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优质课离不开教师对各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精心优化。那么如何设计好课堂教学每个环节?
一、导语设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1. 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可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懒惰的智慧》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懒汉一直以来都被人们鄙视,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更是嗤之以鼻,说到那个“烧饼挂在脖子上”的懒少年,人们总认为他被饿死是活该的。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批判(读出重音)“懒汉”的文章。这时学生马上会提出反驳:“不是批判,而是赞美。”教师这时可以故作惊讶地问:“懒汉也值得赞美?他们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为了驳倒教师的“错误观点” ,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难以言喻。
2. 巧设悬念
问题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新课导入时,教师要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既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疑心理,又能点燃学生急切求知的欲望。如教学《骆驼寻宝记》,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写“骆驼”外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随着疑问的提出,悬念的设置,学生必然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阅读整篇课文,从而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二、导读方法一波三折,灵活多变
1.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为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导向的。如果不想在不怎么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家》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教师要从认知领域到情感领域,从识记、理解、分析到综合运用,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2. 选准最佳切入口
一篇课文,能否选准切入点,对分析理解课文“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石缝间的生命》一文,解题后,教师可以单刀直入地问:“课文中有哪些描述石缝的词语?这些词语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环境?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长的?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形容石缝间的生命状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3. 提倡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如能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兴趣,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让学生质疑。如有学生提出:“写我姐姐爱打扮和嘴馋,这些是文章的败笔吗?”遇到这类的问题或情况,教师一般不要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根据,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过争论,大家认为这并非文章的败笔,而是“妙笔”之所在,“妙”在它从侧面烘托了我家穷,渴望于勒早日回家,为下文“我”父母不认的于勒、躲避于勒埋下了伏笔,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结语形式精彩纷呈
1. 问题探讨式
中学生大都喜欢解答能自圆其说的“开放性”问题,因为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探索心理,在课临结束前设计好可以多角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迸发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曹刿论战》,教师可问:“曹刿在文中精辟地论述齐鲁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根本原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就是“取信于民”,同学们试想一下,古代战争武器简陋,要“战必胜”,靠的是百姓的支持和拥戴。那么,现代高科技战争要取得胜利又靠什么呢?”
2. 辐射迁移式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课尾,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富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体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出师表》一课,学生普遍对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人物感兴趣,下课前,教师可设计诱导学生用四字短语对诸葛亮的才干各抒已见,让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就会四处迸射。
3. 课外延伸式
比如《桥梁远景图》的教学,课尾,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想象“远景图外的桥”,另起波澜,把学生的视点由课内引向课外,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把‘远景图’外的小桥设计得新颖、别致、独特。想象是美好的,但想象的基础是现实,我们如何把现实、想象、理想三者联系起来,架起一座到达理想彼岸的知识桥梁呢?”既使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余韵悠远绵长。
责任编辑 邱丽
一、导语设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1. 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可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懒惰的智慧》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懒汉一直以来都被人们鄙视,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更是嗤之以鼻,说到那个“烧饼挂在脖子上”的懒少年,人们总认为他被饿死是活该的。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批判(读出重音)“懒汉”的文章。这时学生马上会提出反驳:“不是批判,而是赞美。”教师这时可以故作惊讶地问:“懒汉也值得赞美?他们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为了驳倒教师的“错误观点” ,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难以言喻。
2. 巧设悬念
问题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新课导入时,教师要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既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疑心理,又能点燃学生急切求知的欲望。如教学《骆驼寻宝记》,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写“骆驼”外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随着疑问的提出,悬念的设置,学生必然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阅读整篇课文,从而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二、导读方法一波三折,灵活多变
1.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为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导向的。如果不想在不怎么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家》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教师要从认知领域到情感领域,从识记、理解、分析到综合运用,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2. 选准最佳切入口
一篇课文,能否选准切入点,对分析理解课文“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石缝间的生命》一文,解题后,教师可以单刀直入地问:“课文中有哪些描述石缝的词语?这些词语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环境?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长的?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形容石缝间的生命状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3. 提倡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如能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兴趣,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让学生质疑。如有学生提出:“写我姐姐爱打扮和嘴馋,这些是文章的败笔吗?”遇到这类的问题或情况,教师一般不要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根据,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过争论,大家认为这并非文章的败笔,而是“妙笔”之所在,“妙”在它从侧面烘托了我家穷,渴望于勒早日回家,为下文“我”父母不认的于勒、躲避于勒埋下了伏笔,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结语形式精彩纷呈
1. 问题探讨式
中学生大都喜欢解答能自圆其说的“开放性”问题,因为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探索心理,在课临结束前设计好可以多角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迸发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曹刿论战》,教师可问:“曹刿在文中精辟地论述齐鲁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根本原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就是“取信于民”,同学们试想一下,古代战争武器简陋,要“战必胜”,靠的是百姓的支持和拥戴。那么,现代高科技战争要取得胜利又靠什么呢?”
2. 辐射迁移式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课尾,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富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体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出师表》一课,学生普遍对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人物感兴趣,下课前,教师可设计诱导学生用四字短语对诸葛亮的才干各抒已见,让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就会四处迸射。
3. 课外延伸式
比如《桥梁远景图》的教学,课尾,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想象“远景图外的桥”,另起波澜,把学生的视点由课内引向课外,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把‘远景图’外的小桥设计得新颖、别致、独特。想象是美好的,但想象的基础是现实,我们如何把现实、想象、理想三者联系起来,架起一座到达理想彼岸的知识桥梁呢?”既使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余韵悠远绵长。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