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小学时期是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法制教育从小学抓起是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制水平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学生思想的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就当前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 渗透 法制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保障,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简单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全面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法制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法、懂法、守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一、紧扣法制教育的园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不但深入挖掘德育内容,而且巧妙构思渗透方法。在向小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里面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讲的是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不乱扔垃圾,向家庭、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等,真正成为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双提高。
二、爱国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紧紧贴合有关文本中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法制意识。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一个苹果》等战争题材的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人们的艰苦生活、顽强斗志和无穷的智慧后,及时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明白并形成——激励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的系列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进行法制教育。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不但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而且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
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的法制素质。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利于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让学生根除大脑中的各种贪心邪念,不违法乱纪,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很好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寻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甄别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种种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同时,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疏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在口语交际中展示法治现象,增强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一些违法犯罪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比如:一个少年上网成瘾,每天沉浸在虚幻世界中,思想堕落,学业荒废,更可耻的是竟以自己妈妈的生命相要挟,向家庭索取上网费。父母含辛茹苦,得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通过实例,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能抚平泪水涟涟中的父母心中的创伤。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了:上网不学习的不对,报答父母就是要好好学习,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学生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五、充分利用班会,加强法制教育。
每周的班会课,我们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如《感恩父母》这个主题活动课,我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以任何借口不赡养自己的父母,都是违法的。
六、利用课外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并且,教師可以在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且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班级活动,如演讲和朗诵比赛,以“诚实 守信”为核心,让学生自拟演讲题目和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指导自己的生活。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在于他们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故事真实,弘扬道德风尚。鼓励学生观看这些节目,同时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看到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法律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网络的普及把世界各地违法犯罪等相关消息告知天下,让学生收获了法律知识,受到了法制教育。
总之,正素质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实现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当不断 创新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
关键词:语文 渗透 法制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保障,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简单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全面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法制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法、懂法、守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一、紧扣法制教育的园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不但深入挖掘德育内容,而且巧妙构思渗透方法。在向小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里面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讲的是地球美丽而又渺小,资源有限,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不乱扔垃圾,向家庭、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等,真正成为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双提高。
二、爱国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紧紧贴合有关文本中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法制意识。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一个苹果》等战争题材的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人们的艰苦生活、顽强斗志和无穷的智慧后,及时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明白并形成——激励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的系列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进行法制教育。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不但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而且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
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的法制素质。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利于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让学生根除大脑中的各种贪心邪念,不违法乱纪,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写日记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很好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寻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甄别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种种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同时,通过评改日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疏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在口语交际中展示法治现象,增强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一些违法犯罪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比如:一个少年上网成瘾,每天沉浸在虚幻世界中,思想堕落,学业荒废,更可耻的是竟以自己妈妈的生命相要挟,向家庭索取上网费。父母含辛茹苦,得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通过实例,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能抚平泪水涟涟中的父母心中的创伤。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了:上网不学习的不对,报答父母就是要好好学习,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学生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五、充分利用班会,加强法制教育。
每周的班会课,我们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如《感恩父母》这个主题活动课,我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以任何借口不赡养自己的父母,都是违法的。
六、利用课外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并且,教師可以在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且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班级活动,如演讲和朗诵比赛,以“诚实 守信”为核心,让学生自拟演讲题目和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指导自己的生活。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在于他们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故事真实,弘扬道德风尚。鼓励学生观看这些节目,同时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看到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法律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网络的普及把世界各地违法犯罪等相关消息告知天下,让学生收获了法律知识,受到了法制教育。
总之,正素质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实现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当不断 创新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