读“乘凉”一词时,有一学生感到有困难。
师:你的困难在哪里?
生:我连不起来。
师:谁来帮助他一下。
在同学提示和示范下,这位学生也会读了。当她带着成功的喜悦坐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诱导:在别人的帮助下你成功了,那么你想对他们说——
生:谢谢你们帮助了我。
随感:语文教学中结合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也给学生提供了练说的机会),既教书,又育人。要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注重进行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那么也就会产生聚合效应。
教师在组织学生读课文中的生字时,她让学生分小组且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有的小组“开火车”读,有的小组齐读。当齐读的效果有明显优势时,教师评价:你们真是团结力量大!当有的小组读而别的小组学生显出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这样组织:其他小朋友是评委,可要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好。
随感:组织的要求和学生担当的角色有机结合,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力,说小朋友们是小评委了,自然大家就会认真倾听。这要大大胜过诸如“请小朋友们坐好!”“小朋友们要认真听!”“谁不想听就站到前面来!”“啪、啪、啪”地敲桌子等命令和吓唬。
课文中有一句“夏天真热,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推,有的拉”,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表演,她自己也加入到了一组申投入地演起一只小蚂蚁。
随感: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不断进行着切换,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激励者、时而又是学习的参与者。
以上是一篇收录在特级教师蔡梓权同志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课题《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中的教学随笔,这位教师基于观察、记录、随想和反思的过程。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将教学过程和认识记录下来。以往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这种研究方式排斥在研究之外,觉得写写感想、做做记录算不上什么研究,而今天却是教师重要的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是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
回顾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大致走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实施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倡导探寻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等方法的历程。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变化,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开始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注重质化的研究,而且也显示教师在尽力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寻着与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和表达样式。
引导和帮助教师形成研究成果。既是实现研究能力回归教师自身的重要过程,也是激发教师研究兴趣、培养教师研究热情的重要载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搭台子,展示优课。教师的科研主要是基于教学的研究,教师的课程实施就是鲜活的研究过程。我校通过设置“每周一课”、自主请客式的“每日开放”以及承办各科教学现场活动等,为教师提供展示优课的平台。
二、建阵地,展示成果。教师的研究成果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即通过观察,对活动、现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收集,进行整理、反思、提升、概括和整合,逐步系统化。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边行动边思考,把反思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我们引导教师重视对他人课堂的观察、分析、思考,取人之长。对教师写成的反思性文章,我们学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交流,从而激励教师把观察、分析、研究作为习惯来养成。
三、立规章,促成成果。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习惯,使教师自觉步入学习、行动、研究的轨道,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我校建立“每周一课”制,目的就是通过公开课来锻炼教师,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优秀成果就是被“逼”出来的。我校还建立了月考评制,要求教师每月听4节课,写两篇反思性的教学文章或教育论文。此外,还制定了《教工科研奖励条例》,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多出成果。为了激励青年教师不断追求,学校给每个青年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对成果突出的科研积极分子进行宣传、报道和成果展示,让他们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生成新的、更高的事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