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在中国近代的历程》书评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h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严复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说,是“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或者用李鸿章的说法,中国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往日的“中央之国”变成了“东亚病夫”,这一冲击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自然是巨大的。
  国难频仍、八方风雨之际,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开始了“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李泽厚),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转型”(汪丁丁)。而这变奏与转型所指向的,乃是经由“历史三峡”的惊涛骇浪,开出一个文明富强的现代社会来。毫无疑问,类似于赫伯特金迪斯所谓“基因与文化的共生演化”,这意味着“知识与制度的双重转型”。
  欲从甄克思( E.Jenks)所论的宗法社会转到现代社会,哈耶克提出的“自生自发的秩序演进”是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在中国已经被坚船利炮所终结——姑且不论封闭的中国是否有演化出现代社会的可能性。另一条道路,就是伴随着“西力东渐”而开始的主动的“西学东渐”,一些有志之士试图借鉴西学 (不管是为“体”还是为“用”),开出中国社会前进的路数。
  要在社会变革与改造中“指点江山”,非有社会学(严复译作“群学”)不可。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学在西方也未臻成熟,其内涵比现在作为大学分科体系的“社会学”(sociology)要广泛得多,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从斯密到孔德、斯宾塞,西方思想家们力求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大一统”式的理论框架,这种“涵盖乾坤”的学问,自然受到旨在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们的青睐。稍涉近代史即可发现,鲁迅、胡适、闻一多、熊十力,乃至陈独秀、毛泽东、陈立夫等,这些人在社会背景和日后经历上表现迥异,但年轻时无不读过上述译著并受其影响。
  这无疑能够引起多数关注“中国历史大势”,有一点“历史癖”和“考据癖”(胡适语)的人们的兴味:学问或知识系统的传播与变迁,如何通过观念形态的变化而带来社会转型?或者,用博弈论的语言,“意义的转化”如何导致从“主观认知”到“博弈结构”的变化,乃至“博弈均衡”的漂移(drift)?
  纯粹理论的悬想解决不了经验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些疑问。而在研讨社会学在中国的知识-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时候,文献梳理始终占据着即使不是核心,也应当极其重要的位置。“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中的这本《社会学在中国近代的历程(1895-1918)》(姚纯安著,三联书店2006年3月第一版),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考察近代以降社会变迁的认知路径,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作者“三年磨一剑”的博士论文。在四百余页的篇幅里,作者在浩若烟海的近代文献中,梳理出了从甲午战争失败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社会学传播和研究的脉络,其研讨搜求、爬罗剔抉的努力,可谓厥功甚巨。
  作者把这23年的历程分为三期,大致对应着西方社会学的“输入”、“初步运用”与“本土化”三个阶段。其间分别探讨了如下问题:
  第一,社会学体系的输入和传播(严复等人对西方社会学名著的译述);
  第二,社会学对近代学人思想的影响(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对社会学的“创造性误读”);
  第三,社会学对晚清、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从反满革命到“打倒孔家店”);
  第四,社会学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包括改良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第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下启费孝通、吴文藻等的田野研究)。这些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看似在回顾遥远的过去,却为我们讨论中国社会大范围知识-制度变迁问题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其本身也可以看作中国学术转型的一个范例。
  米歇尔福柯在《什么是启蒙?》当中,对作为“历史过程”的“启蒙”论述道:“我们绝不应忘记,启蒙是一个事件或者一连串事件,……它包括社会转型的因素、政治体制的类型、知识的形式、技术的变迁……”。殷海光先生晚年曾慨叹,几十年来,我们总在严复已经辨明的方向上打转,有时甚至不如严复。这也许就是“思想史缺失”导致的严重问题。
  回顾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应当和康德所倡的“运用理性”一样,成为新启蒙学人的必修功课,惟有将历史——思想史和社会史——梳理通透,才能融合和扩展思想的界域,在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中影响历史的进程。在这层意义上阅读本书,我们自会在精致详密的考据和历史事实的陈说中,得到更多的深层次领悟。
其他文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3月底进行了200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投资需求平稳增长,消费需求趋于改善,出口增长不会出现明显下滑,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外贸顺差呈缩小趋势,但贸
期刊
收购   伴随着中国企业呼啸而来的国际化潮流,政策和社会层面的调整应对能力正承受着强大的冲击和考验    “并购热”的持续升温,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一道不容忽视的风景。无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还是境外资金来势凶猛的“淘金潮”,都开始超越旧有模式。  伴随着中国企业呼啸而来的国际化潮流,政策和社会层面的调整应对能力,使企业正承受着强大的冲击和考验。新生的经济形态开始推动国内法律、法规、政策、会计
期刊
亚当斯密关于制针工厂的著名例子揭示了一个一般原理,即把一个系统分成各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可以带来收益。现代经济到处都是复杂的生产系统,比如计算机、汽车、火箭、互联网,以及许多其他的生产系统。系统的设计过程非常复杂,因而整个设计过程按计划被分解成一系列准独立的子系统,作者将这些子系统通称为模块(modular)。但是,每个模块的设计必须遵照某些共同的明确规则,以保证这些模块能够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系统。
期刊
在激烈竞争和高昂成本双重压力之下,能经受住考验的民营航空公司极可能只是少数民营航空负重起飞    过去一年间,中国先后有16家民营航空公司在市场上起飞。  政策的放开和民间投资的热情,仿佛预示着新一年中国航空业的机遇。然而,一方面,中国计划在2006年新增上百架飞机,且铁路运输将在“十一五”期间大量扩容,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国际航油价格持续高企,使得民航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这对于新兴的、以低成
期刊
我们应该吃惊的,不是工业革命来得如此之晚,而是它竟然来得如此之早    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谜题之一,就是工业革命为何来得如此之晚。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是伴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和蒸汽机的应用,从18世纪晚期开始的。但在那之前1500年,亚历山大城的希腊人就已经了解到了蒸汽产生压力的原理;而在工业革命之前600年,南宋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几乎所有关键特征,一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市场
期刊
银行  较之激励机制的改革,银行人事制度改革更为本质;倘不能通过市场竞争选拔经理人,单方面的薪酬体制改革只能南辕北辙    随着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上市成功,时下,再没有比“激励机制”更令国有商业银行上下更感兴趣的话题了——汇丰银行等国际大银行,行长年薪折算成人民币都以数千万元计,而国有商业行长的年薪只有几十万元。  “上市之后,总行行长应当拿多少钱?”“如果全员持股,如何进行分配?”
期刊
房地产  经济学家预言的“泡沫破裂”也许已成过去,但仍需经历痛苦的吸收,2006年远非乐观的一年    从年初的房价每月飙升10%、3000人排队月余而难求一房,到年末的房价连续跌停、业主与开发商大打“退房官司”,上海的楼市几乎在戏剧般的大起大落中告别2005年,迎来前景迷茫的新年。  新年元旦刚过,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顾云昌抢先发布了他的最新预计:2006年全国房价涨幅为8%,上海房价涨幅为9
期刊
简单地把医患矛盾归结为医院和医生的责任,是极不公正的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舆论的烘托,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一个“群情激愤”的敏感话题。但是,要解决问题,还需理性的讨论和专业的研究。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不但在中国,在世界各国都经常受到批评。不少国家的老百姓都抱怨他们的医疗体制浪费和昂贵。中国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既是世界共性的问题,也有自身的独特原因。  第一,每个人为健康支付的
期刊
外汇  2006年可望更多地看到指向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系列、小步幅的改革措施    “破冰之举”    在中国外汇制度史上,2005年无疑值得浓墨重彩。由此开始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在2006年乃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断得到持续和深化。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一次性从8.27
期刊
股改仍在“过大关”    从2005年5月初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已经进行了八个多月;深沪两市1375家上市公司中,已有43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试点方案, 最新平均对价为每10股送3.2股。  从表面看,每星期几乎都有十几家上市公司公布试点方案,方案的通过率也比较高,改革正在稳步进行。然而,股权分置改革的争议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进入2006年之后,真正的挑战并未消失。  中国证监会去年4月29日发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