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期望“新土改”一蹴而就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研究依靠改革创造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全面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
  这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备受关注。瞭望智库土地与房地产研究中心、瞭望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为此召开圆桌论坛,四位瞭望智库研究员对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改革及土地财政转型等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瞭望智库认为,土地问题利益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土地制度改革不仅要解决不断蔓延的违约用地、违规占地、违法卖地、暴力征地的问题,更要减少群众矛盾、治安冲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社会公平问题。
  因而,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前景,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以及风险。
  与此同时,瞭望智库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审慎稳妥推进理应是执政决策的大原则。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严格遴选试点地区,遵循“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原则,大胆实践,科学分析,审慎稳妥推进各项改革。
  宅基地闲置与流转悖论待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宅基地这一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要素所具有的功能,正逐渐由过去承担的生活保障向财产功能转变,要求允许宅基地的流转、交易和抵押。因此,近年来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是本轮新土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玉光:我们现在看到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宅基地闲置,房子一年四季都空着,大多数人都到城市里打工了。但为了保障农民不流离失所,宅基地一直实行无偿分配的制度,这是农民的一种社会福利,并严禁城里人到农村去买宅基地建房。但这同时卡死了农民仅有的这一块不动产实现财产性收入的权利。
  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和入市流转都是改革的大方向。但目前看来,试点改革所能突破的就是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和退出制度的建设。
  兰亚红:宅基地入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局面;可以保障农民公平享有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但宅基地入市同样存在风险。如果允许宅基地入市,城市远郊最弱势的农民可能最愿意,但当前大多数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存在资金难题,流转宅基地的农民大量进城后,有可能成为“流民”。
  慈冰:从目前的宅基地改革的方案看,并未寻求到一个平衡点。
  兰亚红:应该是这样的,各界还有很多争议。短期来看,宅基地入市不会有大的突破,还是会被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流转。在“退出”这块可能会做一些文章。比如,退出的宅基地经集体经济组织回购后,有可能可以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样的话,实际上还是给未来宅基地入市留下了窗口。
  慈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何界定闲置的宅基地和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宅基地转性为集体经营性用地的价格如何确定、怎样更改?
  更重要的问题,不希望农民变卖宅基地而变为“流民”虽是共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不应忽视农民个体理性选择的权利,以及自由配置资产的权利。换句话说,不理性卖房卖地的情况只是少数,如果财产权益真正给到农民,愿意持有并留给子孙的信心会更强。现在之所以有闲置荒废的情况,就是不能真正体现市场价值,农民处置起来才会很随意。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还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检验。
  史晨:土地改革的一些基础工作还未完成。比如,国土部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已基本完成,后面还要做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到户。从测量角度看,需要清理大数量的零碎地块、指认边界等,都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工作。
  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确权改革并不太积极,确权需要干部下乡,但现在下乡补贴减少了,有些干部根本不愿意下去。除了干部补贴外,村民误工费也是一块,支付给测量公司的测量费用更高。
  王玉光:试点工作非常重要,会审慎稳妥地向前推进。遵循试点经验“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原则,预计试点会选择已经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具备传统农区典型特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较为健全以及管理制度较为规范的地区。国家已经批准的各类改革试验区、示范点等预计会优先获选。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误区
  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改革争论最多,即便时至今日,在学界仍然有不同的观点。以北大教授周其仁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势在必行;而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要谨慎推进,防止土地食利阶层再现。
  王玉光: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大势所趋。
  兰亚红:还应该加四个字:大势所趋,谨慎向前。
  慈冰:有一个问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概念还是含混不清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么长的名字,很多人最开始的时候都搞不清,直接笼统地称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更有人把它混同于农用地流转入市。这是需要明确的。
  王玉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即宅基地;二是乡镇村企业用地;三是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如村部、会场等用地;四是违法的集体建设用地。
  我们说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目前主要指的是乡镇村企业用地。从全国土地二次调查数据看,这部分用地约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的10%,大部分是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之前获批的。因此,首先入市的也应该是指农村乡镇村企业用地。
  慈冰:我还是有一个问题。乡镇企业土地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入市,那集体公共设施、公共用地能否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之前说宅基地可以变性,那能否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关键是,集体经营性土地如何理解,是现状用途还是调整后的用途?   史晨:我期待更进一步的改革。如果可以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自由买卖,甚至农地转非过程中可以在征收相应土地增值税或所得税基础上实现自由交易,那么地方政府零地价、负地价工业招商的情况就可以马上得到有效遏制。
  兰亚红:我觉得不能这样理想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既有红利也有风险。
  改革红利主要体现在,可以盘活粗放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缓解建设用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风险则在于,会加大土地征收难度,冲击国有土地市场,甚至会因为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不公引发新的矛盾。
  具体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上,改革大方向应该按照存量优先、增量补充的原则顺序入市。也就是从试点期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到中期农村其他存量建设用地入市,再到远期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入市,要一步一步来,不能一蹴而就。
  征地制度改革会否影响经济发展
  征地制度改革呼吁了很多年,这也是土地制度改革中迫切需要推进的一项改革制度。目前改革的大方向已定,也广被认可,就是缩小征地范围,非公益性征地逐步退出,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但是改革承担着多项目标,推进依然很难。
  慈冰: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征地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二是要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三是要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多元化的征地保障机制,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征地制度改革的大方向。
  兰亚红:究竟什么是公益性?《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虽然强调了征地的前提是“公共利益”,但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如何清晰地界定公益性用地和非公益性用地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也是改革的难点。
  其实我觉得,目前如何界定公益性还是非公益性已经不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障碍。征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在于,既要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国土部多年来一直是“保耕地”和“保发展”并举,如今又加上了“保权益”,多重目标下,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非公共利益用地退出征收范围是大势所趋。但是短期看不能一步到位,能作的改革突破主要是在征地补偿标准上,采取在征地补偿安置费中足额单独安排发放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在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被征地农民安置等做法,减少征地矛盾。
  史晨:按照改革的大方向,毫无疑问,非公益性用地要退出征地范围。但是在国家整体经济依然坚持稳中有进的大基调下,为了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进一步征地将不可避免。因此,征地制度改革兼顾多项目标,必须要谨慎稳妥地向前推。
  土地财政转型势在必行
  土地财政是个老话题,多年来无数专家一直呼吁要扭转中国式的土地财政局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台后,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地方政绩考核机制改革,这些正是治理土地财政所必须要推动的基础政策。
  王玉光:土地出让金收入是我们城市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到了今天,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萎靡,绝大多数城市卖地收入大幅锐减,土地财政已经不可持续。即便房地产行业还有10年发展期,但绝对不会像过去那样跳跃式增长,因此绝大多数城市的土地市场也不可能再有过去的辉煌。并且,过去10多年来,大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已经被大量透支,继续靠卖地经济寻求快速发展也不现实。
  史晨:国务院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还有正在努力向前推动的房地产税立法,这些都是为土地财政转型打基础的工作。
  王玉光:那么土地财政转型到底怎么转呢?在瞭望周刊社《财经国家周刊》和《国家城市评论》筹备组主办的市长论坛上,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箐讲了一段话挺有意思,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他说,整个土地财政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大部分收益都来自增量,甚至存量不足都是拿增量来补,不卖地的话现在这些老城的基础设施用什么来维护?过去40年的工业用地今天能不能拿来搞住宅建设,这是可以提高价值的,但是恰恰在现实操作中非常困难,因为涉及土地改变用途,谁敢改?改了,审计就来查你。
  我想,这些问题都说明,土地财政转型是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一起向前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谨慎稳妥的向前推,同时说明土地财政转型也需要时间缓冲,不可能一下子“掐死”,因为转型所需要配套的制度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央地事权责任改革等,都还需要时间。
其他文献
未来5至10年,如果经济改革政策顺利推行,中国经济将会因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再次带来惊喜。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新的阶段,中国的民营企业将会与国有企业一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民营公司将会由此产生。  放开的轻重取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开放都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开放才能引入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推动市场进步,催生出更多样更先进的
期刊
2015年1月19日,大盘迎来久违的暴跌。  市场总能找到相应的理由来解读每一波大盘和个股的动荡,而且看起来总是那么有道理。比如最容易让大家想到的,证监会对一批券商融资融券方面违规行为的惩罚,又比如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发布,可能低于此前预期。  然而,笔者对这些及时性的解析一直持谨慎和远离的态度:它们更多是在满足人性对理由的直觉期待而已,可做饭后谈资,但对长期投资的成功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原因在于
期刊
一旦“灵巧”和“北斗”发展成熟,中国将有望在卫星通信领域,摆脱对铱星和海事卫星服务的高度依赖。  一个由中国人构建的全球卫星通信网络计划,已经全面启程。  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即提出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一天之后,北京信
期刊
“此次国企改革配套方案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案可能最先出台。”一位接近国资委的权威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国企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造,背负的包袱必须先处理好。  此次方案中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职工住房、医院、职教幼教机构、市政设施等社会职能(统称“企业办社会”)的剥离、改制、移交工作;厂办大集体改革以及“三供一业”(
期刊
从绵柔的港式普通话里,仍然能听出范翠茵的不满。  1月8日,香港同兴药业董事会办公室总监范翠茵专程赶到北京,向近20家媒体陈述同兴药业的遭遇。  持续已久的王老吉药业股东之争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刻,分道扬镳已成定局。  10年前,王老吉药业开张之时的热闹犹在耳边,很难预料这个外资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例,最后会演变成一场股东之战,直至对簿公堂。  “这件事情影响很坏,海外很多企业听到这个案例,都对参与
期刊
中国资本市场24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十八大召开及新一届政府成立后,资本市场监督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诸多引人关注的变化。  资本市场从建立的那天起,就站在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不仅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以及大国崛起也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国民对于资本市场的期待也越来越
期刊
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新常态,相应也对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新常态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三大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深度调整过程中。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意味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银行创新能力、信息化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
期刊
拥有近30个司局、300多个处室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十多年为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而成立,对国企脱贫改制居功至伟,如今却被一些人诟病为阻碍国企经营的屏障。  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有意“深度调整”的国资委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幅度不小,其难度之大,不亚于国企改革本身。  对此,国资委给自己开出了三个方子:一是真正回归“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色;二是借此轮改革的
期刊
在海外股票和证券市场,沽空一直以“存在即合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企业起到监管机构之外的“第二条防范做假”的作用,但如何遏制滥用甚至违法使用沽空,已经成为包括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沽空机构为逐利而生  相当部分的沽空机构,是依托发布质疑报告的形式,打压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并从中渔利;也有少数沽空机构,则通过在操作买卖的证券公司内部,以流言形式诱导出现整体性售出的趋势。  对于沽
期刊
进入2015年以来,上证指数在冲击2009年形成的高点3478点之际产生了激烈的震荡,各大机构有关股市未来运行的分歧明显加大。  尤其是在1月中旬,证监会监管两融、银监会发布委托贷款新规之后迎来跌幅达7.70%的“1·19”惨案,更是让许多投资人士确信,政府的有形之手试图让“快牛”变“慢牛”。  回望这轮行情,的确可见如市场人士所称的“国家市值管理”的影子,而“1·19暴跌”也让人见识政策调控对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