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为宜乎 语语悟其神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阿炳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并没有磨灭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来到小时候曾经游历过的二泉,创作了《二泉映月》。盲人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命运的斗争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课文表现的主题。把握乐曲的内涵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最难理解的段落,因为要求背诵,原来设计的是以读促解,但是细读后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有着太多需要品味、体验的东西。需要理解又难以理解,怎么办?于是笔者尝试化繁为简,由词句着手,整合内容,让学生在聆听、辨析、讨论、朗读、感悟中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以下是“品词”的两个教学片段。
  一品——“奇妙”
  师:师父曾经说过,等你长大了你会从这泉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你们觉得现在这泉水声奇妙吗?
  生:不奇妙,奇妙的意思是神奇而美妙,但他从淙淙的泉水中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这一定不美妙。
  师:是啊!是好像不奇妙。那你们思考一下,此时的阿炳在叹息、哭泣什么?在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生1:他在叹息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坎坷,哭泣是因为自己的师父和自己的穷苦,他在向着淙淙的泉水倾诉,他在呐喊,自己不能就这么倒下去。
  生2:他在呐喊,我绝不能向命运低头。
  生3:他在呐喊,我爱音乐,我一定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是啊!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他不这样呐喊,他的命运就能够改变吗?
  生:不能。
  师:然而这时,在这淙淙的泉水边,阿炳却由叹息、哭泣、倾诉变为呐喊,你觉得这泉声美妙吗?为什么?
  生1:美妙,因为这泉水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生2:美妙,因为这泉水不仅让他倾诉苦难的人生,还给予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思考:“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有了这十多年的生 活经历,阿炳才会从泉声中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是教参中对第四自然段学习目标的一段畅述。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阿炳苦难的人生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联系前文的“美妙”,引导学生辨析、讨论,让学生体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是因为有了十多年坎坷生活的经历。而这淙淙的泉声又是阿炳叹息、哭泣、倾诉的对象,同时从“呐喊”中也可以看出泉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泉声却也是美妙的。一个词的品味,实现了目标的达成,内容的整合以及语文思维的碰撞,可谓“一叶知秋”。
  二品——“势不可当”
  (播放《二泉映月》)
  师:再自读第五自然段,用几个词描绘一下你心中的《二泉映月》。
  生: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这个词你理解吗?在哪儿见过?
  生1:形容人多,力量大,气势不可阻挡。
  生2:我在战争电影中看到过这种势不可当的场面。
  师:那用“势不可当”形容一首二胡曲,为什么?
  (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生1:因为他要通过把他积淀已久的情怀,向这茫茫月夜倾吐。
  (引导辨析“倾吐”“倾诉”)
  生2:因为他要通过乐曲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生3:因为他的命运是坎坷的,他要通过音乐去呐喊。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一首普通的二胡曲,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是因为曲中有人生啊!《二泉映月》中阿炳的人生是什么呢?能概括地说一说吗?
  生1:有对坎坷人生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生2:有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描绘了这首乐曲。你觉得它们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生1:不可以,因为这首曲子就是阿炳的人生,从坎坷到抗争,再到向往。
  生2:不可以,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委婉连绵、缓缓流淌”是他的坎坷人生,“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舒缓起伏、恬静激荡”是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是啊!这就是《二泉映月》。(再次播放乐曲,倾听阿炳的人生。师生齐读这一段。)
  思考: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与意境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势不可当”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即乐曲所包含的内容,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乐曲、朗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加深体会,体会文字的力量和音乐的力量,体会阿炳不是在用手演奏,而是用心在演奏。这样,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其实已经在学生们的讨论、交流、聆听、体验、朗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课标对于一至三学段词语教学分别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其中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足以看出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思考: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形成了句,句构成了段,段组成了篇。课文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而来,形象生动,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教研员芮老师在《小学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一文中谈到,要进一步简化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语文课的整体设计,从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我以为整合并不意味少提问题,而是尽力做到问之必要,弃之不可。问,应尽可能紧扣文本的“聚焦点”,挑起文本的“矛盾点”,把握文本的“疑惑点”,拓展文本的“空白点”,最终落实文本的“重难点”。 因此运用恰当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组织教学,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有效阅读方法,是总览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其他文献
三位老师:  你们好!  开园前,设计并布置班级环境,已成为每个幼儿园老师的规定性动作了,看了三位老师的介绍,很难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原因是班级区角布置不存在标准化问题,它会因幼儿需要、教师观念、教室空间、课程背景、幼儿园物质条件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各具形态。  由于没有亲临三位老师所在的班级现场,现仅根据教师文字介绍与区角布置基本原则谈一谈中二班区角环境预設亮点和有待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家长渴望了解学校教育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与方式。学校特色社团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让德育“活”起来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实现育人功能。引进家长义工,不但能够拓宽教育资源,丰富德育活动,还能促进学生成长,培养优秀人格,最终达到
我家的瓦片屋顶曾经居住过毒草 酒瓶  《诗经》中的洪水 还绊倒过一只迷途的乌鸦  这只怀抱钟表的乌鸦把祖辈的身影打理得井然有序  爺爷的个子在它的丧鸣声中缩短  矮成一抷黄土的那一天  乌鸦在亲人的头上盘旋成一口古井  黑夜提前装扮成一个谋杀者将我们的双眼蒙住  母亲多次告诫我不要在家中打伞  天上有神灵的眼睛看着 乌鸦则是村落里最大的王者  我们跪在牌九搭成的祭坛前  用桂花治愈失聪的耳朵 碗里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平台,也是最常态化、最有效的形式。近年来,我校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高效课堂”为抓手,借助“校本研训”“模式创新”“片区交流”“青蓝工程”“课题研究”等多元化手段,把校本教研工作做“强”做“活”,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有力保障。  一、注重校本研训。锤炼教学技能  校本研
摘 要: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以《PHP动态网页设计》为例,阐述了基于OBE理念开展教学设计、实施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标。  关键词:目标导向;教学设计;OB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3-0093-04  一、课堂教学的困惑  当代大学
地点/北京 记录者/明  从西华门跑至东华门,或者相反,是我惯常的跑步路线,时间方面,则常常是夏天太阳西落之后,待到夏暑即将消散的时候。眼下夏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红旗大约晚至夜里七时半才落下,在夏至那天,则差一刻钟至八时方降旗,于是每每跑步回来,时间就指向夜里的十点钟。平常工作的朝九晚六,并无所获,徒然维持着生存继续,包括往返五道口公司的地铁劳累,常常一周之内,并不能有太多余下跑步力气的时日。至
卷烟税花票是烟税完税的凭证,是诸多烟税票证的一种,也是完税直观的重要证据。中国烟税始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得到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卷烟查验证”,1958年查验证停止使用。  在70多年前的抗日根据地,生产经营活动中卷烟生产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手工卷烟作坊遍地开花,机制卷烟厂也随之而起。其包装是严格按照边区的指示,分10支、20支、50支三种。在1948年8月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个边区未合并前,各自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是当下讨论较多的热门课题。教材是教学之本,无论是课文的编排还是课后练习的设计,都来自教育专家和编委的精心设计。尤其是为教学内容配的插图,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紧扣教材,贴近生活,引人生趣,令人思考,给人启发,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尤其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看懂插图给出的信息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一要得其道,二要常历练。根据叶圣陶“教为不教”理念对习作支架进行适度的设计与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生成习作策略,发展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教为不教” 支架 习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忽视对学情的诊断和应对,常造成写作教学的形式化、浅表
【摘要】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是教学的难点。本文采用“文白比较”阅读策略,即对文言文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逐步推进对寓意的深刻理解,促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文白比较 寓意 阅读策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寓意理解则是寓言教学的重点。对于《揠苗助长》这样一篇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