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贝,还记得我们周末去玩的地方吗?”“这是给你画的紫荆花,可是爸爸的紫色用完了,你要记得叫妈妈给爸爸买一支哟!”……在一张张小小的卡纸上,清秀的水彩画配着几句家常话,凡是看到画面的人,都能感受到画作者所倾注的浓厚情感。
这样用心绘画的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用简单的画和文字记录着与儿子的日常生活,之所以这么的努力,都是想试图唤起儿子能主动地与他进行交流。他的儿子伟伟,是一个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语言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同龄人,从而引发了交往障碍,很少与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教学活动。伟伟在诸多方面的不寻常表现,让他的爸爸妈妈十分担心,不断地与我们进行沟通,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根据这样的情况,建议家长用“画信”的方法尝试慢慢打开他的心扉。伟伟爸爸细致地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生活中与孩子一起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用“画信”的方式描绘出来,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试图吸引孩子的一点点注意力,以唤起他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激发他表达的欲望,帮助他进行理解,提高他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亲子沟通,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坚持不懈,使伟伟在小班结束时有了明显的改观,开始愿意让我们拥抱在怀里,会看着爸爸给他画的信回答对他的提问,这些变化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与其父母说对我们怀着感谢之情,不如感谢爸爸画的那些充满了真情实意的信。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伟伟爸爸给儿子画的一幅幅画信,就是对儿子的真心表达和真情流露。我们秉承着陶先生的真教育的思想和“画信”的理念,将两者理念融为一体,指导着亲子沟通的工作。虽然伟伟是一个亲子沟通的特例,但是,在现在社会的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又何尝不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呢?
现在年轻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幼儿园也将引领亲子关系和谐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我们尝试运用了“亲子对画”这一简单而淳朴的方式,来帮助家长们疏导和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间的情感沟通。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源于传统,赋予新义
“画信”就是插有图画的信,是一封自己亲手制作的有图有文的信。它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简单、朴实,又是世间唯一的、独具个性的信。“以心相赠”是“画信”的根本理念,“把自己的真心送给收信人”是畫信的目的。我们这里提到的“亲子对画”是“画信”的一种延伸,更是增进亲子交流沟通的一种手段。
在这样十分成熟的“画信”理念支持下,为亲子沟通服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亲子对画”。这里的“对”包含着来往的意思,你给予我,我给予你,给予什么呢?给予的是“画”,这个画是什么?“蕴含着情感的画”,也就是用这些蕴含着浓浓亲子情谊的画,来交流内心的感受,获得心灵的沟通和共鸣,从而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亲子对画”并不是只能在像伟伟这样的特殊儿童家庭中适用,在进行亲子对画的活动中,参加的很多家庭都深有体会,原本和孩子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事情,通过“画信”的方法,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
有位妈妈生了两个儿子,由于第二个儿子的出生,妈妈对大儿子的关注相对分散了一些。于是,大儿子就很委屈地说:“妈妈喜欢弟弟,不喜欢我!”妈妈试图跟他解释过几次,但是都没有解开他的心结。通过我们的这次“亲子对画”活动,妈妈画了一个切开的苹果,上面写道:“两瓣一样大,一瓣给哥哥,一瓣给弟弟,你们都是我的儿子,妈妈都爱你们。”哥哥看到信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给妈妈回了一封信:“我喜欢蓝色的,弟弟喜欢绿色的,我们都很喜欢妈妈。”看到孩子稚拙的画,听到真挚的话,妈妈的喉咙哽咽了,一直困惑着她的难题,就这样被一张小小的“画信”解决了。
“画信”也许就有这样的魔力,它就像一股暖流流过心田,融化了一切,它也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即生活理念,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一个苹果分成两瓣,这样的经验贴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孩子一看就心领神会了。
二、创作无限,对画真情
“画信”不追求“第一”,只求“唯一”,倡导大胆、随意地画,画自己眼前的东西、身边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观察,将它表现在纸上。也就是说,“画信”注重的是创造,而不是生硬的临摹,在陶先生“培养儿童创造的习惯,是儿童需要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实践着亲子对画的活动。
在一次辅导小班孩子给父母用手指点画来回信的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先点好指印,然后,进行想象添画、创作。每个孩子几乎都是在单个的指印上进行创作,但是涵涵却用最快的速度在纸的中间密密麻麻地点了一堆的紫色手指印,接着用整个手掌沾了绿色在一堆紫色的手指印上方按了下去——原来是一串紫葡萄。抓住她的兴趣点,问她:“谁会喜欢来吃葡萄呢?”很快她在葡萄上添画了小蜜蜂,画面一下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正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们知道与别人不一样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像这样的活动很多,我们注重的是孩子创造意识的培养,而后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方法,实现沟通
年轻的家长们对亲子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视,也愿意用“画信”的方式来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虽然跃跃欲试,但还是充满了担忧,首先是对“画信”一知半解,接着是对自己绘画水平的不自信,最后是对指导方法的茫然。针对家长们担忧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不了解没关系,专家讲座来指导
我们邀请了热衷于“画信”的专家,结合她多年的经验,从“画信”的由来、宗旨、理念等一系列的问题详细地进行阐述,同时利用各种生动的例子让家长对“画信”有了初步的概念。
(二)不自信没关系,“画信”沙龙来探讨
为了让家长走出害羞、不自信,鼓励他们拿起画笔画出第一封信,教师团体做表率,每个老师首先开始动手,当家长们看到老师们的封封信展现在面前时,对绘画有些兴趣的家长就开始动手了,同时给孩子寄了过来,在忐忑的心情中等待着孩子们看到父母给他们寄来的第一封信的表情。
孩子们通过“画和话”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这是对家长们的一种欣慰,也是对他们质朴画风的肯定,在画信的来往中,体会到了沟通的快乐。
(三)不精通没关系,指导方法来对照
“亲子对画”也是幼儿美术教育中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它又能很好地折射出幼儿绘画的技能、情感和家长对美术教育观念等内容,在家庭亲子对画中,家长往往认为自己对美术教育的不精通,而不敢采取方法上的指导。事实上,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问自己,来了解自己对家庭美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从而进行对照,获得合理的指导方法。
1.自己对“亲子对画”的看法或者要求是什么?
2.自己给孩子的“亲子对画”提供了些什么?
3.自己孩子在进行对画时你在做些什么?
这样的三个问问自己,可以进一步地正视自己家庭美术教育的现状,还可以对照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查漏补缺,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指导方法,为与孩子的“亲子对画”活动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亲子对画是一件有利于亲子之间沟通的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能力和兴趣,忠于自然、生活和情感,认真做事的态度,更加少不了的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以后的亲子对画的研究实践中,更加要突出创造力的培养,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陶先生所期望的“为儿童每一次的‘与众不同’而喝彩”。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江苏】
这样用心绘画的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用简单的画和文字记录着与儿子的日常生活,之所以这么的努力,都是想试图唤起儿子能主动地与他进行交流。他的儿子伟伟,是一个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语言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同龄人,从而引发了交往障碍,很少与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教学活动。伟伟在诸多方面的不寻常表现,让他的爸爸妈妈十分担心,不断地与我们进行沟通,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根据这样的情况,建议家长用“画信”的方法尝试慢慢打开他的心扉。伟伟爸爸细致地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生活中与孩子一起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用“画信”的方式描绘出来,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试图吸引孩子的一点点注意力,以唤起他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激发他表达的欲望,帮助他进行理解,提高他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亲子沟通,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坚持不懈,使伟伟在小班结束时有了明显的改观,开始愿意让我们拥抱在怀里,会看着爸爸给他画的信回答对他的提问,这些变化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与其父母说对我们怀着感谢之情,不如感谢爸爸画的那些充满了真情实意的信。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伟伟爸爸给儿子画的一幅幅画信,就是对儿子的真心表达和真情流露。我们秉承着陶先生的真教育的思想和“画信”的理念,将两者理念融为一体,指导着亲子沟通的工作。虽然伟伟是一个亲子沟通的特例,但是,在现在社会的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又何尝不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呢?
现在年轻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幼儿园也将引领亲子关系和谐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我们尝试运用了“亲子对画”这一简单而淳朴的方式,来帮助家长们疏导和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间的情感沟通。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源于传统,赋予新义
“画信”就是插有图画的信,是一封自己亲手制作的有图有文的信。它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简单、朴实,又是世间唯一的、独具个性的信。“以心相赠”是“画信”的根本理念,“把自己的真心送给收信人”是畫信的目的。我们这里提到的“亲子对画”是“画信”的一种延伸,更是增进亲子交流沟通的一种手段。
在这样十分成熟的“画信”理念支持下,为亲子沟通服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亲子对画”。这里的“对”包含着来往的意思,你给予我,我给予你,给予什么呢?给予的是“画”,这个画是什么?“蕴含着情感的画”,也就是用这些蕴含着浓浓亲子情谊的画,来交流内心的感受,获得心灵的沟通和共鸣,从而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亲子对画”并不是只能在像伟伟这样的特殊儿童家庭中适用,在进行亲子对画的活动中,参加的很多家庭都深有体会,原本和孩子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事情,通过“画信”的方法,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
有位妈妈生了两个儿子,由于第二个儿子的出生,妈妈对大儿子的关注相对分散了一些。于是,大儿子就很委屈地说:“妈妈喜欢弟弟,不喜欢我!”妈妈试图跟他解释过几次,但是都没有解开他的心结。通过我们的这次“亲子对画”活动,妈妈画了一个切开的苹果,上面写道:“两瓣一样大,一瓣给哥哥,一瓣给弟弟,你们都是我的儿子,妈妈都爱你们。”哥哥看到信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给妈妈回了一封信:“我喜欢蓝色的,弟弟喜欢绿色的,我们都很喜欢妈妈。”看到孩子稚拙的画,听到真挚的话,妈妈的喉咙哽咽了,一直困惑着她的难题,就这样被一张小小的“画信”解决了。
“画信”也许就有这样的魔力,它就像一股暖流流过心田,融化了一切,它也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即生活理念,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一个苹果分成两瓣,这样的经验贴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孩子一看就心领神会了。
二、创作无限,对画真情
“画信”不追求“第一”,只求“唯一”,倡导大胆、随意地画,画自己眼前的东西、身边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观察,将它表现在纸上。也就是说,“画信”注重的是创造,而不是生硬的临摹,在陶先生“培养儿童创造的习惯,是儿童需要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实践着亲子对画的活动。
在一次辅导小班孩子给父母用手指点画来回信的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先点好指印,然后,进行想象添画、创作。每个孩子几乎都是在单个的指印上进行创作,但是涵涵却用最快的速度在纸的中间密密麻麻地点了一堆的紫色手指印,接着用整个手掌沾了绿色在一堆紫色的手指印上方按了下去——原来是一串紫葡萄。抓住她的兴趣点,问她:“谁会喜欢来吃葡萄呢?”很快她在葡萄上添画了小蜜蜂,画面一下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正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们知道与别人不一样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像这样的活动很多,我们注重的是孩子创造意识的培养,而后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方法,实现沟通
年轻的家长们对亲子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视,也愿意用“画信”的方式来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虽然跃跃欲试,但还是充满了担忧,首先是对“画信”一知半解,接着是对自己绘画水平的不自信,最后是对指导方法的茫然。针对家长们担忧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不了解没关系,专家讲座来指导
我们邀请了热衷于“画信”的专家,结合她多年的经验,从“画信”的由来、宗旨、理念等一系列的问题详细地进行阐述,同时利用各种生动的例子让家长对“画信”有了初步的概念。
(二)不自信没关系,“画信”沙龙来探讨
为了让家长走出害羞、不自信,鼓励他们拿起画笔画出第一封信,教师团体做表率,每个老师首先开始动手,当家长们看到老师们的封封信展现在面前时,对绘画有些兴趣的家长就开始动手了,同时给孩子寄了过来,在忐忑的心情中等待着孩子们看到父母给他们寄来的第一封信的表情。
孩子们通过“画和话”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这是对家长们的一种欣慰,也是对他们质朴画风的肯定,在画信的来往中,体会到了沟通的快乐。
(三)不精通没关系,指导方法来对照
“亲子对画”也是幼儿美术教育中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它又能很好地折射出幼儿绘画的技能、情感和家长对美术教育观念等内容,在家庭亲子对画中,家长往往认为自己对美术教育的不精通,而不敢采取方法上的指导。事实上,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问自己,来了解自己对家庭美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从而进行对照,获得合理的指导方法。
1.自己对“亲子对画”的看法或者要求是什么?
2.自己给孩子的“亲子对画”提供了些什么?
3.自己孩子在进行对画时你在做些什么?
这样的三个问问自己,可以进一步地正视自己家庭美术教育的现状,还可以对照问题进行实际操作,查漏补缺,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指导方法,为与孩子的“亲子对画”活动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亲子对画是一件有利于亲子之间沟通的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能力和兴趣,忠于自然、生活和情感,认真做事的态度,更加少不了的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以后的亲子对画的研究实践中,更加要突出创造力的培养,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陶先生所期望的“为儿童每一次的‘与众不同’而喝彩”。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