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眼于“主体性教育”,全面解读其内涵,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力求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为切入点,为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全面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并直接论证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素质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因此有了他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纵观全世界,上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下至近现代的众多教育理论,也都包含了大量的有关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们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的一个难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一、主体性教育与学生主体的实践性活动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所言,教育学应该是精神生态学,~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并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造就一批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行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的主体性培育过程,也是一种主体性培养目标下的个体教育。究竟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目前国内教育理论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
一种意见是着眼于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
一种意见是着跟于教育活动过程的组成及其主体性表现,认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以获得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主体性教育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归结起来。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发展和完善学生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主体性教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教育活动将外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才能和智慧。从而将社会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主体性素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统一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同时,它更是教和学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主体性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相结合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的是富有感情、蕴有潜能、而又极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在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著眼于唤醒主体发展的内在动机,善于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的境界。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学生个体的意识。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和人格等主体性内容,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发展。要培养主体性的人,实现办学目标,构建符合新形势的学校运行模式,必须大力推行“主体性教育”。
第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确立起“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要从教育、管理为主的传统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强化指导和服务的新意识上来,着力建设指导、服务学生的工作体系。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新工作理念的体现,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校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创设和营造的独特性、创造性的整体教育环境。重视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使教育主体在定期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学习,以获得创新和完善人格,自我超越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加强。我们要坚持“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人和教育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健全人格为目的。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学科教学。自主活动,班级管理,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培养等教育实践环节,从思想意识上去塑造学生。促进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落实于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使教育科研工作起到先行带头的作用,同时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学生工作,它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确立更佳的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采取更好的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
然而培养一个学生,并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科研落后于时代发展,落后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的现象。教育科研要先行,要以科研指导教研,必须加强宣传,必须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科研的氛围。并对教师科研课题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作为教育科研、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统一为有机整体,从而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教育科研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课题的研究应该加大力度,特别是关于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导向教育以及其它有关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使我们的思政工作切实配合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实现。
第三,教育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于思想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之贯穿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融入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整体之中。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要加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联系实际,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教风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强规范,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师德教风建设上更高的水平,为教书育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 不是万能的。必须同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才更有力量。对于需要倡导和坚持的,学校要从整体出发。在法规和制度上予以支持和保证,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建设的发展。
三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健康有序向上的环境。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途径和有力承载体。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办好校报、墙报、宣传栏、广播、有线电视,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性,组织好美术、体育、科技、娱乐等活动,使校园文化健康高雅、丰富生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是抓好社会新形势下高校与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经验,以期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第四,“主体性教育”是一项探索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体实践。
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使全体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育人目标和办学定位的确立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形成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模式,并形成思政工作所遵循的原则与基础。当然。这一探索和实践需要全体师生转变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对全体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首先要转变观念,必须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科研意识,以科研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突破固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的精神来推动。就一所学校来说。观念的转变及舆论是尤为重要的。这些思想和观念,在教师的脑海中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抽象的原则,而是一种内存的思想,外化的行動,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
今天的教育为学生明天的生存、创造与发展造打下基础,要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要为学生面向未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效益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以及向人类极限挑战的精神。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和高尚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样的观念和目标指引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通过思政工作,在思想上,为学生主体发展搭建自由发挥的舞台。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必须遵循人的发展基本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是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社会存在物,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学生的培养,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高点,并且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并以此作为目标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才可以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充分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由于调动了大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发扬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通过积极思考、客观分析。有利于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真正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政道德素质,最终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而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曾讲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我们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因此,当前,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方式和方法,以现代教育的观念建立起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已有基础,创造性地实施和实践思政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责任编辑 万强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素质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因此有了他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纵观全世界,上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下至近现代的众多教育理论,也都包含了大量的有关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们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的一个难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一、主体性教育与学生主体的实践性活动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所言,教育学应该是精神生态学,~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并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造就一批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行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的主体性培育过程,也是一种主体性培养目标下的个体教育。究竟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目前国内教育理论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
一种意见是着眼于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
一种意见是着跟于教育活动过程的组成及其主体性表现,认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性是指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以获得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主体性教育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归结起来。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发展和完善学生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主体性教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教育活动将外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才能和智慧。从而将社会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主体性素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统一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同时,它更是教和学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主体性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相结合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的是富有感情、蕴有潜能、而又极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在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著眼于唤醒主体发展的内在动机,善于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的境界。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学生个体的意识。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和人格等主体性内容,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发展。要培养主体性的人,实现办学目标,构建符合新形势的学校运行模式,必须大力推行“主体性教育”。
第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确立起“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要从教育、管理为主的传统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强化指导和服务的新意识上来,着力建设指导、服务学生的工作体系。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新工作理念的体现,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校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创设和营造的独特性、创造性的整体教育环境。重视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使教育主体在定期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学习,以获得创新和完善人格,自我超越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加强。我们要坚持“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人和教育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健全人格为目的。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学科教学。自主活动,班级管理,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培养等教育实践环节,从思想意识上去塑造学生。促进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落实于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使教育科研工作起到先行带头的作用,同时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学生工作,它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确立更佳的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采取更好的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
然而培养一个学生,并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科研落后于时代发展,落后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的现象。教育科研要先行,要以科研指导教研,必须加强宣传,必须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科研的氛围。并对教师科研课题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作为教育科研、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统一为有机整体,从而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教育科研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课题的研究应该加大力度,特别是关于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导向教育以及其它有关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使我们的思政工作切实配合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实现。
第三,教育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于思想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之贯穿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融入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整体之中。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要加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联系实际,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教风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强规范,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师德教风建设上更高的水平,为教书育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 不是万能的。必须同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才更有力量。对于需要倡导和坚持的,学校要从整体出发。在法规和制度上予以支持和保证,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建设的发展。
三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健康有序向上的环境。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途径和有力承载体。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办好校报、墙报、宣传栏、广播、有线电视,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性,组织好美术、体育、科技、娱乐等活动,使校园文化健康高雅、丰富生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是抓好社会新形势下高校与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经验,以期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第四,“主体性教育”是一项探索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体实践。
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使全体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育人目标和办学定位的确立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形成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模式,并形成思政工作所遵循的原则与基础。当然。这一探索和实践需要全体师生转变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对全体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首先要转变观念,必须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科研意识,以科研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突破固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的精神来推动。就一所学校来说。观念的转变及舆论是尤为重要的。这些思想和观念,在教师的脑海中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抽象的原则,而是一种内存的思想,外化的行動,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
今天的教育为学生明天的生存、创造与发展造打下基础,要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要为学生面向未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高效益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以及向人类极限挑战的精神。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和高尚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样的观念和目标指引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通过思政工作,在思想上,为学生主体发展搭建自由发挥的舞台。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必须遵循人的发展基本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是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社会存在物,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学生的培养,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高点,并且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并以此作为目标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才可以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充分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由于调动了大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发扬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通过积极思考、客观分析。有利于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真正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政道德素质,最终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而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曾讲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我们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因此,当前,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方式和方法,以现代教育的观念建立起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已有基础,创造性地实施和实践思政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责任编辑 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