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民凯恩》影像技术研究与真实性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o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区别于古典好莱坞类型化与戏剧化的特点,电影《公民凯恩》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写实主义的基调,是古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关键性过渡影片。本文试通过对影片《公民凯恩》影像技术的分析,试讨论电影《公民凯恩》对真实性的手法创新与探索。
  【关键词】 电影《公民凯恩》;影像技术;影像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57-02
  就影片的叙事来讲,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打破了古典好莱坞的线性叙事,而采用大量的插叙与倒叙手法,采用平行叙事的叙事结构。充分的调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性技巧,利用多人多角度的回忆,建构起影片的整体叙事架构。《公民凯恩》以探求凯恩的内心为切入点,相较于古典好莱坞更具有新好莱坞“聚焦于个人”的特点。但相较于新好莱坞聚焦于平凡人的生活而言,《公民凯恩》依然选择以具有争议性的社会人物为切入点,具有古典好莱坞的戏剧化特点,这使得《公民凯恩》兼具戏剧性与真实性。同时就影片的影像技术来讲,同时也因于当时有限的置景经费(10万美元),电影《公民凯恩》也通过利用多种技术制造大量大景深的拍摄手法,贴合真实的人眼的视觉习惯,区别于传统电影单个焦点的画面影像,以增强画面的代入感和真实感。
  一、多重曝光
  多重曝光作为最早期的电影特效技术,首次出现于梅里埃导演的电影《多头人》(或译为《一个顶四》,1898年)之中,梅里埃利用涂有黑色颜料的玻璃遮挡摄影机镜头的一部分,使得胶片的一这部分无法感光,再进行多次拍摄后进行多次曝光,使得不同的画面会显现在同一副胶片上。当今合成最主要的手段“绿幕合成技术”,其本质即是动态遮罩、动态选区,故而“多重曝光”也被视为当今“绿幕合成技术”的原始雏形。
  在电影《公民凯恩》中同样大量使用了多重曝光的技术。例如在凯恩开除好友杰德戴·李兰德时,可以观察到凯恩身体后方中景与背景衔接处出现的虚化边缘。此处摄影师格雷格·托兰(Gregg Wesley Toland)通过二次曝光的方式,分别对画面中的前景中“正在使用打字机的凯恩”与背景中“逐渐走近的李兰德”进行准确聚焦,使得画面同时出现两个清晰的焦点,使得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同时关注凯恩与李兰德的反应。多重曝光技术制造的可选择的多焦点的视觉效果,使得影像画面表现趋向于人眼对于真实世界的选择习惯,是对电影视觉影像的一个突破。但是就真实性的呈现而言,多重曝光的合成方式因当时的技术限制,依然会导致画面出现合成痕迹,除了“开除李兰德”一场戏中出现衔接处的合成痕迹外,多重曝光还可能导致影片的前景与后景的清晰度出现强烈的不统一问题如在影评中段“凯恩与第一任妻子结婚前返回报社,报社众人望向窗外”的镜头中,后景窗外马车的清晰度严重弱于窗内众人的前景,这样的清晰度落差势必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画面的真实感。
  二、背投技术
  背投技术(RearProduction)即“投影背景”,即画面的远景利用投影技术呈现出来。在早期好莱坞的合成技术中,背投技术被最经常性的使用于车辆行走的背景之中,利用视觉错觉,将摄像机固定在静止的车中,利用背景中的画面移动,制造车辆正在行进过程中的运动,大大减小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拍摄难度。在电影《公民凯恩》中,也有类似的镜头,即苏珊与凯恩同时坐于车中时,车后窗内背景利用背投技术显示出车辆正在向前进行移动。同时在著名的大景深镜头——“凯恩夫人的小屋”,这一场景中,摄影师雷格·托兰同样利用了背投技术。这使得背景的小凯恩清晰的存在于画面的1/3黄金分割线处,这也暗示出在这一场戏中,小凯恩是所有人的争夺中心。背投技术现今仍然广泛运用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中。在当代的实景合成中,好莱坞电影更多采用的是高清LED渲染氛围的技术手段。同时相较于多重曝光技术而言,背投技术可以使得演员更加沉浸于表演环境之中,更加直观的向导演表现出合成效果,同时就真实感而言避免了多重曝光技术不成熟而导致出现粗糙的合成边缘。
  但是,也可以通过远近略显不合理的透视,发现影片中另外两处背投技术的运用,即“凯恩进行选举演讲时,吉姆·盖里的主观俯视镜头”与“管家正好与苏珊离开凯恩城堡时相遇”的平视中景镜头,在这两处背投技术的运用中,远景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都高于近景的地平线与视平线,尤其在第二处镜头中,前景的实景与人物呈平视状态,后景的海岸沙滩则呈俯视状态。背投导致的细微不合理的透视产生的微妙的怪异感,实际上会减弱影片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三、玻璃蒙版绘景
  Glass shot,即透明遮罩绘景技术,或玻璃遮罩技术、透视片或玻璃景片,利用摄影机前绘有需进行合成的场景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场景合成,演员这于玻璃板透明未画的区域进行表演。玻璃蒙版绘景同时也被称为Matte painting,即蒙版绘景艺术,由蒙版绘景合成艺术之父Norman Dawn开创。Matte painting发展至今,主要指数字(CG)绘景技术,通过电脑绘景后,经过后期软件处理,解决了早期玻璃遮罩技只能使用静态镜头的弊端,提高了影片真实感。
  相较于背投技术而言,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导演可以在摄像机直接看到合成后的画面效果,避免了背投技术产生的透视误差,但玻璃遮罩技术很大程度依托于置景绘师的技术水平。在电影《公民凯恩》中玻璃蒙版绘景最明显地一处体现则是影片开头与结尾处关于城堡的几个大远景镜头,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处于远景的城堡底部与地面衔接的虚化处理,以及三个镜头中城堡的一致性,实际上这些细节的含糊交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影片的真实性。
  四、叠化
  基于胶片材质本身的特殊性,叠化剪辑也成为了较早期就开始被使用的特殊剪辑技术。叠化剪辑即在冲洗胶片时降低前后两个胶片的整体画面的透明度,将淡入镜头与淡出镜头同时重叠,产生多个画面相互疊加的剪辑效果。   叠化剪辑的技术作为非流畅性剪辑,在打断影片的线性叙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叠化剪辑多被使用于“梦境或幻想的始末”或“回忆的开始于结束”,制造出非线性叙事的多个时空。《公民凯恩》在影片的整体叙事上打破了古典好莱坞的线性叙事体系,建立在“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概念的基础上,充分在利用倒叙与插叙的叙事手法,利用不同角度、不同角色的回忆搭建起影片的整体架构,故而使得叠化剪辑的手法在影片中的效果格外突出。
  叠化在影片中首先被广泛地使用到各个角色对于凯恩回忆的开头与结尾,如好友李兰德的几次回忆。同时在影片的开头也采用了多层叠化的剪辑手段,随着镜头向上移动,多层铁丝网不断叠加,镜头逐渐靠近远处的城堡,同时象征着逐渐进入凯恩的内心世界,开始对凯恩的一生进行探索。
  叠化剪辑同时也具有暗示时间于空间推移变迁的作用,是一种主要的转换时空的手段。在凯恩邂逅苏珊这一桥段中,奥森·威尔斯利用叠化进行相似性剪辑,叠化了凯恩在不同时间地点听苏珊唱歌的同样构图的两个镜头,利用叠化剪辑缩短了剧情内时间的流逝,表达出“凯恩在第一次听苏珊唱歌后多次邂逅苏珊”的情节设置,暗示二人已度过了相当多个的浪漫的夜晚,表现出时间的推移。
  同样叠化剪辑交代时空推演的作用也被利用在表达事件演化的情节上,利用报纸的特写镜头的不断叠加,是古典好莱坞最经常用到的表现新闻事件的发酵过程的蒙太奇手法。同时因于凯恩“报业”大亨的角色身份特殊性,使得电影《公民凯恩》将这一蒙太奇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低棚顶摄影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低棚顶摄影的尝试,也是其一个重要的显著的技术特点。在《公民凯恩》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在发表于1941年2月份《美國电影摄影师》杂志中提到当时“低角度与部分带天花板的布景技术的革新”趋势,并提及他于在整部影片中进行低棚顶摄影的尝试。
  不同于好莱坞传统内景采用拼接景片或利用“玻璃蒙版”进行天花板填补绘景的技术,《公民凯恩》在布景时使用真实的天花板。故而可以发现不同于经典好莱坞使用传统聚光灯进行照明的布光方法,《公民凯恩》经常性采用地面光源为主光源,辅助以高处悬挂中小型聚光灯的布光方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海舰.合·成——从《公民凯恩》的大景深拍摄手法看影像真实感[J].当代电影,2018,(02):125-128.
  [2]格·托兰,朱角.《公民凯恩》中的真实性[J].世界电影,1984,(03):196-202.
  作者简介:
  陈茜茜,女,汉族,北京人,本科在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研究方向:电影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一定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强化全民素养的关键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得到大力普及和应用,给群众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推动群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大限度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本
期刊
【摘要】 《临川四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出版和研究成果丰富,以《临川四梦》插图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插图研究变迁史的样本,本文旨在梳理出从明清至今,较为翔实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川四梦》插图本的出版版本,以及分析随之产生的研究方法的变迁问题。  【关键词】 《临川四梦》插图; 版本梳理; 研究方法变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步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获得了人们更高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积累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现代化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基础,一方面能够有效强化文化的保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本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
期刊
【摘要】 通读史料时不难发现,相同事件在不同的史料中会出现不同注解。本文将通过对比《史记》《左传》《春秋》中对赵氏孤儿这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以察独属司马迁的著史观。  【关键词】 司马迁;《史记》;《左传》;《春秋》;赵氏孤儿;著书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17-02  一、引言  《史记》中的世家章节中记载了
期刊
【摘要】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位杰出词人,为宋词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表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词风,但仔细分析起来却风格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苏轼豪放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乐观与旷达、潇洒与自适,辛弃疾则沉郁、悲壮。潜藏在二者“豪放”背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迥然相异的。本文就是从对比中发现二人词作气质的差异。  【关键词】 苏、辛词;精神气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带动了我国在各个领域上的变革和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特色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渐渐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瑰宝的民族魅力,并逐渐重新审视我国在传统、地方和民族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本文重点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 诗词歌曲;琴曲艺术;词曲艺术;散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他摆脱了传统的羁绊和束缚,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撰写了全面客观介绍世界的著作《瀛环志略》。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世界多元化的视角,分析了欧洲强大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并对近代世界格局的状况和周边进行了分析。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深刻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世界格局;启蒙;《瀛环志略》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纪录片(记录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记录、反映现实的使命。自“新纪录电影风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各国的影坛,“虚实互补”的创作手法也逐步成为纪录片突破固有模式的一剂良方。而作为架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上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现代科技条件下虚拟技术发展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什么才是纪录片本质”和“如何更好地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本质”进行了讨论与尝试。
期刊
【摘要】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人们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更好的保护,本文将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并且以本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数字化上面存在的问题,在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比如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数字化保护策略,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进步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 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湖南非遗文化的场域一方面在固源,一方面也在拓延,其衍生发展脉络不断呈现为双螺旋甚至多螺旋的融创态势,融创发展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多维融合创新与传播,扩大湖南非遗文化的扎根力度、宣传广度和纵向深度,正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时代性研究课题。  【关键词】 湖南;非遗文化;融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