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逝世20周年。全国政协老干部局和《政协机关通迅》编辑部邀约了部分曾经在邓大姐身边工作过的机关离退休干部举办了有关追忆座谈会。以下是部分会议发言。
绕会场一周和委员们见面
马永顺(全国政协秘书局原局长)
1985年4月1日下午,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邓颖超主席很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她提出要到会场里和委员们近距离地见见面。于是,在大会堂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已81岁高龄的邓大姐绕会场走了整整一圈。整个会场里的掌声、问候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场面十分感人。会后杨拯民副秘书长心疼地对邓大姐说:“大姐,您这样绕场一周,太累了。”大姐回答:“平时没有条件,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见见面。”
改革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思想
刘春声(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室原巡视员)
1986年6月18日,邓颖超主席在政协礼堂亲切接见了全国政协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那天,邓大姐讲了一个多小时,重点讲到机关工作的改革问题,指出“改革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思想”。她要求共产党员把架子放下,把民主作风发扬起来,广交朋友。她说:“交朋友贵在交心”,“共产党员要主动地、积极地同党内,尤其是党外同志团结好,使大家愿意找找你,谈谈心”,“要同非党同志打成一片,互相帮助”,共产党员不要有“高人一等”之感,不要骄傲自满,切忌“一言堂”。她还要求大家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的大事都要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商量。在政协工作的共产党员更要适应政协特点,养成一种虚心地、冷静地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邓大姐还引用了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号召机关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更好地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
文史资料工作的三个“想不到”
张文惠(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文史出版社原社长)
1983年6月24日的六届政协第一次常委会议上,想不到邓颖超主席在介绍政协当前工作时,居然用了专门的时间来谈文史资料工作,她建议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对文史资料工作作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并在3个月后对今后工作如何改进提出计划。根据邓大姐的指示,文史委员会和政协机关党组,决定于当年9月召开极具意义的政协系统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
会议闭幕时要请邓大姐接见与会同志并讲话。邓大姐秘书赵炜同志请示后回复:大姐要先看会议文件和简报,然后决定讲不讲,或者讲什么。出乎意料的是,9月24日会议闭幕的时候,邓大姐竟神采奕奕地讲了一个多小时,那次讲话成为了当时和现在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出席那次会议闭幕会的不仅有邓颖超大姐,还有杨静仁、康克清、钱昌照、董其武、缪云台、赵朴初、屈武等10位副主席。至今仍令所有参会代表难忘的是,当代表请求与领导同志合影时,大姐说:“好啊,可你们那么多同志一起照,洗出照片后就看不清楚了。”她对各位副主席说:“我提议,我们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坐着不动,让大家分成几拨,一拨拨上来跟我们照!”
变“静”为“动”把工作做活
党德信(原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邓颖超主席1983年在上述会议上变“静”为“动”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让我们记忆犹新。1986年11月,全国第五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时,邓颖超主席的贺信再次体现了这一精神:“社会需要你们,你们也需要社会。你们要在工作中多交朋友,尤其是多交新朋友……“她再一次要求我们把文史资料工作努力做活,使之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在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助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首办“在京委员活动日”
陈孝石(秘书局原副局长、原行政管理局局长)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围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争议很大,没有形成共识。邓颖超主席对此事高度重视,在她的直接关心下,全国政协组织了持不同观点的108名委员、水利建设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租用专机飞抵武汉,再包用一艘大客轮沿江而上到重庆,就三峡工程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座谈协商。经过半个多月的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和研究,委员们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民情民意都有了全面了解,撰写了报告,上报中央和国务院,顺利“助产”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
为加强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交流,在邓大姐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1986年10月17日,在政协机关举办了首次“在京委员活动日”。当天,邓颖超主席亲临活动现场,亲自接待委员来访。邓大姐这样现场接待前后共有6次。她还指示活动负责人联系北京二商局等单位,在活动现场销售当时比较紧俏的副食品和日用百货商品。同时,在礼堂为委员放映内部电影,举办舞会等文娱活动,把在京委员活动日办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活动。
此后,在京委员活动日每月举办一次,一直延续至今。
推动形成“敢于发言、敢于争论,会内发言、会外争论”的民主风气
张怡(秘书局会议处原处长、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原巡视员)
邓颖超主席多次强调,政协和政协机关的同志要敢于发言、敢于争论,会内发言、会外争论。在邓大姐的提议下,六届政协在大会闭幕式上安排委员作大会发言,意在使委员们的各种意见建议、包括一些批评意见,直接反映到参会的中央领导和各民主党派那里。“大会发言”已是每年“两会”最受关注的“重头戏”之一。在邓大姐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政协和政协机关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民主风气。政协会上时常出现与会委员就某一问题激烈争论的情景。
邓大姐在一次总结中提出要体现政协特点,把政协建成委员之家、党派之家。为此,她提出了副秘书长分别与副主席建立联系,并制作分工联系表。邓大姐自己带头身体力行,拒绝衙门作风,每一次召开主席会议和常委会,她都早早地来到现场。 有一次开会,会议处工作人员的张怡同志同杨静仁副主席开玩笑说:“大姐都已经到了,您又来晚了。”杨静仁副主席幽默地冲着张怡同志喊了一声“妇女万岁”,把在场的委员和工作人员全都逗乐了。
帮助郭秀仪、阎锦文落实政策
王春景(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原巡视员)
郭秀仪常委的住房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强占,以后又变成某军宣队的办公室。当全国政协落实统战政策办公室工作人员找军宣队负责人谈落实统战政策时,多次被拒于大门之外。当邓大姐看到报告获悉此事后,明确指出:郭秀仪常委是北伐名将、抗日功臣、我党挚友、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的黄琪翔的夫人,郭秀仪本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前辈,在极其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在敌人的屠刀和炮火下,她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同志们一道抢救了三万多无家可归的儿童。她的原住房屋在落实政策之列,应尽快归还本人。在大姐的直接过问下,郭秀仪常委的房产终于落到实处。
深受我党影响的阎锦文先生,在1949年5月参与策划并亲自实施了营救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和民盟重要领导人罗隆基的行动,帮助两位民主人士成功脱险并护送他们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阎锦文先生又协助上海市公安局挖出了几十个国民党潜伏的特务窝点,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立下新功。“文革”中,阎先生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释放出狱后,所在工作部门按其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间办理退休手续。对此,阎先生提出了申诉。因其申诉报告中涉及到周恩来总理和邓大姐,为慎重起见,工作人员经请示彭友今秘书长,将阎先生的申诉报告呈送邓颖超主席。不到一周,邓大姐就做出批示:“阎锦文先生所述情况属实。此事我还记得。营救张澜、罗隆基两位民主人士在当时是件大事,所以我印象较深。阎锦文先生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做过好事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更不能亏待人家。阎先生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应按营救出张澜、罗隆基时算起。”
邓大姐的批示转至责任单位后不出10天,阎锦文先生就拿着新发的离休干部证和补发的工资,到政协落办表示感激之情。
郑燕军(全国政协老干部局局长):老同志们的深情讲述和言传身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政协事业开创者和老一辈政协人追求真理、民主求实,无私奉献、真诚待人,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宝贵品质,激励我们以邓大姐和老一辈政协工作者为榜样,更加自觉地传承政协的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
陈唐晓(《政协机关通讯》主编)
敬爱的邓颖超大姐曾经写过一首诗:“春天过后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你的生命要与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白发就上不了你的头。”1988年3月,邓颖超主席在六届政协最后一次常委会议上与各位政协领导、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告别时,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正是邓大姐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责编:孙展)
绕会场一周和委员们见面
马永顺(全国政协秘书局原局长)
1985年4月1日下午,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邓颖超主席很早就来到人民大会堂,她提出要到会场里和委员们近距离地见见面。于是,在大会堂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已81岁高龄的邓大姐绕会场走了整整一圈。整个会场里的掌声、问候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场面十分感人。会后杨拯民副秘书长心疼地对邓大姐说:“大姐,您这样绕场一周,太累了。”大姐回答:“平时没有条件,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见见面。”
改革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思想
刘春声(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室原巡视员)
1986年6月18日,邓颖超主席在政协礼堂亲切接见了全国政协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那天,邓大姐讲了一个多小时,重点讲到机关工作的改革问题,指出“改革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思想”。她要求共产党员把架子放下,把民主作风发扬起来,广交朋友。她说:“交朋友贵在交心”,“共产党员要主动地、积极地同党内,尤其是党外同志团结好,使大家愿意找找你,谈谈心”,“要同非党同志打成一片,互相帮助”,共产党员不要有“高人一等”之感,不要骄傲自满,切忌“一言堂”。她还要求大家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的大事都要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商量。在政协工作的共产党员更要适应政协特点,养成一种虚心地、冷静地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邓大姐还引用了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号召机关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更好地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
文史资料工作的三个“想不到”
张文惠(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文史出版社原社长)
1983年6月24日的六届政协第一次常委会议上,想不到邓颖超主席在介绍政协当前工作时,居然用了专门的时间来谈文史资料工作,她建议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对文史资料工作作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并在3个月后对今后工作如何改进提出计划。根据邓大姐的指示,文史委员会和政协机关党组,决定于当年9月召开极具意义的政协系统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
会议闭幕时要请邓大姐接见与会同志并讲话。邓大姐秘书赵炜同志请示后回复:大姐要先看会议文件和简报,然后决定讲不讲,或者讲什么。出乎意料的是,9月24日会议闭幕的时候,邓大姐竟神采奕奕地讲了一个多小时,那次讲话成为了当时和现在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出席那次会议闭幕会的不仅有邓颖超大姐,还有杨静仁、康克清、钱昌照、董其武、缪云台、赵朴初、屈武等10位副主席。至今仍令所有参会代表难忘的是,当代表请求与领导同志合影时,大姐说:“好啊,可你们那么多同志一起照,洗出照片后就看不清楚了。”她对各位副主席说:“我提议,我们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坐着不动,让大家分成几拨,一拨拨上来跟我们照!”
变“静”为“动”把工作做活
党德信(原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原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邓颖超主席1983年在上述会议上变“静”为“动”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让我们记忆犹新。1986年11月,全国第五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时,邓颖超主席的贺信再次体现了这一精神:“社会需要你们,你们也需要社会。你们要在工作中多交朋友,尤其是多交新朋友……“她再一次要求我们把文史资料工作努力做活,使之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在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助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首办“在京委员活动日”
陈孝石(秘书局原副局长、原行政管理局局长)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围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争议很大,没有形成共识。邓颖超主席对此事高度重视,在她的直接关心下,全国政协组织了持不同观点的108名委员、水利建设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租用专机飞抵武汉,再包用一艘大客轮沿江而上到重庆,就三峡工程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座谈协商。经过半个多月的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和研究,委员们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民情民意都有了全面了解,撰写了报告,上报中央和国务院,顺利“助产”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
为加强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交流,在邓大姐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1986年10月17日,在政协机关举办了首次“在京委员活动日”。当天,邓颖超主席亲临活动现场,亲自接待委员来访。邓大姐这样现场接待前后共有6次。她还指示活动负责人联系北京二商局等单位,在活动现场销售当时比较紧俏的副食品和日用百货商品。同时,在礼堂为委员放映内部电影,举办舞会等文娱活动,把在京委员活动日办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活动。
此后,在京委员活动日每月举办一次,一直延续至今。
推动形成“敢于发言、敢于争论,会内发言、会外争论”的民主风气
张怡(秘书局会议处原处长、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原巡视员)
邓颖超主席多次强调,政协和政协机关的同志要敢于发言、敢于争论,会内发言、会外争论。在邓大姐的提议下,六届政协在大会闭幕式上安排委员作大会发言,意在使委员们的各种意见建议、包括一些批评意见,直接反映到参会的中央领导和各民主党派那里。“大会发言”已是每年“两会”最受关注的“重头戏”之一。在邓大姐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政协和政协机关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民主风气。政协会上时常出现与会委员就某一问题激烈争论的情景。
邓大姐在一次总结中提出要体现政协特点,把政协建成委员之家、党派之家。为此,她提出了副秘书长分别与副主席建立联系,并制作分工联系表。邓大姐自己带头身体力行,拒绝衙门作风,每一次召开主席会议和常委会,她都早早地来到现场。 有一次开会,会议处工作人员的张怡同志同杨静仁副主席开玩笑说:“大姐都已经到了,您又来晚了。”杨静仁副主席幽默地冲着张怡同志喊了一声“妇女万岁”,把在场的委员和工作人员全都逗乐了。
帮助郭秀仪、阎锦文落实政策
王春景(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原巡视员)
郭秀仪常委的住房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强占,以后又变成某军宣队的办公室。当全国政协落实统战政策办公室工作人员找军宣队负责人谈落实统战政策时,多次被拒于大门之外。当邓大姐看到报告获悉此事后,明确指出:郭秀仪常委是北伐名将、抗日功臣、我党挚友、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的黄琪翔的夫人,郭秀仪本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前辈,在极其艰苦的八年抗战中,在敌人的屠刀和炮火下,她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同志们一道抢救了三万多无家可归的儿童。她的原住房屋在落实政策之列,应尽快归还本人。在大姐的直接过问下,郭秀仪常委的房产终于落到实处。
深受我党影响的阎锦文先生,在1949年5月参与策划并亲自实施了营救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和民盟重要领导人罗隆基的行动,帮助两位民主人士成功脱险并护送他们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阎锦文先生又协助上海市公安局挖出了几十个国民党潜伏的特务窝点,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立下新功。“文革”中,阎先生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释放出狱后,所在工作部门按其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间办理退休手续。对此,阎先生提出了申诉。因其申诉报告中涉及到周恩来总理和邓大姐,为慎重起见,工作人员经请示彭友今秘书长,将阎先生的申诉报告呈送邓颖超主席。不到一周,邓大姐就做出批示:“阎锦文先生所述情况属实。此事我还记得。营救张澜、罗隆基两位民主人士在当时是件大事,所以我印象较深。阎锦文先生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做过好事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更不能亏待人家。阎先生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应按营救出张澜、罗隆基时算起。”
邓大姐的批示转至责任单位后不出10天,阎锦文先生就拿着新发的离休干部证和补发的工资,到政协落办表示感激之情。
郑燕军(全国政协老干部局局长):老同志们的深情讲述和言传身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政协事业开创者和老一辈政协人追求真理、民主求实,无私奉献、真诚待人,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宝贵品质,激励我们以邓大姐和老一辈政协工作者为榜样,更加自觉地传承政协的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
陈唐晓(《政协机关通讯》主编)
敬爱的邓颖超大姐曾经写过一首诗:“春天过后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你的生命要与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白发就上不了你的头。”1988年3月,邓颖超主席在六届政协最后一次常委会议上与各位政协领导、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告别时,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正是邓大姐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