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不会高效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材,不擅长一材多用。一般来说,一则好的素材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同一则素材往往可以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素材,对掌握的素材进行多元解读,从不同的立意方向运用素材,在写作中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我们就不会在写作中出现无材可用的尴尬情形。
高考实例
以课本素材《劝学》为例,以下两篇高考作文从不同的立意角度对《劝学》内容进行了筛选、取舍、论述,从而论述了作文的中心论点。
高考实例(一)
《劝学》中这样强调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一步一步地积累,一溪一河地汇聚,水才能抵达千里之外,才能形成无垠的江海。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马克思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正是由于他的头脑里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才有了《资本论》的问世;诗人李贺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他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他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积累是心怀梦想不懈奋斗的具体表现,梦想是积累的内驱。
——2015年湖北卷《深厚积累铸就一鸣惊人》
高考实例(二)
面对自身不足,要善于借助外力,取长补短。
《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毋庸置疑,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如果我们能认清自身不足,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将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那么我们的追求之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资源配置上的优劣互补,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上的优劣互补,这些取长补短的措施不仅实现了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国家的进一步繁荣。
——2015年湖南卷《心随路转,心路常宽》
技巧点拨
素材引用的目的是论述和证明作文的中心论点,素材使用得当既能紧扣作文立意,突出中心论点,又能充实作文内容。
一材多用要注意三点:立意角度、素材重点、分析论证。
第一,根据立意角度筛选素材,选择的素材要与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素材能体现作文立意的相关内容。素材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是素材论证能力的体现。
高考实例(一)选用《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素材,与2015年湖北卷题目材料“泉水在地下蓄积”的内容有相似性和关联性,能体现作文立意“积累”的内容。
第二,素材筛选后,要根据作文立意需要确定素材的重点,侧重论述素材中与作文立意相关的重点内容,淡化素材中与作文立意无关的环节。
《劝学》的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为“积累”“专一”“坚持”“借助外物”等立意服务。2015年湖南卷题目材料指向的是“借助外物”,因此,高考实例(二)突出运用《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内容作为论据进行论述说明,其他内容淡化乃至忽略。
第三,对素材的分析论证,剖析素材的说服力,强调素材与作文立意的关联性,是突显素材议论性和说服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强调和突出作文主旨的关键步骤。缺少这一环节,素材就显得生搬硬套,行文就不自然。引述素材是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在素材的前后需要有议论性的语句进行论述,体现素材与中心论点的关联性。
高考实例(二)中“面对自身不足,要善于借助外力,取长补短”“如果我们能认清自身不足,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将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那么我们的追求之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等议论性语句就是将素材与中心论点融合的催化剂。
举例运用
1969年,接到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后,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在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中,屠呦呦和同事们从古代医药文献入手,大量翻阅中医药典籍和地方药志,四处寻访民间医生,搜集海量的中药药方,对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最后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屠呦呦曾感慨:“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屠呦呦和同事们对中医药典籍中的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在青蒿素的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組长,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她功不可没。面对记者的采訪,她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适用立意方向:担当 坚持 合作 谦逊 胸怀 创新 文化传承
★素材运用(一)坚持
科研创新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让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毫不气馁、屡败屡战。他们历时数十载,实验了191次,最终在简陋的设施和闭塞的条件下成功筛选出青蒿素,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居里夫人不可能发现镭,爱迪生不可能发明灯泡,莱特兄弟不可能发明飞机……只有不惧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到底,才能换来一次次科研的成功,才能铺就人类前行的光明大道。
★素材运用(二)谦逊 胸怀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这种不夸耀自己长处,不宣扬自己功劳的谦逊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赏。
屠呦呦临危受命,敢于担当,她率领团队研究和提取青蒿素,最后却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种“功成而弗居”的谦逊与宽广胸怀,不正是对现代社会那些吹嘘成就、居功自傲的丑陋行为的鞭挞吗?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至此,我们幡然醒悟,人不是因为功绩而伟大,而是因谦逊而令人敬仰。
名师谈写作:
一材多用需要考生平时关注时事新闻,用心挖掘素材的立意角度;在运用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具体行文中还要体现素材与作文中心论点的关联性,使素材服务于中心。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素材,对掌握的素材进行多元解读,从不同的立意方向运用素材,在写作中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我们就不会在写作中出现无材可用的尴尬情形。
高考实例
以课本素材《劝学》为例,以下两篇高考作文从不同的立意角度对《劝学》内容进行了筛选、取舍、论述,从而论述了作文的中心论点。
高考实例(一)
《劝学》中这样强调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一步一步地积累,一溪一河地汇聚,水才能抵达千里之外,才能形成无垠的江海。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马克思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正是由于他的头脑里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才有了《资本论》的问世;诗人李贺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他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他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积累是心怀梦想不懈奋斗的具体表现,梦想是积累的内驱。
——2015年湖北卷《深厚积累铸就一鸣惊人》
高考实例(二)
面对自身不足,要善于借助外力,取长补短。
《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毋庸置疑,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如果我们能认清自身不足,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将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那么我们的追求之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资源配置上的优劣互补,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上的优劣互补,这些取长补短的措施不仅实现了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国家的进一步繁荣。
——2015年湖南卷《心随路转,心路常宽》
技巧点拨
素材引用的目的是论述和证明作文的中心论点,素材使用得当既能紧扣作文立意,突出中心论点,又能充实作文内容。
一材多用要注意三点:立意角度、素材重点、分析论证。
第一,根据立意角度筛选素材,选择的素材要与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素材能体现作文立意的相关内容。素材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是素材论证能力的体现。
高考实例(一)选用《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素材,与2015年湖北卷题目材料“泉水在地下蓄积”的内容有相似性和关联性,能体现作文立意“积累”的内容。
第二,素材筛选后,要根据作文立意需要确定素材的重点,侧重论述素材中与作文立意相关的重点内容,淡化素材中与作文立意无关的环节。
《劝学》的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为“积累”“专一”“坚持”“借助外物”等立意服务。2015年湖南卷题目材料指向的是“借助外物”,因此,高考实例(二)突出运用《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内容作为论据进行论述说明,其他内容淡化乃至忽略。
第三,对素材的分析论证,剖析素材的说服力,强调素材与作文立意的关联性,是突显素材议论性和说服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强调和突出作文主旨的关键步骤。缺少这一环节,素材就显得生搬硬套,行文就不自然。引述素材是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在素材的前后需要有议论性的语句进行论述,体现素材与中心论点的关联性。
高考实例(二)中“面对自身不足,要善于借助外力,取长补短”“如果我们能认清自身不足,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将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那么我们的追求之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等议论性语句就是将素材与中心论点融合的催化剂。
举例运用
1969年,接到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后,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在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中,屠呦呦和同事们从古代医药文献入手,大量翻阅中医药典籍和地方药志,四处寻访民间医生,搜集海量的中药药方,对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最后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屠呦呦曾感慨:“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屠呦呦和同事们对中医药典籍中的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在青蒿素的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組长,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她功不可没。面对记者的采訪,她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适用立意方向:担当 坚持 合作 谦逊 胸怀 创新 文化传承
★素材运用(一)坚持
科研创新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让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毫不气馁、屡败屡战。他们历时数十载,实验了191次,最终在简陋的设施和闭塞的条件下成功筛选出青蒿素,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居里夫人不可能发现镭,爱迪生不可能发明灯泡,莱特兄弟不可能发明飞机……只有不惧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到底,才能换来一次次科研的成功,才能铺就人类前行的光明大道。
★素材运用(二)谦逊 胸怀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这种不夸耀自己长处,不宣扬自己功劳的谦逊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赏。
屠呦呦临危受命,敢于担当,她率领团队研究和提取青蒿素,最后却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种“功成而弗居”的谦逊与宽广胸怀,不正是对现代社会那些吹嘘成就、居功自傲的丑陋行为的鞭挞吗?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至此,我们幡然醒悟,人不是因为功绩而伟大,而是因谦逊而令人敬仰。
名师谈写作:
一材多用需要考生平时关注时事新闻,用心挖掘素材的立意角度;在运用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具体行文中还要体现素材与作文中心论点的关联性,使素材服务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