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鹤寿松龄“老顽童”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p85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协办方有上海警备区老战士书画会、李苦禅纪念馆、李燕工作室。值得一提的是,李苦禅正是孙静的老师。
  孙静,曾用名孙爱华,字静之,号墨婆、久实姥。1926年4月4日生于河北藁城,现居上海,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孙之俊为中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先驱,曾绘有《武训画传》、《骆驼祥子画传》、《王先生外传》等经典漫画和连环画作品,时与叶浅予齐名并称为“南叶北孙”。孙静幼受熏陶,6岁时即有童画刊载于当时的《北洋画报》。她早年曾参加抗战,后婚嫁于开国元戎宗凤洲将军,战火的冶炼和坎坷的经历赋予她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师法造化的机缘。
  孙静的绘画曾得其父挚友李苦禅大师指导,在她特有的灵性与刻苦研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大写意画风,花乌、山水、人物等各类题材作品均能挥洒自如,看似简单草率,实则寓意颇丰,形神兼备,既融古画之气韵又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广受好评,不仅被文史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更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五十周年庆典画集中选中其作品入册。
  上海市文史馆馆长郝铁川说:“孙静追随李苦禅大师学画多年。而他的父亲当年作《武训传》,受父亲《武训先生画传》影响,孙静馆员15岁便在乡村小学执起教鞭,用支支粉笔牵来淙淙知识小溪,灌进孩子们饥渴的心田。后来又投笔从戎,到部队做文化教员。1955年复员回家,除了全力支持丈夫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起了部队家属委员会主任的工作,组织姐妹们开展文化学习,一干就是15年。在父亲因《武训传》落难的日子里,尽管孙静内心无限痛苦,但军人的纪律观念使他们从不表达什么。改革开放后,武训逐渐得到公正评价。孙静与妹妹一起自费再版了《武训画传》。后来又展纸泼墨,潜心创作半载,作画54幅,以为修缮武训纪念馆之用。”
  李苦禅之子李燕则认孙静为大姐,而其实她是李燕夫人孙燕华的大姐。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燕说:“上世纪20年代初,我的父亲李苦禅与岳父孙之俊分别从山东鲁西高唐县、直隶冀中藁城县,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苦禅先生年长,先于岳父毕业。”孙之俊先生在“文革”初受迫害含冤去世以后,苦禅老人“包办”了李燕与孙燕华的婚姻,于是孙静,也就是爱华,也就成了李燕名副其实的大姐了。孙静又跟随苦禅学画。在李燕印象中,孙静大姐为人率真,勤奋,聪明、好学。
  在李燕印象里,1974年“文革”后期,苦禅老人有过一段住在孙静大姐家的日子。“当时姐夫宗凤洲从上海警备区调到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担任副司令员的职务。当然这对于从枪林弹雨中间过来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来说,只能服从于当年政治环境的安排,但却恰好给苦禅老人一段难得的安宁。
  这段短暂的时间给了孙静一个很好的契机。她目睹老人作画的过程,勾起了幼时跟随父亲学画的感觉和兴趣,心里憋足了一股劲儿,一定要重新开始,以书法绘画补偿几十年军旅生涯错过的青春。好在她还有从父亲、奶奶、叔叔那里学来的技法,还算有点基础吧!
  重新拿起毛笔的“她,一发不可收地挥洒起来,兴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题材越来越丰富,住院时她就给医务人员画。警备区有展览她就积极参加,甚至在南京军区的老干部画展上也有她的作品,真是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习画不止。”李燕说。
  不拘一格“老顽童”
  李燕总结,孙静的画有三大特点:其一胆大放松,不怕画坏,因为她没想出名;其二题材多样,不为应酬,因为她没想挣钱;其三童心未泯,色彩斑斓,因为她心态依然年轻。“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大姐作品就是她的为人——单纯、质朴、自然,其实,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李燕说。
  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员陈君达说,孙静作画无欲无求,纯粹兴致所致,眼光落到之处,一片盎然通透。中国画不以写生为主,追求的境界是“坐拥万水干山,了然于胸;感怀人生趣事,发自于情”。正是有了对这种意境的理解,孙静之画作才了无匠气,信手锤成。
  对于小说家胡考来说,他印象中的孙静是这样一位“90后老人”:“孙静老人字墨婆,2015年她年至90岁,得号:久实姥。写字画画几十年,一向以自娱自乐为主要态度,无论哪家哪派她都认真学习欣赏,以自己的眼光来选择表现的技巧与方式,画风浑然天成,下笔不拘泥,不自卑,不轻率,不封闭,格式内容随心而成,似与不似观者自认!”
  此次展出的孙静各种画作,可看出她虽已是九旬老人,仍富有很大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她单纯、天真得像孩子一样,是个老顽童。不论是毛笔和宣纸,鼠标和键盘,毛线编织与彩纸拼接,总之,不同的材质在她手下都活了起来,成为‘孙静的作品’。”李燕说。
  孙静不仅能用毛笔作画,还会用电脑作画,这在老一辈书画家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尤其是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孙静总是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像微博微信、电玩游戏等,这些年轻人的时尚玩意儿,孙静也是无一不会。她说,通过网络的窗口,能使她看到世界的另外一面,“我喜欢微博,喜欢在微博上浏览观赏,喜欢与网友交流。对我来说,能经常点击网络的窗口,看到世界的另外一面,看到伦敦的外孙的设计画稿,看到纽约孙女的文章,看到上海的两个重孙女的可爱视屏都使我幸福满足!”
  Q&A活到自由自在
  《财富堂》:90寿辰办此画展,您感受如何?
  孙静:乙未年2015的春节,我的众多亲朋好友纷纷通过微信或微博与我共祝新春佳节,预祝我2015年的90岁寿辰,遍布各地各国的儿女子孙也与我视频图片往来,交流祝贺,让我年迈之躯感觉在今日有网络的世界里如同年轻人般:可随心而动,可触碰世界。
  我喜欢画画,喜欢感觉运笔中产生的那种自由自在,对我来说,能不断画画,能表现出仙鹤的美丽动态、老鹰的潇洒、小鸡的乖巧可爱,这些都是我画作中的常客,我喜欢它们,喜欢用笔与墨表现出它们超越现实的美感和瞬间的姿态。我喜欢走动,喜欢在公园郊外散步,喜欢坐车旅行。对我来说,能经常感受城市的变化、感受树木花草的成长、感受乌兽鱼虫的趣意都是极大的快乐。
  90岁,是我从来没有期待活到的岁数,经历过社会动荡的历史,走到今天,感觉人生的确无法事事预料,无法按一个计划走完;生活永远是充满了意想不到,但又是每一个人可以自主的一个过程。我一直认为,只有就事论事地活着,只有张开双眼地活着,只有充满好奇地活着,你就能拥有一份耐心、一份琢磨、一份快乐。
  《财富堂》:您觉得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什么?
  孙静:2015年,我的忘年交林艺小朋友为我策展并出版了一本大型画册,云渡艺术空间提供了一流的展览空间,上海文史馆长郝铁川,苦禅纪念馆长李燕妹夫,著名沪上书法家胡考先生为我作了序,我的所有家人一直支持鼓励我做想做的事情,这一切的帮助促成了这本《孙静国画作品集》。作为我来说,我喜欢一句诗:“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在一个现代社会里面,人的自由是有形的,人的自由也是无形的。希望每一个人都找到他自己自由的形式,无论作文作画,无论做买卖做学问,都能一往无前。
其他文献
有人说,陈履生是理论家中画画最好的,是画家中最有理论的。  此话听起来不乏调侃,却也道出了他的真实状态:这是一位纵跨理论与创作、身兼多样职务的多栖人物,理论家、画家、摄影家、收藏家、策展人、博物馆主持人,事业维度有着多个方向,反映出他知识丰富,涉猎广泛,是个有趣的“性情中人”。  陈履生的童年是在江苏扬中度过的,父亲是个开照相馆的手艺人,家住照相馆的楼上,在楼房极少的小城里,童年的他经常趴在楼上窗
期刊
倘若从“形式”的角度切入,我们会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前行的轨迹与脉络。因为作为表象的形式,其背后不仅涉及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致力于语言学的建设,而且,可以呈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情景中,艺术家们自身艺术观念的变化与衍生。有必然说明的是,本次展览中所说的“形式”,并不是“形式美”,也不是西方现代主义范畴中的抽象。2015年9月26日,“形式乌托邦”——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形式与观念的展览将在北京艺凯
期刊
人人都知道毕加索,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了解毕加索。毕加索作品的光芒掩盖了他复杂的本来面目,他在自画像中给自己戴上面具,在现实中也戴着面具,他在自画像中化身为人兽合体,他在现实中也常常扮演着多重人格。  如果说塞尚的焦虑、梵高的痛苦是他们的作品背后的力量,那么毕加索的矛盾和多面的人格则让他的立体主义更加动人。他有波希米亚艺术家的浪漫,同时又有暴君的专横,他有和平主义者的慈悲,同时又有革命者的冷酷,他是超
期刊
四十年前惊世骇俗的设计师  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而当它刚刚落成之时,那些裸露在外的金属管道惊世骇俗,在优雅的巴黎街头是如此触目惊心,立即成为当时巴黎市民攻击的对象。是新锐时尚还是建筑丑八怪?巴黎媒体也为此争论不休。这些稀奇古怪的体验让第一次接触这个怪物的观众们感到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对美丽的巴黎的亵渎,因而强烈要求拆除它。令人感到迷惑的是,人们容易冲动,也容易顺从。很陕,他们就对蓬皮杜艺术中心裸露的
期刊
不过,若只是像寻常艺术展,画好格子,填上画廊、空间、艺术机构的话,就太低估广告人的创意了。这次的参展单位着实让人意外,似乎让它们来参展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能称得上是一种行为艺术。  这次的参展单位几乎覆盖了公关行业的全产业链,无一例外,它们都不是艺术机构,公司里没摆着一件装置艺术品。但若要说它们和艺术完全无关,从艺术展到搭建到广告中艺术元素的制造,它们又用无数种方式和艺术发生过关系。不论怎样,归根
期刊
博物馆着眼中美竞争  就在陈东升2013年为纪念嘉德创办20周年而撰写的《一槌定音》里,他如此描绘万林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武汉大学校园的中心位置,珞珈山西侧,毗邻六一纪念亭、李四光雕像等人文景点,远远看去周围参天的古树围绕和掩映下露出非常现代的建筑身影,慢慢走近,它的外形仿若天外飞来的一块石头,不知何时悄悄来到这里,平添一种超现实的感觉。这里与图书馆、桂园、樱园、梅园相邻,与中心湖相伴,它的
期刊
提起苏州,总会让人联想起那口吴侬软语的苏州话,温文尔雅却又带着少女般的娇柔。这座古城,在时光的洗涤之下,历经铅华,就如同它的方言一样,呈现出别样的韵味。2015年春天,这里的大众被播下当代艺术的种子。延续历史,让当代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  文创商区中的当代艺术  复古四方桌面被安上了闪亮的琴弦,一下子勾勒出跟记忆接近却完全不一样的新生感觉;沉浸在若干玻璃瓶里的新鲜植物,安然诉说着生命的故
期刊
盆栽雅玩晋升拍场新秀  杭州西泠拍卖公司的盆景专场在今年7月盛夏取得繁茂的好成绩。115件盆景佳作拍出107件,成交率高达93%,总额也有可喜的865万元。其中一盆蒋介石在日本培育过的锦松,已经约有350年的树龄,算来是清朝初年的古树了,以113万元引领全场。盆景本身棒棒哒,其背后的故事更让它身价飙涨。  在日本盆栽界,流传着极有来头的两盆贵重盆栽,即蒋介石培育过的松。这两盆景与另外两位对中国近代
期刊
“我玩的是玉器,特别是和田玉。对于寿山石什么的,我就不太了解了。钻石?红宝石?那是外国人白相的,你不要问我。”坐在一位圈内知名玉器专家的家里,他非常清晰地为求教者划清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宝石是什么?它就是各类岩石矿物,包括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的刘学良博士如此说道。对于刘学良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些经常与黄金、白金等贵金属为伍,为首饰、为摆件的宝石,无论名称、产地,统
期刊
事实上,陈履生长期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重要角色,直到后来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外著名博物馆展和国内二十20世纪艺术大师展时,他的名字才为越来越多的公众熟知,当然也吸引了长期从事艺术评论界的我,并且关注到他作为“油灯收藏家”、“书画家”的层面。  今次有机会为《财富堂》杂志(上海新民集团高端月刊)撰写“封面专题”,有幸更加深入、全面地梳理了他作为摄影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