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此时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潜移默化,在感悟中增强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影响就越强烈。
在生活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的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增强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例如:在刚接班的卫生整理时间,我发现自觉积极地劳动的学生比较少,大多数则是手里拿着劳动工具东走西逛,走过场。第二天整理时间,我踏进教室的门就环顾四周,发现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起;课桌歪了,动手移一下;讲台脏了,用布抹一下;本子乱了,着手去整理一下,刚开始学生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脸的疑惑和不安。为什么老师不直接批评我们呢?可看我满脸微笑,神色自若地上课。以后我每次进教室都先走了一圈,发现垃圾就不动声色地捡起来。慢慢地我发现我进去后再也找不到垃圾了,课桌排列整齐了,讲台也干净了,本子也叠放整齐了……
一星期后,我又组织学生召开一次“班级是我家,我该做些什么”的主题讨论会。讨论会上,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机提出成立“班级小义工”的想法。从那以后,每个学生都自觉承担起班级中的劳动任务,并互相督促。
教师以身作则,学生不但增强了“保洁”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为集体、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二、竞争合作,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
没有竞争,集体就没有活力。竞争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动力,又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班级活动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的各项活动,参与到竞争的行列中来。班级每月作文赛、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选拔活动,校“十佳学生”、“特长生”、“英语之星”评比候选人pk,班级巧巧手评选等等,这一系列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学生。同时,这些实践活动更为全体学生提供了竞争机会,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们在体验中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当他们听着一声声的夸奖,拿着一张张的奖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校以我为荣”、“班级以我为荣”。
竞争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活跃了集体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现代社会更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更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所以在活动中既要鼓励个人的创造发挥,也要强调集体协作,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树立心中有集体的观念。如我班开展了“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为班级出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学生们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体验到了我和班级、学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活动中他们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了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
三、“小小惩罚”,在反思中提升责任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罚的目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当然惩罚孩子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孩子着想,要顾及孩子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孩子难堪。
一、潜移默化,在感悟中增强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小学生年龄还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影响就越强烈。
在生活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的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增强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例如:在刚接班的卫生整理时间,我发现自觉积极地劳动的学生比较少,大多数则是手里拿着劳动工具东走西逛,走过场。第二天整理时间,我踏进教室的门就环顾四周,发现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起;课桌歪了,动手移一下;讲台脏了,用布抹一下;本子乱了,着手去整理一下,刚开始学生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脸的疑惑和不安。为什么老师不直接批评我们呢?可看我满脸微笑,神色自若地上课。以后我每次进教室都先走了一圈,发现垃圾就不动声色地捡起来。慢慢地我发现我进去后再也找不到垃圾了,课桌排列整齐了,讲台也干净了,本子也叠放整齐了……
一星期后,我又组织学生召开一次“班级是我家,我该做些什么”的主题讨论会。讨论会上,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机提出成立“班级小义工”的想法。从那以后,每个学生都自觉承担起班级中的劳动任务,并互相督促。
教师以身作则,学生不但增强了“保洁”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为集体、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二、竞争合作,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
没有竞争,集体就没有活力。竞争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动力,又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设计班级活动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的各项活动,参与到竞争的行列中来。班级每月作文赛、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选拔活动,校“十佳学生”、“特长生”、“英语之星”评比候选人pk,班级巧巧手评选等等,这一系列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学生。同时,这些实践活动更为全体学生提供了竞争机会,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们在体验中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当他们听着一声声的夸奖,拿着一张张的奖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校以我为荣”、“班级以我为荣”。
竞争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活跃了集体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现代社会更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更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所以在活动中既要鼓励个人的创造发挥,也要强调集体协作,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树立心中有集体的观念。如我班开展了“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为班级出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学生们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实践中体验到了我和班级、学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活动中他们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了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
三、“小小惩罚”,在反思中提升责任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罚的目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当然惩罚孩子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孩子着想,要顾及孩子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孩子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