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节描写是通讯的生命,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深度。三言两语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整篇文章散发神韵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值得一写,必须有目的的进行选择,紧扣主题、展现人物个性,给文章增添感染力的细节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通讯;细节描写
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忘了,可其中的一两个生动的画面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读一部小说,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其中的一两个情节却永远地记住了……那些被记住的画面和情节,相对于人物通讯来说就是细节描写。
在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音容笑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细枝末节,在通讯中倘若只有事件发展和人物成长的大致情节而无生动典型的细节,就像一株只有枝丫没有花叶的树,虽然可以显出它的高低、粗细的轮廓,但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体深刻鲜明,通过细节来感观人物行为,而行为背景又通过细节聚焦渲染直觉感官,从而达到反响和共鸣,得到公众效果。所以有人说,细节是通讯的生命。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才会把人物通讯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每个典型人物都是不同的,人物个性特点越鲜明,人物形象就越丰满,因此人物通讯中选取的细节必须是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外貌、职业、性格等各个方面,应该代表方向,超出一般。
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对周恩来有一段外貌描写:
我一边和周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一个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壮立在面前。
这样的一个细节描写将人物的职业特点、外形展示得一览无余。每一步跨度的精确值完全一样,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也正是这位地质工作者的特有的个性特点。通过这个细节,使人物形象真实、个性突出。
二、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通讯中任何细节的描写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所以细节描写不能偏离主题。
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中,为体现焦书记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分主题,作者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
……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住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对焦裕禄的这些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小中见大,三言两语便起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衬托出了焦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细腻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主题意图,深化了主题思想。
三、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
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论著《与元九书》中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在人物典型报道中,以情感人,可以大大增强典型人物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通讯中,写李月华深夜为大娘的的外孙看病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
这两条脚印的细节描写选择得典型、深刻、感人。正是这星星点点的细节描写,是整篇通讯的灵气所在,刻画了人物的兢兢业业,让读者深受感染。
很多时候,对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性质、意义,起到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的作用。 场景描写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为写场景而写场景,也不是为文章做得美而渲染场景,好的场景描写都是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景现而牵心的。
1997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骨灰撒放记》中三次重复写到: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元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几句场景把庄严肃穆沉重哀伤的气氛表现出来,而且反复吟咏,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四、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
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不单纯的是向读者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历,还要透过这些事迹探索人物的内心思想,写出人物的灵魂之窗、思想之光。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物的内心是一个广阔、复杂、神秘多彩的领域,有些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虽然高大,但缺少亲切感、平实感,就是因为忽视了人物内心思想的深究,让读者无法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可望而不可及,这必定削弱人物通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起不到什么大的教育作用。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写孔繁森最后一次入藏前有这样的描写: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冰水。”
想到速可能是同年迈多病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多保重啊!”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这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好干部,这样顾全大局的好母亲,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那样轻柔的动作,那样质朴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繁森。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体会他内心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细节描写将高大的人物形象填充地有血有肉,真实亲切。先进人物并非不要家庭,也不是六亲不认,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父母妻儿,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之所以先进,被人爱戴,并非因为他们无情地舍弃了这些,而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了顾全大局。孔繁森为了大局毅然赴藏,但内心仍然充满着对家人的爱恋。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思想世界,在这种思想斗争中突显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表现了孔繁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思想境界。
这些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选择的几个重要方面,当然,通讯中的细节描写在进行选取时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但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纳到这几方面当中。同时,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过多过滥地运用。过多了,细节描写反而会冲淡主题,有堆砌之感,只有灵活多变的运用,将叙述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融为一体,使整篇文章真实传神,达到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物通讯;细节描写
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忘了,可其中的一两个生动的画面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读一部小说,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其中的一两个情节却永远地记住了……那些被记住的画面和情节,相对于人物通讯来说就是细节描写。
在人物通讯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音容笑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细枝末节,在通讯中倘若只有事件发展和人物成长的大致情节而无生动典型的细节,就像一株只有枝丫没有花叶的树,虽然可以显出它的高低、粗细的轮廓,但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体深刻鲜明,通过细节来感观人物行为,而行为背景又通过细节聚焦渲染直觉感官,从而达到反响和共鸣,得到公众效果。所以有人说,细节是通讯的生命。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才会把人物通讯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每个典型人物都是不同的,人物个性特点越鲜明,人物形象就越丰满,因此人物通讯中选取的细节必须是可以充分展现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外貌、职业、性格等各个方面,应该代表方向,超出一般。
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对周恩来有一段外貌描写:
我一边和周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一个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壮立在面前。
这样的一个细节描写将人物的职业特点、外形展示得一览无余。每一步跨度的精确值完全一样,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也正是这位地质工作者的特有的个性特点。通过这个细节,使人物形象真实、个性突出。
二、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通讯中任何细节的描写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所以细节描写不能偏离主题。
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中,为体现焦书记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分主题,作者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
……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住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对焦裕禄的这些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小中见大,三言两语便起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衬托出了焦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细腻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主题意图,深化了主题思想。
三、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
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论著《与元九书》中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在人物典型报道中,以情感人,可以大大增强典型人物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通讯中,写李月华深夜为大娘的的外孙看病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
这两条脚印的细节描写选择得典型、深刻、感人。正是这星星点点的细节描写,是整篇通讯的灵气所在,刻画了人物的兢兢业业,让读者深受感染。
很多时候,对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性质、意义,起到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的作用。 场景描写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为写场景而写场景,也不是为文章做得美而渲染场景,好的场景描写都是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景现而牵心的。
1997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骨灰撒放记》中三次重复写到: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元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几句场景把庄严肃穆沉重哀伤的气氛表现出来,而且反复吟咏,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四、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
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不单纯的是向读者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历,还要透过这些事迹探索人物的内心思想,写出人物的灵魂之窗、思想之光。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物的内心是一个广阔、复杂、神秘多彩的领域,有些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虽然高大,但缺少亲切感、平实感,就是因为忽视了人物内心思想的深究,让读者无法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思想,可望而不可及,这必定削弱人物通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起不到什么大的教育作用。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写孔繁森最后一次入藏前有这样的描写: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冰水。”
想到速可能是同年迈多病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多保重啊!”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这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好干部,这样顾全大局的好母亲,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那样轻柔的动作,那样质朴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繁森。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体会他内心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细节描写将高大的人物形象填充地有血有肉,真实亲切。先进人物并非不要家庭,也不是六亲不认,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父母妻儿,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之所以先进,被人爱戴,并非因为他们无情地舍弃了这些,而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了顾全大局。孔繁森为了大局毅然赴藏,但内心仍然充满着对家人的爱恋。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思想世界,在这种思想斗争中突显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表现了孔繁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思想境界。
这些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选择的几个重要方面,当然,通讯中的细节描写在进行选取时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但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纳到这几方面当中。同时,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过多过滥地运用。过多了,细节描写反而会冲淡主题,有堆砌之感,只有灵活多变的运用,将叙述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融为一体,使整篇文章真实传神,达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