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期有着特殊的存在意义,学前教育阶段和其他学段的教育不同,学前教育应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健全的人,除了关注儿童的教育,也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因为生活往往和教育相互交织,也会影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关键词:儿童生活;学前教育;儿童发展
儿童期的教育对于儿童成长、成才尤为重要,那么儿童期的生活对于人的成长是否也有着不能忽略的作用呢?成人往往更多地关注传统的“正式”学前教育,即幼儿园以及专门托幼机构的教育,或是更多倾向于考虑如何让儿童适应未来的社会,有更好的工作、社会地位等,却很少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今天的儿童在教育中是否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童年的快乐?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儿童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呢?
一、教育与生活
教育与生活,实际上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关于生活与教育,古今中外也有着很多学者讨论这一话题,想要了解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应该对生活和教育有一个较直观的理解。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现在我们通常将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需要,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狭义的教育,更多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教育,我们慢慢地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生活”在辞海中的解释:生存。实际上,生活是个复杂又广泛的概念,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个体生下来,被置于成人的文化环境之中,他对于成人的文化环境一无所知,虽有成人照顾,但也要面对“生活”,这个时期的生活由于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不完全,可能与成人生活有所不同。生活应该是社会或者个体在与自身生存的时间以及空间的互相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状态及过程。
二、儿童的生活
(一)儿童的生活是自然的
儿童自出生起便被搁置在了人类历史长河积累下来的“文化环境”之中,慢慢接受成人社会的浸染。一些成人觉得幼稚的问题,儿童可能格外感兴趣,但儿童不是传统刻板观念中的“黄口小儿”,儿童期的意识生活反映更多的是自然,不像成人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文化浸染和教育,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文化烙印,对于儿童世界里的“奇怪的事情”,成人习以为常。
越小的儿童相比成人受到的教育越少,所以儿童的生活更多体现自然,成人总是很难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总觉得儿童“认知”不足,但实际上这种不足仅仅是儿童多掌握的文化不能夠和成人所掌握的文化相媲美,所以儿童与成人没有太多本质上的认知区别,这种未被历史文化浸染的儿童正是自然的馈赠。
(二)儿童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的
游戏是儿童期主要的活动方式,儿童期生理和心理不健全,当已有的认知和外部认知有冲突时,儿童就会用游戏进行调节与同化,使自己的认知不断发展。在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时,语言尚未形成,但是儿童用自己的手和嘴巴探索外部世界,不难发现,儿童时常会把手边东西往嘴巴里塞,用小手动动这、摸摸那,这个时候儿童已经在学习和成长了,这些活动都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有时候甚至会忽略。然后,随着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儿童开始扩大自己的“领地”,儿童的游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开始有自己的小伙伴,这时我们会发现儿童随时随地地进行游戏,即使在没有玩具的年代,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用任意的东西进行游戏,一把泥土、一把沙子,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塑料袋、一个绳子,就可以玩一下午“放风筝”,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享受到快乐,并且对其同伴交往也有帮助。
三、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生活,引领儿童发展
(一)教育要立足儿童当下的生活
从儿童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其实他已经开始发展与学习了。从蒙台梭利的关键期来看儿童发展,2—3岁为口头语言关键期,3—4岁为书面语言关键期,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几年里,我曾经接待过这样的儿童和家长。母亲准备将3岁的女儿送至幼儿园,此时发现,3岁的女儿只会讲叠词,并且吐字不清楚,母亲为此辞掉工作,四处为其寻找培训辅导班,想让孩子的语言在短期内爆发出来。通过与母亲交谈得知,女儿一直由父亲带大,仅仅就是简单地吃饱穿暖,没有过多在意其他方面。可见,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充实的物质环境,还需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关注儿童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关注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促进儿童发展。
(二)教育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
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今天要培养的儿童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这里其实就是包括了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希望教育能让“人成为人”,使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让儿童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当下却是成人依据某种目标去塑造儿童,让儿童朝着教育者的目的去努力。“儿童的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生活中伴随着儿童教育”是教育者们应该有的正确教育观,儿童的发展也关乎明天的社会,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天性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儿童的教育,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去育人,儿童才能真正地在教育中体验到快乐,得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让一皮埃尔·内罗杜,张鸿,向征,译.古罗马的儿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姚伟,关永春.儿童教育与儿童的生活质量[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责编侯芳)
关键词:儿童生活;学前教育;儿童发展
儿童期的教育对于儿童成长、成才尤为重要,那么儿童期的生活对于人的成长是否也有着不能忽略的作用呢?成人往往更多地关注传统的“正式”学前教育,即幼儿园以及专门托幼机构的教育,或是更多倾向于考虑如何让儿童适应未来的社会,有更好的工作、社会地位等,却很少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今天的儿童在教育中是否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童年的快乐?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儿童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呢?
一、教育与生活
教育与生活,实际上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关于生活与教育,古今中外也有着很多学者讨论这一话题,想要了解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应该对生活和教育有一个较直观的理解。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现在我们通常将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需要,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狭义的教育,更多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教育,我们慢慢地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生活”在辞海中的解释:生存。实际上,生活是个复杂又广泛的概念,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个体生下来,被置于成人的文化环境之中,他对于成人的文化环境一无所知,虽有成人照顾,但也要面对“生活”,这个时期的生活由于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不完全,可能与成人生活有所不同。生活应该是社会或者个体在与自身生存的时间以及空间的互相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状态及过程。
二、儿童的生活
(一)儿童的生活是自然的
儿童自出生起便被搁置在了人类历史长河积累下来的“文化环境”之中,慢慢接受成人社会的浸染。一些成人觉得幼稚的问题,儿童可能格外感兴趣,但儿童不是传统刻板观念中的“黄口小儿”,儿童期的意识生活反映更多的是自然,不像成人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文化浸染和教育,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文化烙印,对于儿童世界里的“奇怪的事情”,成人习以为常。
越小的儿童相比成人受到的教育越少,所以儿童的生活更多体现自然,成人总是很难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总觉得儿童“认知”不足,但实际上这种不足仅仅是儿童多掌握的文化不能夠和成人所掌握的文化相媲美,所以儿童与成人没有太多本质上的认知区别,这种未被历史文化浸染的儿童正是自然的馈赠。
(二)儿童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的
游戏是儿童期主要的活动方式,儿童期生理和心理不健全,当已有的认知和外部认知有冲突时,儿童就会用游戏进行调节与同化,使自己的认知不断发展。在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时,语言尚未形成,但是儿童用自己的手和嘴巴探索外部世界,不难发现,儿童时常会把手边东西往嘴巴里塞,用小手动动这、摸摸那,这个时候儿童已经在学习和成长了,这些活动都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有时候甚至会忽略。然后,随着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儿童开始扩大自己的“领地”,儿童的游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开始有自己的小伙伴,这时我们会发现儿童随时随地地进行游戏,即使在没有玩具的年代,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用任意的东西进行游戏,一把泥土、一把沙子,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塑料袋、一个绳子,就可以玩一下午“放风筝”,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享受到快乐,并且对其同伴交往也有帮助。
三、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生活,引领儿童发展
(一)教育要立足儿童当下的生活
从儿童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其实他已经开始发展与学习了。从蒙台梭利的关键期来看儿童发展,2—3岁为口头语言关键期,3—4岁为书面语言关键期,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几年里,我曾经接待过这样的儿童和家长。母亲准备将3岁的女儿送至幼儿园,此时发现,3岁的女儿只会讲叠词,并且吐字不清楚,母亲为此辞掉工作,四处为其寻找培训辅导班,想让孩子的语言在短期内爆发出来。通过与母亲交谈得知,女儿一直由父亲带大,仅仅就是简单地吃饱穿暖,没有过多在意其他方面。可见,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充实的物质环境,还需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关注儿童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关注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促进儿童发展。
(二)教育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
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今天要培养的儿童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这里其实就是包括了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希望教育能让“人成为人”,使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让儿童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当下却是成人依据某种目标去塑造儿童,让儿童朝着教育者的目的去努力。“儿童的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生活中伴随着儿童教育”是教育者们应该有的正确教育观,儿童的发展也关乎明天的社会,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天性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儿童的教育,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去育人,儿童才能真正地在教育中体验到快乐,得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让一皮埃尔·内罗杜,张鸿,向征,译.古罗马的儿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姚伟,关永春.儿童教育与儿童的生活质量[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责编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