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泰公主(684-701年)名仙蕙,字秾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因私下议论李唐与武周两集团的斗争,被武则天处死在洛阳,年仅17岁。公元705年武则天死后,其父中宗即位,将其灵柩由洛阳迁至乾陵,于神龙二年(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陪葬乾陵。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从封建统治者所颁布的《戒厚葬令》中可以看出“墓为真宅”墓葬的构筑极力模仿死者生前居住的邸宅,墓内明器的摆放以及壁画人物的安排均与生前情况相似,宫女一般绘在甬道与墓室内。墓内壁画写实性非常强,它像一面镜子清楚地再现了千年以前的往事。画师基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对宫女的发式、服装均作了具体而又洗练的展现。
这幅壁画绘于永泰公主墓前室,共绘宫女九人。为首者梳高髻,披帛绕巾缠臂垂直于胸前,手未执物,似为这组宫女的领班。其余分别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如意等物随后而行。蜡烛已经点燃,火苗清晰可辨,宫女们缓步慢行,准备侍奉公主安寝。
这是一幅埋藏地下约一千三百年的人物画,是目前发现唐墓壁画中反映侍女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宫女们因系夜间侍奉主人,所以一切本应在寂静的情况下进行,但图中所表现的宫女是一群妙龄少女,尽管是在严肃的气氛中执行着重要的任务,但她们仍忍不住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画面将少女们活泼、好动的神态表现得一览无余,处处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
图中宫女的服饰多为短襦、长裙,上罩半臂或半袖上衣,肩披披帛,脚穿昂头重台履子。唐诗云“金薄重台履”,想必指的就是这种样式的鞋子。这种服饰的特点是上襦很短,长仅至腰部,裙腰束至腋下,中间用绸带系扎。上襦领口有很多形状,如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盛唐时期妇女衣着比较开放,社会上流行一种袒领女装,有时里面不穿内衣袒胸于外。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形容的都是这种装束。
图中宫女大都着半臂或半袖,《新唐书·车服制》载:“半臂、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看来半臂亦为唐代妇女的常服,这种服饰其质地可能用较好的锦缎制作。《新唐书·地理志》中曾记载当时扬州进贡的物品中有一种叫“半臂锦”。唐代诗人李贺《唐儿歌》诗曰:“银鸾啖光踏半臂”,说明这种半臂服饰的纹饰也是颇为讲究的。
唐代妇女还有披帛的习俗,这种装束在唐墓壁画中随处可见。披帛是一种用纱罗制成足有两米多长的长巾,先披搭在肩上,然后旋绕于手臂之间,走路时纱罗随双臂的摆动而上下飘舞,非常美观。
图中宫女不仅服饰华丽,而且发型也是多种多样,非常美观。古代妇女常常将头发束在头顶或脑后形成所谓的“发髻”,通过不同的挽束方式来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从文献i己载和考古资料看,隋朝妇女发髻比较简单,一般多为平顶式。初唐时期改为云朵形,且有了上耸的趋势。盛唐时期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约有三十余种。开元、天宝年间流行假发,而且越梳越高,上面还缀以花朵,直至出现了“髻鬟峨峨高一尺”,“一丛高鬓绿云光”的风尚。
在图中作者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是独具匠心的,宫女们个个都表现得充满自信、舒展大方、不卑不亢,壁画中几乎看不到低三下四、奴颜婢膝的宫女和侍女。这与出土的其他文物也是一致的,这一切都源自于积极向上的大唐社会。
此外,作者也很注意人物的个性变化,虽然她们从事着同一项侍奉主人的工作,但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物的仪容与性格。为首的年龄稍大,显得高雅华贵,气度不凡。最为突出的是中间一持杯少女的描绘,只见她头梳螺髻,弯眉朱唇,恬静矜持,风雅娇贵,身体微微扭转呈“旷形曲线站立姿态,双手柔软自然地端起一只杯,头部微低,神态专注,似乎手中的杯子引出心中无限美好的遐想。表情中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稚气和青春气息。
这幅画在人物布局上打破了以往的平列式,宫女以正面、侧面、背面这些微妙的变化,使画面生气倍增,达到了既统一又有变化,既单纯又丰富的艺术效果。画中用笔线条既不粗犷,也不纤柔软弱,而是细劲有神,流动多姿。着色含蓄典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宫女们细腻柔软的皮肤和丝织物的纹饰与质感,实为唐墓壁画中的精品。
(责编:石晓)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从封建统治者所颁布的《戒厚葬令》中可以看出“墓为真宅”墓葬的构筑极力模仿死者生前居住的邸宅,墓内明器的摆放以及壁画人物的安排均与生前情况相似,宫女一般绘在甬道与墓室内。墓内壁画写实性非常强,它像一面镜子清楚地再现了千年以前的往事。画师基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对宫女的发式、服装均作了具体而又洗练的展现。
这幅壁画绘于永泰公主墓前室,共绘宫女九人。为首者梳高髻,披帛绕巾缠臂垂直于胸前,手未执物,似为这组宫女的领班。其余分别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如意等物随后而行。蜡烛已经点燃,火苗清晰可辨,宫女们缓步慢行,准备侍奉公主安寝。
这是一幅埋藏地下约一千三百年的人物画,是目前发现唐墓壁画中反映侍女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宫女们因系夜间侍奉主人,所以一切本应在寂静的情况下进行,但图中所表现的宫女是一群妙龄少女,尽管是在严肃的气氛中执行着重要的任务,但她们仍忍不住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画面将少女们活泼、好动的神态表现得一览无余,处处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
图中宫女的服饰多为短襦、长裙,上罩半臂或半袖上衣,肩披披帛,脚穿昂头重台履子。唐诗云“金薄重台履”,想必指的就是这种样式的鞋子。这种服饰的特点是上襦很短,长仅至腰部,裙腰束至腋下,中间用绸带系扎。上襦领口有很多形状,如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盛唐时期妇女衣着比较开放,社会上流行一种袒领女装,有时里面不穿内衣袒胸于外。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形容的都是这种装束。
图中宫女大都着半臂或半袖,《新唐书·车服制》载:“半臂、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看来半臂亦为唐代妇女的常服,这种服饰其质地可能用较好的锦缎制作。《新唐书·地理志》中曾记载当时扬州进贡的物品中有一种叫“半臂锦”。唐代诗人李贺《唐儿歌》诗曰:“银鸾啖光踏半臂”,说明这种半臂服饰的纹饰也是颇为讲究的。
唐代妇女还有披帛的习俗,这种装束在唐墓壁画中随处可见。披帛是一种用纱罗制成足有两米多长的长巾,先披搭在肩上,然后旋绕于手臂之间,走路时纱罗随双臂的摆动而上下飘舞,非常美观。
图中宫女不仅服饰华丽,而且发型也是多种多样,非常美观。古代妇女常常将头发束在头顶或脑后形成所谓的“发髻”,通过不同的挽束方式来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从文献i己载和考古资料看,隋朝妇女发髻比较简单,一般多为平顶式。初唐时期改为云朵形,且有了上耸的趋势。盛唐时期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约有三十余种。开元、天宝年间流行假发,而且越梳越高,上面还缀以花朵,直至出现了“髻鬟峨峨高一尺”,“一丛高鬓绿云光”的风尚。
在图中作者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是独具匠心的,宫女们个个都表现得充满自信、舒展大方、不卑不亢,壁画中几乎看不到低三下四、奴颜婢膝的宫女和侍女。这与出土的其他文物也是一致的,这一切都源自于积极向上的大唐社会。
此外,作者也很注意人物的个性变化,虽然她们从事着同一项侍奉主人的工作,但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物的仪容与性格。为首的年龄稍大,显得高雅华贵,气度不凡。最为突出的是中间一持杯少女的描绘,只见她头梳螺髻,弯眉朱唇,恬静矜持,风雅娇贵,身体微微扭转呈“旷形曲线站立姿态,双手柔软自然地端起一只杯,头部微低,神态专注,似乎手中的杯子引出心中无限美好的遐想。表情中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稚气和青春气息。
这幅画在人物布局上打破了以往的平列式,宫女以正面、侧面、背面这些微妙的变化,使画面生气倍增,达到了既统一又有变化,既单纯又丰富的艺术效果。画中用笔线条既不粗犷,也不纤柔软弱,而是细劲有神,流动多姿。着色含蓄典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宫女们细腻柔软的皮肤和丝织物的纹饰与质感,实为唐墓壁画中的精品。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