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并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一 思品课应走到学生生活中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没有道德目标,也没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思品课如何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呢?
在观念上,教师要认识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心的渠道很多,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
在行动上,教师要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一旦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就会发现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没有的。例如,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见报后,有些学生产生困惑:可惜我遇不到歹徒,成不了英雄。这时,我们的德育就可以与儿童向往英雄、又不全面认识英雄的鲜活思想相沟通,提炼成一个热点、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话和辩论,明确只有平时“见难相助”,才有关键时刻的“见义勇为”,同时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要机智应对,量力而行,安全和生命最重要,要“见义智为”。
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
1.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
在开展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妨选择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内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品德教育的电影, 或者基于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随堂实践活动。这样做,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蕴藏于人类生活中的优秀的品德教育内容, 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优秀品德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开展品德教学, 不但能强化学生对品德教育的认识, 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深入地去理解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非常有益。
2.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
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仅仅依靠课堂教学, 也远远发挥不了生活化教学的真正作用。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外, 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在课堂学习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沟通,在创造师生间交往关系的同时,也创造这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建构者自我。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生活情境中,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与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3.社会实践,重在参与
我们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这片热土,从看周围的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同时,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例如我们可以依托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少年法庭等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作用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爱心,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二 思品课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注重发扬主体精神
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的活动,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乐趣。
2.注重坚持全体参与
我们应抛却浅薄的名利观,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例如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每个人都有任务,研讨后轮流汇报;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共同设计活动。学生的主题精神得到弘扬,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样表现得生龙活虎。
3.注重良好情景的创设
课堂教学不拘泥于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天降大雪,可以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在校园踏青、放风筝;有同学犯错误,可以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改掉一个缺点等等。
三 思品课应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
1.课堂上要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淡化教育痕迹,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环境,使品德课堂成为一种非常开放的信息、情感传递的过程,师生在共享教学民主的愉悦中教学相长,情感倍增,在师生、生生、生与教材等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着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并促使其外化为各种创新能力。
3.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如“活動生成模式”,先是教师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关于干关注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炼德育活动主题,然后提供机会、场景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问题,即把问题化开,从中找到共性的教育因素。随后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的实质,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生成新的教育点和多动的契机。
生活、活动不断交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一 思品课应走到学生生活中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没有道德目标,也没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思品课如何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呢?
在观念上,教师要认识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心的渠道很多,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
在行动上,教师要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一旦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就会发现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没有的。例如,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见报后,有些学生产生困惑:可惜我遇不到歹徒,成不了英雄。这时,我们的德育就可以与儿童向往英雄、又不全面认识英雄的鲜活思想相沟通,提炼成一个热点、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话和辩论,明确只有平时“见难相助”,才有关键时刻的“见义勇为”,同时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要机智应对,量力而行,安全和生命最重要,要“见义智为”。
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
1.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
在开展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妨选择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内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品德教育的电影, 或者基于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随堂实践活动。这样做,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蕴藏于人类生活中的优秀的品德教育内容, 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优秀品德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来开展品德教学, 不但能强化学生对品德教育的认识, 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深入地去理解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非常有益。
2.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
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仅仅依靠课堂教学, 也远远发挥不了生活化教学的真正作用。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外, 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在课堂学习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沟通,在创造师生间交往关系的同时,也创造这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建构者自我。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生活情境中,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与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3.社会实践,重在参与
我们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这片热土,从看周围的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同时,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例如我们可以依托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少年法庭等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作用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爱心,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二 思品课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注重发扬主体精神
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的活动,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乐趣。
2.注重坚持全体参与
我们应抛却浅薄的名利观,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例如在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每个人都有任务,研讨后轮流汇报;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共同设计活动。学生的主题精神得到弘扬,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样表现得生龙活虎。
3.注重良好情景的创设
课堂教学不拘泥于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天降大雪,可以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在校园踏青、放风筝;有同学犯错误,可以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改掉一个缺点等等。
三 思品课应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
1.课堂上要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淡化教育痕迹,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环境,使品德课堂成为一种非常开放的信息、情感传递的过程,师生在共享教学民主的愉悦中教学相长,情感倍增,在师生、生生、生与教材等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着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并促使其外化为各种创新能力。
3.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如“活動生成模式”,先是教师发现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生活中关于干关注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或提炼德育活动主题,然后提供机会、场景让学生去见识、接触这一方面的问题,即把问题化开,从中找到共性的教育因素。随后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的实质,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生成新的教育点和多动的契机。
生活、活动不断交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主动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