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方法与护理要点。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术后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并给予对症护理。结果:根据GCS预后评定法评定,治愈5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并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强化基础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36-0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10%~15%之间,大都是由于工伤、交通事故和暴力所致,而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1]。本研究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探讨术后观察与护理的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术后护理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50.4±3.4)岁。其中,车祸致伤29例、坠落伤11例及跌伤18例。受伤到入院时间在0.5h~12h之间。
1.2 临床症状 患者入院时,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根据GCS评分,3~5分22例,6~8分36例。11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单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小于0.2cm9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经头颅CT及相关检查,确诊颅内血肿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4例、多发性血肿11例及多发伤合并骨折及脏器伤7例。
1.3 方法 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手术治疗38例,非手术治疗20例。在治疗期间,给予甘露醇、速尿降颅内压药物,以及止血、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鼻饲、流食等。部分患者术后直接送ICU监护,病情稳定转回本科室病房继续治疗。非手术患者在本科室病房接受救治。监测指标包括氧饱和度、心电及血生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情况,以及呼吸、并发症等。如出现中枢性高热,则及时给予亚低温治疗。
2 结果
患者出院时,根据GCS预后评分法,对患者的评定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3.1 生命体征观察 一般情况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伴有复合伤,由于病情复杂,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依此作为判断脏器损伤依据,并为抢救赢取时间[2]。此外,生命体征也能反映中枢功能与颅内压的变化,比如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颅内高压、脑水肿。如血压下降,提示可能出现脏器损伤、休克及低氧血症。血压进行性升高时,提示可能形成颅内血肿、早期脑疝,体温升高提示中枢障碍或感染等。
3.2 意识观察 判断继发伤、原发伤程度,需依靠对患者意识的判断。颅脑损伤患者一般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而意识的观察,可通过与对话、疼痛刺激和呼唤等方式[3]。在观察时,注意分析患者反应,如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提示硬膜外血肿。如伤后昏迷进行性加深,提示可能出现颅内压升高或伴有脑疝。伤后即深度昏迷,提示原发性损伤较为严重。本研究纳入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GCS评分,分值越小,表示意识障碍越重,病情也越严重。
3.3 瞳孔观察 患者病情变化,可从瞳孔的变化中看出。对瞳孔的观察,主要是两侧瞳孔大小、光反射及形态等,可依靠瞳孔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颅内高压及脑疝。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每15~30min观察1次,如双侧瞳孔散大、不等大或对光反射的灵敏度降低,提示患者病情发生变化[4]。动眼神经损伤,伴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本研究发生瞳孔散大或者不等大患者8例,经及时手术,稳定了患者的病情。
3.4 体位观察 对于神经外科的护理,应保证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这是最佳体位,可减轻脑水肿,改善颅内静脉回流及脑循环代谢。如体位不合理,会造成呼吸障碍、颅内压升高,出现脑缺氧状况。对颅后凹开颅者,取侧卧位,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可取平臥位。
3.5 呼吸道护理 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随意识障碍,对吞咽、咳嗽的反射减弱,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分泌物的积聚,造成呼吸道阻塞,使脑损伤的程度增加[5]。因此,术后护理中应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及气道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充分给氧,并保证氧浓度及肺泡氧分压满足患者所需。对于痰液粘稠,无法咳出患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使痰液易于咳出。
3.6 气管切开护理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切开气管,可保持呼吸道通畅,而加强气管护理,可防止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后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无菌操作,1人1次1管插吸,及时对气道装置进行消毒,并严格控制病室温度与湿度,定时通风;二是吸痰管粗细合理,吸痰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道黏膜;三是确保套管通畅,及时吸痰,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s内,并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四是气道湿化,据痰培养药敏结果适当使用抗生素,滴入湿化液6~8ml。本研究采用该方法,结合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显著。
3.7 亚低温治疗护理 降低脑耗氧量及改善脑循环代谢,则应进行亚低温治疗,这是降低脑损伤炎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40~41℃的高温,应通过控温仪联合冬眠合剂使用,使头部温度控制在28℃左右,肛温控制在33~34℃左右。
3.8 胃肠道护理 由于丘脑下部、脑干受损,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诱发胃黏膜糜烂、溃疡等。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呕吐物、排泄物观察,重视口腔护理。本研究给予患者西咪替丁0.6~1.0g/d静脉滴入,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肠胃黏膜,预防消化道出血。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发展迅速为特征,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明确观察与护理的重点,这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丰任,震军.重型颅脑损伤呼吸功能监测的意义[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013,25(06):324-326.
[2] 史瑰慈.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诊,2010,25(10):1174-1175.
[3] 卫旭青,裴俊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专科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3(04):1619-620.
[4] 向世琼,李胜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10,16(02):44-45.
[5] 刘玉红,刘述,徐艺莎.10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临床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03):323-324.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36-0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10%~15%之间,大都是由于工伤、交通事故和暴力所致,而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1]。本研究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探讨术后观察与护理的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术后护理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50.4±3.4)岁。其中,车祸致伤29例、坠落伤11例及跌伤18例。受伤到入院时间在0.5h~12h之间。
1.2 临床症状 患者入院时,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根据GCS评分,3~5分22例,6~8分36例。11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单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小于0.2cm9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经头颅CT及相关检查,确诊颅内血肿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4例、多发性血肿11例及多发伤合并骨折及脏器伤7例。
1.3 方法 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手术治疗38例,非手术治疗20例。在治疗期间,给予甘露醇、速尿降颅内压药物,以及止血、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鼻饲、流食等。部分患者术后直接送ICU监护,病情稳定转回本科室病房继续治疗。非手术患者在本科室病房接受救治。监测指标包括氧饱和度、心电及血生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情况,以及呼吸、并发症等。如出现中枢性高热,则及时给予亚低温治疗。
2 结果
患者出院时,根据GCS预后评分法,对患者的评定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3.1 生命体征观察 一般情况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伴有复合伤,由于病情复杂,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依此作为判断脏器损伤依据,并为抢救赢取时间[2]。此外,生命体征也能反映中枢功能与颅内压的变化,比如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颅内高压、脑水肿。如血压下降,提示可能出现脏器损伤、休克及低氧血症。血压进行性升高时,提示可能形成颅内血肿、早期脑疝,体温升高提示中枢障碍或感染等。
3.2 意识观察 判断继发伤、原发伤程度,需依靠对患者意识的判断。颅脑损伤患者一般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而意识的观察,可通过与对话、疼痛刺激和呼唤等方式[3]。在观察时,注意分析患者反应,如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提示硬膜外血肿。如伤后昏迷进行性加深,提示可能出现颅内压升高或伴有脑疝。伤后即深度昏迷,提示原发性损伤较为严重。本研究纳入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GCS评分,分值越小,表示意识障碍越重,病情也越严重。
3.3 瞳孔观察 患者病情变化,可从瞳孔的变化中看出。对瞳孔的观察,主要是两侧瞳孔大小、光反射及形态等,可依靠瞳孔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颅内高压及脑疝。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每15~30min观察1次,如双侧瞳孔散大、不等大或对光反射的灵敏度降低,提示患者病情发生变化[4]。动眼神经损伤,伴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本研究发生瞳孔散大或者不等大患者8例,经及时手术,稳定了患者的病情。
3.4 体位观察 对于神经外科的护理,应保证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这是最佳体位,可减轻脑水肿,改善颅内静脉回流及脑循环代谢。如体位不合理,会造成呼吸障碍、颅内压升高,出现脑缺氧状况。对颅后凹开颅者,取侧卧位,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可取平臥位。
3.5 呼吸道护理 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随意识障碍,对吞咽、咳嗽的反射减弱,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分泌物的积聚,造成呼吸道阻塞,使脑损伤的程度增加[5]。因此,术后护理中应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及气道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充分给氧,并保证氧浓度及肺泡氧分压满足患者所需。对于痰液粘稠,无法咳出患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使痰液易于咳出。
3.6 气管切开护理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切开气管,可保持呼吸道通畅,而加强气管护理,可防止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后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无菌操作,1人1次1管插吸,及时对气道装置进行消毒,并严格控制病室温度与湿度,定时通风;二是吸痰管粗细合理,吸痰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道黏膜;三是确保套管通畅,及时吸痰,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s内,并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四是气道湿化,据痰培养药敏结果适当使用抗生素,滴入湿化液6~8ml。本研究采用该方法,结合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显著。
3.7 亚低温治疗护理 降低脑耗氧量及改善脑循环代谢,则应进行亚低温治疗,这是降低脑损伤炎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40~41℃的高温,应通过控温仪联合冬眠合剂使用,使头部温度控制在28℃左右,肛温控制在33~34℃左右。
3.8 胃肠道护理 由于丘脑下部、脑干受损,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诱发胃黏膜糜烂、溃疡等。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呕吐物、排泄物观察,重视口腔护理。本研究给予患者西咪替丁0.6~1.0g/d静脉滴入,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肠胃黏膜,预防消化道出血。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发展迅速为特征,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明确观察与护理的重点,这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丰任,震军.重型颅脑损伤呼吸功能监测的意义[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013,25(06):324-326.
[2] 史瑰慈.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诊,2010,25(10):1174-1175.
[3] 卫旭青,裴俊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专科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3(04):1619-620.
[4] 向世琼,李胜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10,16(02):44-45.
[5] 刘玉红,刘述,徐艺莎.10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临床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03):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