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的方法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8 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4例患者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54例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胺酰转肽酶(GGT)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观察组皮肤瘙痒转阴率、 肝消肿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更显著; 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ALT、AST、Tbil、Dbil、ALP、GGT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成效显著,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都得到有效控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淤胆型病毒性肝炎;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
肝内胆汁淤积是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等。肝内胆汁淤积长期存在,将加重肝细胞的损伤,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临床收治的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为此,本文以某医院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8例淤胆型病毒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收治的 108 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服从该研究安排。 排除对腺苷蛋氨酸或熊去氧胆酸过敏、胆道完全梗阻、合并消化性溃疡、合并胆囊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接受治疗的两组患者ALT、AST、Tbil、Dbil、ALP、GG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1000 mg和5%的葡萄糖液250mL制成的混合药物,每天1次;口服熊去氧胆酸250mg,每天两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30mL+250mL5%葡萄糖液,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每日观察患者症状、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每两周复查肝功能一次,观察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ALP、GGT的变化。
1.3疗效评定
各项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肿大回缩表示治疗有效,以此计算病状和患者体征改善的有效率;对皮肤瘙痒、肝肿大进行组间有效率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组间降幅(均值)及复常率的比较。
1.4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 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 t 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 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转阴率、肝消肿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Tbil、Dbil、ALP、GG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注:①ALT、AST、ALP、GGT 以U/L计量,Tbil、Dbil以μmol/L计量;
②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对照组有4例患者犯恶心,1例患者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观察组中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有胸闷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毛细胆管、肝细胞胆汁分泌障碍,从而使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的肝病综合症。一般在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就有明显的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等症状。加速黄疸消退是治疗该疾病、防治肝纤维化的关键。
腺苷蛋氨酸是由三磷酸腺苷(ATP)、蛋氨酸,在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催化作用下,合成的一种肝脏代谢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腺苷蛋氨酸合成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当肝脏有疾时,腺苷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显著下降,使机体内腺苷蛋氨酸的含量逐渐减少,严重削弱机体防止胆汁淤积的生理功能[1]。此时必须要靠外部渠道给机体腺苷蛋氨酸才能促进黄疸消退。而人体内的疏水性胆汁酸与脂质具有高度亲和作用,对细胞膜、线粒体膜结构的破坏性很大。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它可以通过阻碍疏水性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替换甚至清除疏水性胆汁酸,对身体机能的恢复作用很大。
在该研究中,将108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腺苷蛋氨酸组联合熊去氧胆酸、门冬氨酸钾镁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皮肤瘙痒转阴率、肝消肿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2]。因此,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成效显著,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都得到有效控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翔燕.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07:106-107.
[2]李明琴,王齐.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06:32-33.
关键词:淤胆型病毒性肝炎;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
肝内胆汁淤积是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等。肝内胆汁淤积长期存在,将加重肝细胞的损伤,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临床收治的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为此,本文以某医院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8例淤胆型病毒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收治的 108 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服从该研究安排。 排除对腺苷蛋氨酸或熊去氧胆酸过敏、胆道完全梗阻、合并消化性溃疡、合并胆囊切除术指征的患者。接受治疗的两组患者ALT、AST、Tbil、Dbil、ALP、GG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1000 mg和5%的葡萄糖液250mL制成的混合药物,每天1次;口服熊去氧胆酸250mg,每天两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30mL+250mL5%葡萄糖液,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每日观察患者症状、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每两周复查肝功能一次,观察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ALP、GGT的变化。
1.3疗效评定
各项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肿大回缩表示治疗有效,以此计算病状和患者体征改善的有效率;对皮肤瘙痒、肝肿大进行组间有效率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组间降幅(均值)及复常率的比较。
1.4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 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 t 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 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转阴率、肝消肿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Tbil、Dbil、ALP、GG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注:①ALT、AST、ALP、GGT 以U/L计量,Tbil、Dbil以μmol/L计量;
②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对照组有4例患者犯恶心,1例患者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观察组中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有胸闷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毛细胆管、肝细胞胆汁分泌障碍,从而使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的肝病综合症。一般在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就有明显的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等症状。加速黄疸消退是治疗该疾病、防治肝纤维化的关键。
腺苷蛋氨酸是由三磷酸腺苷(ATP)、蛋氨酸,在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催化作用下,合成的一种肝脏代谢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腺苷蛋氨酸合成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当肝脏有疾时,腺苷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显著下降,使机体内腺苷蛋氨酸的含量逐渐减少,严重削弱机体防止胆汁淤积的生理功能[1]。此时必须要靠外部渠道给机体腺苷蛋氨酸才能促进黄疸消退。而人体内的疏水性胆汁酸与脂质具有高度亲和作用,对细胞膜、线粒体膜结构的破坏性很大。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它可以通过阻碍疏水性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替换甚至清除疏水性胆汁酸,对身体机能的恢复作用很大。
在该研究中,将108例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腺苷蛋氨酸组联合熊去氧胆酸、门冬氨酸钾镁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皮肤瘙痒转阴率、肝消肿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2]。因此,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成效显著,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都得到有效控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翔燕.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07:106-107.
[2]李明琴,王齐.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0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