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激活兴趣。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就是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他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务必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今天,你安全吗?》这一课时,与实际生活更是息息相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家庭、学校活动中会有危险,要有安全意识。而对于这些安全意识,孩子们从小到大没少听父母、老师和长辈们的教导,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说教为主,只会让学生觉得麻木、乏味,丝毫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应紧紧抓住“联系生活”这一点,再逐步铺开教学内容。可以先设计一个小调查的活动,让学生们当一次安全检查员,回家后学生地检查一下,家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记录下来,再推测一下它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思考一旦发生危险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影响,最后小组交流并总结收获与体会。这一系列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再深入到生活中,然后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最后在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无形地培养起安全意识,达到所要的教学目的。这样做,减少了老师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持续兴趣。
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某些弊端,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它以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化静为动的特点整合于各科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具体的感觉、声感、色感等作用,使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加直观、更为生动。在教学开始时,我们可着力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接受教育的状态。例如,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我先给学生们放我女儿的成长录像,从怀孕时准备的小衣服、小玩具,到教她用手抓东西、学坐、学走路、学说话等等,还让学生们看我给女儿做的成长手册和网上小家。学生们深深地被我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我再及时铺开课文内容,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接着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①说一说,看了这些资料后自己的所感所想。②会议并分享一下,你自己的成长经历。③讨论一下,我们的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再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振,引起内心体验,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此外,有些教学内容是我们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这时多媒体也是最好的载体。如教学《环球旅行去》一课,对世界上著名的名胜古迹我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领略,这时多媒体的应用就更加不可或缺了。搜集一下世界上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像,如果没有录像就用图片,再利用电脑给图片配上音乐或解说。这样就比书本上的描述生动有趣得多。另外,计算机能力强的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成Flash动画,能很生动地把一些公共场所要注意的安全意识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并且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实践与体验,拓展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揭示了与生活沟通、了解社会是品德课程的一个标志性要求。可见,实践和体检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与继承既有的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中优秀的东西,最终让学生达到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
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在安排的课前调查中,孩子们发现学校附近的大会河污染较严重,河两岸有很多人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呈暗黄色,有时还散发着一种腥臭味。调查完之后,学生们都有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但这却是学生们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实地考察河水污染的情况,河水污染源在什么地方,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大会河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如在村里设置宣传窗;写倡议书;建议两岸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等等。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学生们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观察、体验、探究中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将学习的兴趣拓展到生活中去。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让生活激发起孩子们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特殊作用,把实际生活中难以真实体验的某些情景、活动鲜活化,让孩子们在多媒体虚拟的情境中,较真切地感受生活,放眼世界,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持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感悟到的理念,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拓展兴趣。这样在兴趣这支指挥棒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一、联系生活,激活兴趣。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就是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他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务必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今天,你安全吗?》这一课时,与实际生活更是息息相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家庭、学校活动中会有危险,要有安全意识。而对于这些安全意识,孩子们从小到大没少听父母、老师和长辈们的教导,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说教为主,只会让学生觉得麻木、乏味,丝毫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应紧紧抓住“联系生活”这一点,再逐步铺开教学内容。可以先设计一个小调查的活动,让学生们当一次安全检查员,回家后学生地检查一下,家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记录下来,再推测一下它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思考一旦发生危险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影响,最后小组交流并总结收获与体会。这一系列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再深入到生活中,然后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最后在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无形地培养起安全意识,达到所要的教学目的。这样做,减少了老师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持续兴趣。
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某些弊端,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它以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化静为动的特点整合于各科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具体的感觉、声感、色感等作用,使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加直观、更为生动。在教学开始时,我们可着力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接受教育的状态。例如,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我先给学生们放我女儿的成长录像,从怀孕时准备的小衣服、小玩具,到教她用手抓东西、学坐、学走路、学说话等等,还让学生们看我给女儿做的成长手册和网上小家。学生们深深地被我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我再及时铺开课文内容,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接着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①说一说,看了这些资料后自己的所感所想。②会议并分享一下,你自己的成长经历。③讨论一下,我们的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再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振,引起内心体验,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此外,有些教学内容是我们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这时多媒体也是最好的载体。如教学《环球旅行去》一课,对世界上著名的名胜古迹我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领略,这时多媒体的应用就更加不可或缺了。搜集一下世界上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像,如果没有录像就用图片,再利用电脑给图片配上音乐或解说。这样就比书本上的描述生动有趣得多。另外,计算机能力强的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成Flash动画,能很生动地把一些公共场所要注意的安全意识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并且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实践与体验,拓展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揭示了与生活沟通、了解社会是品德课程的一个标志性要求。可见,实践和体检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与继承既有的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中优秀的东西,最终让学生达到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
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在安排的课前调查中,孩子们发现学校附近的大会河污染较严重,河两岸有很多人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呈暗黄色,有时还散发着一种腥臭味。调查完之后,学生们都有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但这却是学生们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实地考察河水污染的情况,河水污染源在什么地方,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大会河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如在村里设置宣传窗;写倡议书;建议两岸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等等。在这种富含生活性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学生们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观察、体验、探究中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将学习的兴趣拓展到生活中去。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让生活激发起孩子们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特殊作用,把实际生活中难以真实体验的某些情景、活动鲜活化,让孩子们在多媒体虚拟的情境中,较真切地感受生活,放眼世界,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持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感悟到的理念,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拓展兴趣。这样在兴趣这支指挥棒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