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马铃薯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试验探讨了不同遮荫方式对秋季马铃薯播种及苗期土壤温度和浇水后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垄面覆盖玉米秸、麦秸或与玉米套种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其中垄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最好。在8月中旬之前下午5 cm地温平均下降5.8℃。最高下降8.1℃;10 cm地温平均下降4.5℃,最高下降9.6℃。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以及光照强度的降低,不同处理的5cm和10 cm土壤温度的差异越来越小。此外,地面覆盖也可明显降低灌水后土壤水分的蒸发。
  关键词:马铃薯;地面覆盖;温度变化;水分蒸发
  中图分类号:S532.04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2-0034-03
  
  影响秋季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播种时的高温多雨和播种期的早晚等。如何控制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是确保播种出苗以及苗全苗壮的关键之一。适当地推迟播种期,是躲过高温多雨的有效措施,但播种期过晚又会影响产量。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作物秸秆覆盖降低地温,结合不同的播种时期,来研究秋季马铃薯生产的适宜配套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双丰5号马铃薯脱毒微型薯(8~15 g),当年春季网室生产,垄距65 cm,株距33 cm,单垄单行种植。播种前15天催芽,5月底收获。
  
  1.2 土壤温度变化试验
  试验处理:①麦秸覆盖,厚度5 cm;②刚收获的新鲜玉米秸秆,覆盖单层;③与玉米套种(套种马铃薯时玉米处于灌浆期),玉米成熟后收获;④不覆盖做空白对照。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18 m2。播种后立即进行覆盖。
  土壤温度调查:7月30日~8月14日,9月9日~9月15日分早晨、下午测量5、10 cm地温。
  
  1.3 土壤含水量变化试验
  试验处理:①播种后在马铃薯垄侧插玉米秸秆遮荫,秸秆间隔20 cm左右;②播种后用麦秸覆盖,厚度2~3 cm;③播种后在地表以上60~80cm用遮阳网覆盖;④播种后用反光膜单垄覆盖(幅宽55 cm);⑤对照,为无任何覆盖的常规栽培。每处理4垄,每垄20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含水量调查:于浇完水第2天早晨、浇完水第3天、第7天采用烘干法调查土壤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变化
  播种后地面覆盖与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仅与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也与土壤深度和日期有关。由表1知,在8月中旬以前,早晨(7时前后)5cm地温相差不大,虽然与玉米套种的地温最低,平均22.79℃,但与覆盖麦秸相比。仅相差0.45℃。而下午5 cm地温在不同处理之间相差则很大,其中以玉米秸秆覆盖的为最低,平均30.54℃,最高值34.0℃(8月14日),而未覆盖的对照处理平均温度达到36.34℃,最高38.9℃(8月12日),分别比前者高5.8℃和4.9℃。覆盖麦秸和与玉米套种两个处理的平均5 cm地温分别是31.26℃和31.64℃,均明显低于对照。此外,不同处理早晨和下午的温差也较大,以不覆盖的温差最大,平均达到13.2℃,温差最小的也是玉米秸覆盖处理,为7.53℃。8月中旬以前温差越大说明白天温度上升的越高。
  
  
  10 cm土层早晨温度也是与玉米套种的最低,不覆盖的最高,二者相差0.70℃,而下午的温度仍是不覆盖的最高,平均33.98℃,覆盖玉米秸的最低,平均29.48%,二者相差4.5℃;覆盖麦秸的和与玉米套种的也都低于对照(表2)。
  在同期条件下,10cm土层内早晨的温度略高于5 cm的地温,而到下午则普遍低于后者。相对于5 cm地温来说,10 cm地温早晨和下午的温差变化幅度较小。这说明土层越深温度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到9月中旬随着气温和光照时数、光照强度的降低,土壤温度也显著降低。3个处理早晨5cm地温都在16.41~16.74℃之间,平均温度最低的是麦秸覆盖处理,最高的仍是空白对照(表3)。早晨10 cm地温则是覆盖玉米秸的最低,为16.27℃,相反,覆盖麦秸的高于未覆盖的空白对照(表3)。
  与8月相比,到9月中旬的下午无论5 cm还是10 cm平均地温覆盖与不覆盖的相差非常小。例如不覆盖的5 cm地温与玉米秸覆盖的平均温差只有1.8℃,10 cm地温的差异也是1.8℃(表4)。
  
  2.2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地面覆盖后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其中以覆盖麦秸的处理效果最好。例如,浇水后第7天测定,不覆盖的小区水分减少35.3%,而覆盖麦秸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只有13.0%(表5)。
  
  3 结论与讨论
  
  在中原马铃薯二季作地区,秋季生产中播种及幼苗生长时期正处于高温多雨阶段,不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幼苗生长。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后采用地面覆盖措施,或者与高秆作物套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
  3.1 几种处理模式中以播种后地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较好,白天可使5 cm地温降低5.8℃,10 cm地温降低4.5℃。由于将玉米秸横铺在垄上,只有垄顶部位与玉米秸接触,这样既能起到遮荫的作用,又不限制覆盖下面的通风,有利于夜间土壤温度的扩散。
  3.2 麦秸覆盖的降温效果略低于覆盖玉米秸,因麦秸覆盖严实晚上散热效果不如覆盖玉米秸,而且麦秸覆盖增加晚疫病发生的几率。
  3.3 覆盖作物秸秆后由于在腐烂过程中消耗一部分土壤中的氮素,因此应适量追施氮肥。
  3.4 马铃薯与玉米套种,玉米也有很好的遮荫降温作用,但玉米应早播种使之在马铃薯播种时能够结穗授粉。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起到遮荫作用,还能及时收获,减少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3.5 几种遮荫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反光膜覆盖的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可能是反光膜幅宽太窄(50 cm)、没能全部覆盖地面所致。
  湿度和温度,是确保播种出苗以及苗全苗壮的关键之一。适当地推迟播种时期,是躲过高温多雨的有效措施,但播种期过晚则会影响产量。因此,本试验通过作物秸秆覆盖降低地温,结合不同的播种时期,研究秋季马铃薯生产的适宜配套技术措施。
其他文献
本标准规定了红花无公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初加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各地无公害红花生产。  1 产地环境  无公害红花产地环境应符合DB37/T274-2000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之要求。  2 选地整地  2.1 选地  选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为宜,忌连作。  2.2 整地 
期刊
摘 要:对砖混结构单列式和双列式封闭舍及轻钢结构开放式棚舍分别进行夏季温湿度测定,并分析不同温湿度变化对鲁西黑头肉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羊舍日均温度均以15时最高,早6时最低。羊舍湿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开放式棚舍15时平均温度分别比封闭式双列舍和单列舍高1.1℃和1.9℃,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低3.5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9~18时,开放式棚舍平均温度高于封闭式羊舍,平均相对湿度小于封闭式羊
期刊
摘 要:魁红李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从国外引进试材中选育出的中熟李新品种。该品种果实大型,卵圆,平均单果重165.0 g,最大果重260.0 g;果皮底色黄,果面光滑,完熟后全红,色泽艳丽;果肉黄色,肉质细脆,汁液多,风味浓郁,脆甜爽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32%;果实生育期110天左右;树势中庸,早实丰产,栽培适应性广。  关键词:李;中熟;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2.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试验运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对氮、磷、钾肥与高粱籽粒中淀粉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中总淀粉、支链淀粉的含量,却降低了直链淀粉的含量;施磷肥有助于提高籽粒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不利于直链淀粉的积累;钾肥对籽粒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直链淀粉有着正向作用。  关键词:氦、磷、钾肥;高粱;淀粉含量  中图分类号:S514.06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利用0.75、1.50、2.25 kg/hm2三种浓度的44%谷友(单嘧·扑灭)WP对高粱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2.25 kg/hm2 时防除杂草效果最好,药后30 d 对阔叶杂草的鲜重防效和株防效分别为96.09%和63.18%;对阔叶杂草防效明显优于禾本科杂草,对杂草鲜重防效明显优于株防效;44%谷友(单嘧·扑灭)WP对高粱全生育期
期刊
摘 要:采用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KS-6-6、浙173、JS49-6和PX079,利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鉴定了圣稻13、圣稻14、T022、C418、武21621等18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结果表明,武21621对4个菌系表现高抗甚至免疫,徐稻3号、武优34表现中抗或抗病,圣稻13和圣稻14对浙173表现中感,而对其余3个菌系表现出中抗或高抗,大粮203对4个菌系表现中感,C418对3个菌系表
期刊
摘要: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从大白菜基因组中鉴定出两个与拟南芥的耐热关键基因APXl同源的基因,并对这两个基因的结构、遗传进化、顺式元件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研究这两个基因的功能和利用这两个基因进行大白菜耐热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大白菜;APXl;基因结构;遗传进化;顺式元件  中图分类号:Q78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1-0009-03    
期刊
摘 要: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达V901草菇菌丝在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碳源有葡萄糖、纤维素、可溶性淀粉、麦芽糖和蔗糖,但对草菇菌丝生长最有利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碳氮比是10∶ 1;最佳可溶性淀粉浓度是5.0%;钾对草菇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草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
期刊
摘要:以泗棉3号转Bt基因常规抗虫棉选系鲁55系为父本、短季棉鲁458系为母本杂交并选育出转基因短季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19号,实现了抗虫性与早熟性的良好结合,且育成品种的早熟性、衣分、株高等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超高亲。本文就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其性状超亲现象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鲁棉研19号;选育;超亲性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03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
期刊
摘 要:2012年3月山东省部分县市突发小麦黄花叶病。该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侵染所致,两种病毒均由禾谷多黏菌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为害。防控措施主要是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减轻病害发生。  关键词:土传小麦病毒病;传毒介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21.4+9(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9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