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阿炳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并没有磨灭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来到小时候曾经游历过的二泉,创作了《二泉映月》。盲人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命运的斗争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课文表现的主题。把握乐曲的内涵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最难理解的段落,因为要求背诵,原来设计的是以读促解,但是细读后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有着太多需要品味、体验的东西。需要理解又难以理解,怎么办?于是笔者尝试化繁为简,由词句着手,整合内容,让学生在聆听、辨析、讨论、朗读、感悟中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以下是“品词”的两个教学片段。
一品——“奇妙”
师:师父曾经说过,等你长大了你会从这泉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你们觉得现在这泉水声奇妙吗?
生:不奇妙,奇妙的意思是神奇而美妙,但他从淙淙的泉水中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这一定不美妙。
师:是啊!是好像不奇妙。那你们思考一下,此时的阿炳在叹息、哭泣什么?在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生1:他在叹息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坎坷,哭泣是因为自己的师父和自己的穷苦,他在向着淙淙的泉水倾诉,他在呐喊,自己不能就这么倒下去。
生2:他在呐喊,我绝不能向命运低头。
生3:他在呐喊,我爱音乐,我一定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是啊!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他不这样呐喊,他的命运就能够改变吗?
生:不能。
师:然而这时,在这淙淙的泉水边,阿炳却由叹息、哭泣、倾诉变为呐喊,你觉得这泉声美妙吗?为什么?
生1:美妙,因为这泉水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生2:美妙,因为这泉水不仅让他倾诉苦难的人生,还给予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思考:“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有了这十多年的生 活经历,阿炳才会从泉声中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是教参中对第四自然段学习目标的一段畅述。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阿炳苦难的人生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联系前文的“美妙”,引导学生辨析、讨论,让学生体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是因为有了十多年坎坷生活的经历。而这淙淙的泉声又是阿炳叹息、哭泣、倾诉的对象,同时从“呐喊”中也可以看出泉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泉声却也是美妙的。一个词的品味,实现了目标的达成,内容的整合以及语文思维的碰撞,可谓“一叶知秋”。
二品——“势不可当”
(播放《二泉映月》)
师:再自读第五自然段,用几个词描绘一下你心中的《二泉映月》。
生: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这个词你理解吗?在哪儿见过?
生1:形容人多,力量大,气势不可阻挡。
生2:我在战争电影中看到过这种势不可当的场面。
师:那用“势不可当”形容一首二胡曲,为什么?
(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生1:因为他要通过把他积淀已久的情怀,向这茫茫月夜倾吐。
(引导辨析“倾吐”“倾诉”)
生2:因为他要通过乐曲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生3:因为他的命运是坎坷的,他要通过音乐去呐喊。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一首普通的二胡曲,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是因为曲中有人生啊!《二泉映月》中阿炳的人生是什么呢?能概括地说一说吗?
生1:有对坎坷人生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生2:有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描绘了这首乐曲。你觉得它们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生1:不可以,因为这首曲子就是阿炳的人生,从坎坷到抗争,再到向往。
生2:不可以,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委婉连绵、缓缓流淌”是他的坎坷人生,“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舒缓起伏、恬静激荡”是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是啊!这就是《二泉映月》。(再次播放乐曲,倾听阿炳的人生。师生齐读这一段。)
思考: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与意境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势不可当”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即乐曲所包含的内容,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乐曲、朗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加深体会,体会文字的力量和音乐的力量,体会阿炳不是在用手演奏,而是用心在演奏。这样,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其实已经在学生们的讨论、交流、聆听、体验、朗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课标对于一至三学段词语教学分别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其中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足以看出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思考: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形成了句,句构成了段,段组成了篇。课文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而来,形象生动,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教研员芮老师在《小学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一文中谈到,要进一步简化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语文课的整体设计,从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我以为整合并不意味少提问题,而是尽力做到问之必要,弃之不可。问,应尽可能紧扣文本的“聚焦点”,挑起文本的“矛盾点”,把握文本的“疑惑点”,拓展文本的“空白点”,最终落实文本的“重难点”。 因此运用恰当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组织教学,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有效阅读方法,是总览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一品——“奇妙”
师:师父曾经说过,等你长大了你会从这泉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你们觉得现在这泉水声奇妙吗?
生:不奇妙,奇妙的意思是神奇而美妙,但他从淙淙的泉水中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这一定不美妙。
师:是啊!是好像不奇妙。那你们思考一下,此时的阿炳在叹息、哭泣什么?在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生1:他在叹息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坎坷,哭泣是因为自己的师父和自己的穷苦,他在向着淙淙的泉水倾诉,他在呐喊,自己不能就这么倒下去。
生2:他在呐喊,我绝不能向命运低头。
生3:他在呐喊,我爱音乐,我一定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是啊!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他不这样呐喊,他的命运就能够改变吗?
生:不能。
师:然而这时,在这淙淙的泉水边,阿炳却由叹息、哭泣、倾诉变为呐喊,你觉得这泉声美妙吗?为什么?
生1:美妙,因为这泉水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生2:美妙,因为这泉水不仅让他倾诉苦难的人生,还给予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思考:“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有了这十多年的生 活经历,阿炳才会从泉声中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是教参中对第四自然段学习目标的一段畅述。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阿炳苦难的人生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联系前文的“美妙”,引导学生辨析、讨论,让学生体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是因为有了十多年坎坷生活的经历。而这淙淙的泉声又是阿炳叹息、哭泣、倾诉的对象,同时从“呐喊”中也可以看出泉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泉声却也是美妙的。一个词的品味,实现了目标的达成,内容的整合以及语文思维的碰撞,可谓“一叶知秋”。
二品——“势不可当”
(播放《二泉映月》)
师:再自读第五自然段,用几个词描绘一下你心中的《二泉映月》。
生: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这个词你理解吗?在哪儿见过?
生1:形容人多,力量大,气势不可阻挡。
生2:我在战争电影中看到过这种势不可当的场面。
师:那用“势不可当”形容一首二胡曲,为什么?
(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生1:因为他要通过把他积淀已久的情怀,向这茫茫月夜倾吐。
(引导辨析“倾吐”“倾诉”)
生2:因为他要通过乐曲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生3:因为他的命运是坎坷的,他要通过音乐去呐喊。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一首普通的二胡曲,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是因为曲中有人生啊!《二泉映月》中阿炳的人生是什么呢?能概括地说一说吗?
生1:有对坎坷人生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生2:有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描绘了这首乐曲。你觉得它们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生1:不可以,因为这首曲子就是阿炳的人生,从坎坷到抗争,再到向往。
生2:不可以,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委婉连绵、缓缓流淌”是他的坎坷人生,“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舒缓起伏、恬静激荡”是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是啊!这就是《二泉映月》。(再次播放乐曲,倾听阿炳的人生。师生齐读这一段。)
思考: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与意境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势不可当”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即乐曲所包含的内容,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乐曲、朗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加深体会,体会文字的力量和音乐的力量,体会阿炳不是在用手演奏,而是用心在演奏。这样,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其实已经在学生们的讨论、交流、聆听、体验、朗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课标对于一至三学段词语教学分别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其中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足以看出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思考: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形成了句,句构成了段,段组成了篇。课文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而来,形象生动,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教研员芮老师在《小学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一文中谈到,要进一步简化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语文课的整体设计,从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我以为整合并不意味少提问题,而是尽力做到问之必要,弃之不可。问,应尽可能紧扣文本的“聚焦点”,挑起文本的“矛盾点”,把握文本的“疑惑点”,拓展文本的“空白点”,最终落实文本的“重难点”。 因此运用恰当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组织教学,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有效阅读方法,是总览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