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融合情感,寄寓志趣。《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意之所指,言殊理同。
既然诗歌都感之于心,咏于言外,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咏,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因此,鉴赏诗歌有“五看”。
其一看“题”。常人鉴赏诗歌,题目只一眼带过,未解其详。其实,看诗题,就是抓住诗歌叙述的中心事件,进而了解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下面白居易的《南浦别》和马戴的《落日怅望》两首诗: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前首《南浦别》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所,“别”字点明所为之事,无需详阅全诗而大意已知,此乃是相送别离之作;《落日怅望》中,“望”字可知所为之事,“怅”字可见胸中之情,观标题之“一斑”便可略知整首诗之“全豹”了。
其二看“注”。一般诗歌,往往会有必要注释,看注释,可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思想、诗风,了解写作背景、所涉典故,从中把握作者情感。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的陆游《书愤》一诗,注释一就谈到“(陆游)被劾去职,归老故乡”,这八个字却对陆游《书愤》一诗的理解至关重要,也可令人推想全诗中,陆游“愤”什么、为何“愤”了。再如郑协的《溪桥晚兴》一诗: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遗民。
不说别的,诗中的“闲”字就很容易让人误解诗人正有闲适恬淡的心境,但只要注意到注释中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就能明白,此闲,更多的是伤心,是凄凉,是故国之思,是亡国之痛。
其三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情造文”,所写之景都是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并且发掘景物不同特点,赋予景物不同色彩,使景物更具表现力。把握作者所写之景,就能体会作者胸中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可见秋风萧瑟,残阳古道,冷落暗淡,苍凉凄苦,旅人漂泊天涯,愁肠绞断。有如此效果,所选景物的独具匠心功不可没。
但看景绝非仅仅关注作者所写何景,还应看作者所选景的特点和景物之前的修饰语。否则,景可能所选相类,而情感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如下面这首改动版的《天净沙》:
青藤碧树繁花,小桥流水人家,大道清风骏马,夕阳之下,看花人在天涯。
与前首相比,景物几乎保留,修饰语略加改换,但意境远不相同,情感更为之一变:美景良辰,风光明媚,主人公志得意满,乐而忘归。与原曲相较,意境和情感判若云泥。
其四看“眼”。“眼”即“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一首诗或诗的某一联中,那些词类活用的词、生动形象的词、运用修辞的词、有意倒装的词、含义丰富的词、凝聚情感的词、突出主旨的词往往就是“诗眼”。抓住“诗眼”,往往能迅速并轻而易举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的杜甫《蜀相》一诗颈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即为本联诗眼,写出了作者杜甫内心的感伤和悲凉,如若换成“映阶碧草满春色,隔叶黄鹂啭好音”或“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则有的是春意盎然、欣喜愉悦之意,境界为之全改。
此外,如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一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颔联诗眼为“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和逸兴悠长,读来令人神往。
其五看“后”。所谓“后”,指的是诗文后部分。自古“诗言志”,作者为情造文,则诗中必有其情。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者情志或隐于物中,或直抒胸臆,或由景生情,或卒章显志。审读诗歌的后半部分,有时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如王禹偁的《村行》一诗: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前三联写景写事,山径菊黄、万壑斜阳、棠梨叶落、荞麦花香,作者信马任缰,野兴悠悠;后一联“卒章显志”,直接抒写了作者内心有着惆怅,而心绪转愁的原因恰是因眼前之景遥想故乡,引起了思乡之念。
当然,一“读”五“看”鉴赏诗歌,只是走进诗歌斑斓殿堂里的一把小小的钥匙,要想尽情遨游于诗歌的天地,还需要多积累,多感受,多涵咏,多揣摩,用诗心去理解诗心,用诗情去体味诗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人生,获得读诗的趣味。
既然诗歌都感之于心,咏于言外,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咏,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因此,鉴赏诗歌有“五看”。
其一看“题”。常人鉴赏诗歌,题目只一眼带过,未解其详。其实,看诗题,就是抓住诗歌叙述的中心事件,进而了解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下面白居易的《南浦别》和马戴的《落日怅望》两首诗: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前首《南浦别》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所,“别”字点明所为之事,无需详阅全诗而大意已知,此乃是相送别离之作;《落日怅望》中,“望”字可知所为之事,“怅”字可见胸中之情,观标题之“一斑”便可略知整首诗之“全豹”了。
其二看“注”。一般诗歌,往往会有必要注释,看注释,可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思想、诗风,了解写作背景、所涉典故,从中把握作者情感。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的陆游《书愤》一诗,注释一就谈到“(陆游)被劾去职,归老故乡”,这八个字却对陆游《书愤》一诗的理解至关重要,也可令人推想全诗中,陆游“愤”什么、为何“愤”了。再如郑协的《溪桥晚兴》一诗: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遗民。
不说别的,诗中的“闲”字就很容易让人误解诗人正有闲适恬淡的心境,但只要注意到注释中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就能明白,此闲,更多的是伤心,是凄凉,是故国之思,是亡国之痛。
其三看“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情造文”,所写之景都是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并且发掘景物不同特点,赋予景物不同色彩,使景物更具表现力。把握作者所写之景,就能体会作者胸中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可见秋风萧瑟,残阳古道,冷落暗淡,苍凉凄苦,旅人漂泊天涯,愁肠绞断。有如此效果,所选景物的独具匠心功不可没。
但看景绝非仅仅关注作者所写何景,还应看作者所选景的特点和景物之前的修饰语。否则,景可能所选相类,而情感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如下面这首改动版的《天净沙》:
青藤碧树繁花,小桥流水人家,大道清风骏马,夕阳之下,看花人在天涯。
与前首相比,景物几乎保留,修饰语略加改换,但意境远不相同,情感更为之一变:美景良辰,风光明媚,主人公志得意满,乐而忘归。与原曲相较,意境和情感判若云泥。
其四看“眼”。“眼”即“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一首诗或诗的某一联中,那些词类活用的词、生动形象的词、运用修辞的词、有意倒装的词、含义丰富的词、凝聚情感的词、突出主旨的词往往就是“诗眼”。抓住“诗眼”,往往能迅速并轻而易举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一单元的杜甫《蜀相》一诗颈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即为本联诗眼,写出了作者杜甫内心的感伤和悲凉,如若换成“映阶碧草满春色,隔叶黄鹂啭好音”或“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则有的是春意盎然、欣喜愉悦之意,境界为之全改。
此外,如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一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颔联诗眼为“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和逸兴悠长,读来令人神往。
其五看“后”。所谓“后”,指的是诗文后部分。自古“诗言志”,作者为情造文,则诗中必有其情。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者情志或隐于物中,或直抒胸臆,或由景生情,或卒章显志。审读诗歌的后半部分,有时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如王禹偁的《村行》一诗: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前三联写景写事,山径菊黄、万壑斜阳、棠梨叶落、荞麦花香,作者信马任缰,野兴悠悠;后一联“卒章显志”,直接抒写了作者内心有着惆怅,而心绪转愁的原因恰是因眼前之景遥想故乡,引起了思乡之念。
当然,一“读”五“看”鉴赏诗歌,只是走进诗歌斑斓殿堂里的一把小小的钥匙,要想尽情遨游于诗歌的天地,还需要多积累,多感受,多涵咏,多揣摩,用诗心去理解诗心,用诗情去体味诗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人生,获得读诗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