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版九年级安排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是千古美文,作者分别是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从文章特色、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三个角度去赏读文章,同时侧重后两个方面,启示我们从中去感受他们伟大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1.文章特色。
1.1文体相同。三篇都是“记”,记,是一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为了记述事物的文章,但是在记事的同时写景、抒情、议论。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妙文,但同中有异。《桃花源记》则侧重叙事和写景,以武陵渔人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寻找桃源为线索,极力描写桃林之奇异、桃源之优美、民风之淳朴、生活之安定。借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则是先叙作文来由,接着极力铺陈洞庭的雄伟壮观和悲喜二景,并且由景入情、最后才以“嗟乎”引发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忧乐观。《醉翁亭记》又不尽相同,借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而这其中又以写景为主,三篇文章都以优美的文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1.2 骈散结合。三篇文章的作者虽然隔了七八百年,但是流诸笔端的风格却大同小异,三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典型的骈散结合,《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林,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源。《岳阳楼记》大量运用骈句,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的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细细推敲,三者在骈散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桃花源记》,还是以散言为主,而《岳阳楼记》在骈文上算得是经典,《醉翁亭记》全文共用了二十一个“也”,将长句短句夹杂开来,读时让人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恣。这正是欧阳修所倡导的“用古文改造骈文,骈、散既分流又相互融合,骈文散文化”的主张。
2.人生际遇。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未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作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的陶渊明却不容于这个社会,只有“罢官弃置去”,归隐田园,种豆赏菊醉酒写诗读史以自娱,保全自己那菊花般的高洁的情操。范仲淹、欧阳修生活在“风吹雨”、“雨打萍”、积弱积贫的北宋王朝,外有夏和金的年年入侵,内则“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增加、百姓负担加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作为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的范仲淹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却也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诬陷他与滕子京、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交朋党,这使得原本就没有主见的宋仁宗下诏废弃了“庆历新政”,于是范仲淹等人先后被逐出朝廷,贬落他乡。滕子京被到岳州作知府,范仲淹被到邓州作知州,欧阳修被到安徽滁县作太守。在比较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不如意者,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都是天涯沦落人,都是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无奈者。稍微不同的是陶渊明是自动离职、范仲淹欧阳修是被迫离职。
3.人生态度。
三位作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命运,但是他们所持的人生态度却不尽相同。陶渊明完全是恪守着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把自己个人的节操、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他“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远离那个肮脏的官场、逃避这个黑暗的社会,借酒醉来麻木自己,眼不见,心为静,他在纵情山水与酒的同时留下了许多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风。而范仲淹、欧阳修则和他不同,就算是被斥被贬,他们仍是无怨无悔的关心着国家与百姓,官越做越小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官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地方就要让一个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滕子京让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在邓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让滁县政治清明,并能与民同乐。可以说陶渊明是“独善其身”,范仲淹欧阳修等是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尤其是范仲淹始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越来越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倡导人文精神,而语文课本正是最好的载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课文中的人文景观、人文风俗、人文文化、道德观念等,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增强学生的修养。
1.文章特色。
1.1文体相同。三篇都是“记”,记,是一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为了记述事物的文章,但是在记事的同时写景、抒情、议论。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妙文,但同中有异。《桃花源记》则侧重叙事和写景,以武陵渔人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寻找桃源为线索,极力描写桃林之奇异、桃源之优美、民风之淳朴、生活之安定。借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则是先叙作文来由,接着极力铺陈洞庭的雄伟壮观和悲喜二景,并且由景入情、最后才以“嗟乎”引发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忧乐观。《醉翁亭记》又不尽相同,借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而这其中又以写景为主,三篇文章都以优美的文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1.2 骈散结合。三篇文章的作者虽然隔了七八百年,但是流诸笔端的风格却大同小异,三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典型的骈散结合,《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林,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源。《岳阳楼记》大量运用骈句,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的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细细推敲,三者在骈散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桃花源记》,还是以散言为主,而《岳阳楼记》在骈文上算得是经典,《醉翁亭记》全文共用了二十一个“也”,将长句短句夹杂开来,读时让人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恣。这正是欧阳修所倡导的“用古文改造骈文,骈、散既分流又相互融合,骈文散文化”的主张。
2.人生际遇。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未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作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的陶渊明却不容于这个社会,只有“罢官弃置去”,归隐田园,种豆赏菊醉酒写诗读史以自娱,保全自己那菊花般的高洁的情操。范仲淹、欧阳修生活在“风吹雨”、“雨打萍”、积弱积贫的北宋王朝,外有夏和金的年年入侵,内则“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增加、百姓负担加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作为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的范仲淹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却也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诬陷他与滕子京、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交朋党,这使得原本就没有主见的宋仁宗下诏废弃了“庆历新政”,于是范仲淹等人先后被逐出朝廷,贬落他乡。滕子京被到岳州作知府,范仲淹被到邓州作知州,欧阳修被到安徽滁县作太守。在比较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不如意者,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都是天涯沦落人,都是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无奈者。稍微不同的是陶渊明是自动离职、范仲淹欧阳修是被迫离职。
3.人生态度。
三位作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命运,但是他们所持的人生态度却不尽相同。陶渊明完全是恪守着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把自己个人的节操、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他“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远离那个肮脏的官场、逃避这个黑暗的社会,借酒醉来麻木自己,眼不见,心为静,他在纵情山水与酒的同时留下了许多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风。而范仲淹、欧阳修则和他不同,就算是被斥被贬,他们仍是无怨无悔的关心着国家与百姓,官越做越小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官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地方就要让一个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滕子京让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在邓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让滁县政治清明,并能与民同乐。可以说陶渊明是“独善其身”,范仲淹欧阳修等是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尤其是范仲淹始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越来越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倡导人文精神,而语文课本正是最好的载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课文中的人文景观、人文风俗、人文文化、道德观念等,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增强学生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