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消逝与教师使命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_cu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29日~30日,近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充分研讨“童年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350名与会者献上了高品质的学术盛宴。在共7个时段的研讨中,有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呈现了多样的方法和多维视角,反映了专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教育关怀。我们也欣喜地发现,理论研究和交流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实践工作者也急需理论的滋养和指引,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交流。下面将这次论坛的主要议题进行综述。
  童年的消逝
  当今社会有的儿童无童年,童年正在消逝,亟待教师的捍卫和保护。首先,儿童成长于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和压力倍增的时代,儿童在本该享受幸福童年的时期却被懵懂地带入功利与压力之中,逐渐远离了梦与诗、自由与自在、天性与童趣、丰富与多彩。童年在异化、窄化、模式化和小学化。(但菲、叶平枝)其次,社会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抹去了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天然屏障,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和澄明。(刘晶波)最后,儿童与成人关系的病态和非专业,压抑了幼儿的天性,使他们与童年的幸福渐行渐远。60后、70后的幸福童年源于父母无暇顾及下的天性舒展,80后、90后、00后的压力童年则归于父母等成人的强力塑造和病态陪伴。我们要重新思考“爱就是陪伴”的说法。(但菲、叶平枝)总之,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压力,使童年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洪秀敏)
  童年及其价值
  作为童年研究的专家,刘晓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向童年致敬”,对童年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儿童拥有丰饶的天性资源;儿童的成长不只是“得”,也在于“失”;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成为哲学家;儿童在道德领域也具有丰富的资源;童年是“人生之井”,是创造性的源泉;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孩提之心俨然成为人类文明的原点和故乡;倡導童心主义就是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等等。珍视童年、捍卫童年、拥有童年不仅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和社会的人性复归。人和社会的理想发展都离不开童年。
  可以从温馨的关系中认识童年。有童年意味着个体成长拥有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关系和人生体验。在积极温暖的人际关系中发展,儿童可以自豪地说:“除了童年我可以一无所有”。(周念丽)
  丁海东认为,个体年幼阶段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或秘密的“集结地”。儿童的不完善、不成熟,抑或脆弱、稚嫩,承载着无限的开放与可能,只能是发展得更深刻与复杂。一切教育的要义(所谓原理、立场与原则等),均起源于年幼孩子的教育。
  童年正在消逝,但童年会被我们珍视和捍卫,童年的价值是如此珍贵,童年是被期待着永不消逝的。(刘晶波)
  教师的使命
  教师是守护儿童能够有幸福童年的非常重要的捍卫者。(洪秀敏)成人认识的最大局限在于:我们从童年当中走出,却忘却童年。教师与儿童就像恋人间的看对眼,相互欣赏,持续互动。(秦金亮)专家们为童年回归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1. 儿童为本和儿童中心
  专家们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应从成人中心转向儿童中心,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走出目前儿童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状态之现实需要。我们不仅主张教育学的儿童本位,还主张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伦理建设、政治建设的儿童本位。(刘晓东)
  儿童为本应体现在宏观微观的方方面面。在社会文化中树立儿童本位意识,在法律制度中强调儿童的权利保护,在政策规章上做到以儿童发展优先,在经济增长中以儿童利益优先,在政治行动中做到以儿童权益最大化。微观层面上的家庭实践中,在空间规划、玩具游戏、图书阅读、服装选择、亲子关系等方面坚持儿童立场;幼儿园实践中,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制度规范、课程设计、空间规划及时间筹划方面坚持儿童立场;物质层面上,建立探索、互动、交往、有趣、挑战、过程、动态的环境,提供开放的、低结构的、多元的、环保的材料;制度层面上,建设自主的儿童空间、给予弹性的儿童时间、制订自主的儿童规则;做到开放与封闭的均衡、联通与割裂的均衡、儿童与教师的均衡、约束与支持的均衡。(王海英)
  作为人生起始与开端的婴幼儿时期,其生命状态的稚嫩与脆弱,绝非意味着教育与培养的肤浅与简单,相反是养育与教化的复杂与艰巨。对于童年及其成长的敬畏,当是现代早期启蒙与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专业信念与操守。这种敬畏,就是对于童年天赋秉性、纯真心灵、幻想冲动的尊重与顺应,包容与理解,善待与呵护,以及对于童年成长过程及期望的理性认识以及自然而平和的态度。(丁海东)
  2. 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准入
  我们要研究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质,不能用艺术人才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的幼儿园教师,不能以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研究儿童的“做和学”,才能提供适宜的“教”。 教师是一个自主的学习者,才能尊重儿童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要从“教学”走向“导学”。(蔡迎旗)
  童年的幸福和维护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为保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我们必须研究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及其保障体系,保证其公平公正和专业性。(赵景辉)
  3. 发展童本课程和激励性评价
  理解童年、尊重童年、捍卫童年、放飞童年、呵护童年是教师的使命。我们应解读童年特征,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珍视、依归、融入童心,营造富有童真童趣的环境,构建幼儿本位的课程,关注幼儿游戏的本体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倡导发展性幼儿教育评价。(向海英)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追求的理想职业状态是:优雅而高贵,自主而尊严,而不是疲惫、匆忙和追随。(丁海东)要做到理想状态,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应把握幼儿发展的关键,研究幼儿的激励和评价,做到教育的人性化和智慧化。建议对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长期有说服力的追踪研究。(叶平枝)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向名师学习,发展实践智慧,做一个有较高自学自育能力的、有思想、有智慧的幼儿园教师。(秦旭芳)
  4. 关注童年幸福和弱势群体
  幸福是学前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也应该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应该对儿童幸福进行研究。袁爱玲教授从儿童幸福课题的研究价值、儿童幸福的多元释义、儿童幸福的构成维度和儿童幸福的实现路径对儿童幸福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大家关注童年幸福的研究课题。
  弱势群体儿童不能缺失童年幸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李燕教授“基于情绪控制和社会技能训练的害羞儿童干预项目”提出了对害羞儿童进行教育干预的整体解决方案。高丙成副研究员对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理论的价值和魅力
  基础理论非常重要。真正的理论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厚重、广阔的。理论研究,不只具有应用的功能和价值,它还能进行自身建设。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好不好,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建设,关系到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关系到它的质量,关系到学科的尊严。(刘晓东)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我们很缺乏的,相信很多专家在一起,一定能瞄准前沿,凝聚共识,借鉴经验,加强合作,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壮大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队伍。(虞永平)
  本次会议所讨论的主题、专家学者们所讨论的问题、使用的话语、呈现的画面,触及到人类心灵中某些最深邃也是最柔软的东西,不仅涉及到某些理论的前沿,也感动了我们自己。我们在这里共同地呼唤美好的童年,本真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我们要有浪漫的情怀、赤子之心;我们也更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要踏踏实实地致力于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乃至于提出相应的技术路线;我们要关注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实践的智慧。学前教育呼唤高水平的研究,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杨宁)
其他文献
沽上者,津地俗称也。  津沽一带,原为滩涂之地,退海之后,残留七十二沽,或谓七十二洼,土著民众傍洼而居,或耕或织,或商或渔,和睦相处,温饱即安。津人天性和善,吃苦耐劳,邻里和睦,市风肃正,果然人间福地也。  近代开埠以来,津沽一带领西风之先,工厂林立,高楼群起,更有精英人士聚集定居,不多时,天津已成为世界繁华大都市了。  繁华都市,八方民众杂处,水旱码头,人人辛勤奋斗,或兴或衰,或成或败,每日皆有
最近,我们到附近的家具厂收集了很多各种形状的木头,准备作为孩子们的游戏活动材料。虽然我们做了初步的清洁卫生处理,但是这些淘来的木头局部还有些粗糙,需打磨光滑后方能投入游戏。谁来做打磨积木的准备工作?打磨积木活动有哪些教育价值?思考后,我们开展了“把积木变光滑”的科学活动。  游戏:按形状分类  考虑到孩子们近期对物品分类非常感兴趣,兼之为让孩子们先熟悉这些积木,我们利用游戏时间让孩子们按照形状将积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幼儿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  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订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過程中,或是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作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来
家长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成长环境,增强积极因素的影响,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家长工作的第一原则应是幼儿利益至上,家长工作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应以保护幼儿的权益和身心健康为本,永远将幼儿的利益放在成人的视线范围之内,一切以不伤害幼儿的利益为前提。  在家长工作中,做到幼儿利益至上,就要努力避免不良因素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当家园之间,甚至家长与家长之间发生冲突时,这一原则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喜欢独自玩耍,注意力极容易分散,自我保护意识弱,情绪不稳定。本学期初,通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发现,一部分小班幼儿适应较快,玩大型户外器材时,经常挑战“新玩法”,着实让老师们“胆战心惊”。而少部分幼儿仍有或轻或重的分离焦虑现象,个别根本无法正常参与游戏。在准备开展户外活动前,教师会抓住“短暂的安静时间”提一些简短要求,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离开活动场地,玩旁边的
职业的特性决定我们这群幼师在工作中不离孩子左右。但能否看见、看懂孩子,却并不是每名幼儿教师都擅长的。我所理解的观察一定是基于爱,基于和孩子“在一起”。  和孩子们“在一起”绝不仅仅是指身体相邻,更多应该是从心底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独特与不同,鼓励、支持他们的奇思妙想与无限创意,用等待与包容陪伴他们的成长!  只有建立了心与心的连接,才能真正和孩子们“在一起”,一起开心,一起伤心,一起游戏,一起挑战
下午四点。  日光。蝉扰。  茶几上,有一部手机。  她点开屏幕按下女医师的电话号码,感觉自己离死神只剩下几秒钟的距离。  窗外,是燥热的盛夏,光影穿过茂密的梧桐树叶,照耀在公寓二樓的窗户玻璃上,反射出灼目的光,蝉鸣不绝于耳,窗台上,有一株盛开的罂粟花。  她掐住自己的喉咙,爬向沙发,蝉鸣淹没了她的恐惧,她倒在了茶几下面,透过沙发底部的空隙,她看见那罐腌制橄榄突然滚动起来,咕噜噜滚到了客厅墙角的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开始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转换视角看待儿童的学习,转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变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幼儿都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或快、或慢、或模仿、或创造,但是他们都在沿着自己的路线摸索着、前进着。所以我们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尝试自主学习建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  最近遇到让我很困惑的一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园内评优课,J老师设计组织了大班节奏活动“玛丽波尔卡”,其中有幼儿自主探索为乐曲配相应打击乐器的环节。第一次试上课后,她对我说:“配乐器时有断顿的那几个乐句预设配圆舞板,可是小朋友觉得配小铃、铃鼓都可以,又不能否定他们的想法,我怎么把他们引导过来呢?”又说:“我怎么觉得我们的探索都是假探索,弄到最后还是得听老师的。”  
【摘要】本文基于儿童的研究,拟从儿童的立场给学生想要的卡通板块拓展阅读。首先基于前测,了解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其次基于后测,把握学生发展的需求点,并以此不断改进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前测  学习后测  学习的起始点发展的需求点  一、研究设想  所谓主题拓展阅读,就是围绕单元某一方面拓展延伸的阅读。此次课例研究主题是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