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试验探讨了不同遮荫方式对秋季马铃薯播种及苗期土壤温度和浇水后土壤水分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垄面覆盖玉米秸、麦秸或与玉米套种都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其中垄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最好。在8月中旬之前下午5 cm地温平均下降5.8℃。最高下降8.1℃;10 cm地温平均下降4.5℃,最高下降9.6℃。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以及光照强度的降低,不同处理的5cm和10 cm土壤温度的差异越来越小。此外,地面覆盖也可明显降低灌水后土壤水分的蒸发。
关键词:马铃薯;地面覆盖;温度变化;水分蒸发
中图分类号:S532.04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2-0034-03
影响秋季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播种时的高温多雨和播种期的早晚等。如何控制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是确保播种出苗以及苗全苗壮的关键之一。适当地推迟播种期,是躲过高温多雨的有效措施,但播种期过晚又会影响产量。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作物秸秆覆盖降低地温,结合不同的播种时期,来研究秋季马铃薯生产的适宜配套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双丰5号马铃薯脱毒微型薯(8~15 g),当年春季网室生产,垄距65 cm,株距33 cm,单垄单行种植。播种前15天催芽,5月底收获。
1.2 土壤温度变化试验
试验处理:①麦秸覆盖,厚度5 cm;②刚收获的新鲜玉米秸秆,覆盖单层;③与玉米套种(套种马铃薯时玉米处于灌浆期),玉米成熟后收获;④不覆盖做空白对照。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18 m2。播种后立即进行覆盖。
土壤温度调查:7月30日~8月14日,9月9日~9月15日分早晨、下午测量5、10 cm地温。
1.3 土壤含水量变化试验
试验处理:①播种后在马铃薯垄侧插玉米秸秆遮荫,秸秆间隔20 cm左右;②播种后用麦秸覆盖,厚度2~3 cm;③播种后在地表以上60~80cm用遮阳网覆盖;④播种后用反光膜单垄覆盖(幅宽55 cm);⑤对照,为无任何覆盖的常规栽培。每处理4垄,每垄20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含水量调查:于浇完水第2天早晨、浇完水第3天、第7天采用烘干法调查土壤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变化
播种后地面覆盖与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仅与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也与土壤深度和日期有关。由表1知,在8月中旬以前,早晨(7时前后)5cm地温相差不大,虽然与玉米套种的地温最低,平均22.79℃,但与覆盖麦秸相比。仅相差0.45℃。而下午5 cm地温在不同处理之间相差则很大,其中以玉米秸秆覆盖的为最低,平均30.54℃,最高值34.0℃(8月14日),而未覆盖的对照处理平均温度达到36.34℃,最高38.9℃(8月12日),分别比前者高5.8℃和4.9℃。覆盖麦秸和与玉米套种两个处理的平均5 cm地温分别是31.26℃和31.64℃,均明显低于对照。此外,不同处理早晨和下午的温差也较大,以不覆盖的温差最大,平均达到13.2℃,温差最小的也是玉米秸覆盖处理,为7.53℃。8月中旬以前温差越大说明白天温度上升的越高。
10 cm土层早晨温度也是与玉米套种的最低,不覆盖的最高,二者相差0.70℃,而下午的温度仍是不覆盖的最高,平均33.98℃,覆盖玉米秸的最低,平均29.48%,二者相差4.5℃;覆盖麦秸的和与玉米套种的也都低于对照(表2)。
在同期条件下,10cm土层内早晨的温度略高于5 cm的地温,而到下午则普遍低于后者。相对于5 cm地温来说,10 cm地温早晨和下午的温差变化幅度较小。这说明土层越深温度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到9月中旬随着气温和光照时数、光照强度的降低,土壤温度也显著降低。3个处理早晨5cm地温都在16.41~16.74℃之间,平均温度最低的是麦秸覆盖处理,最高的仍是空白对照(表3)。早晨10 cm地温则是覆盖玉米秸的最低,为16.27℃,相反,覆盖麦秸的高于未覆盖的空白对照(表3)。
与8月相比,到9月中旬的下午无论5 cm还是10 cm平均地温覆盖与不覆盖的相差非常小。例如不覆盖的5 cm地温与玉米秸覆盖的平均温差只有1.8℃,10 cm地温的差异也是1.8℃(表4)。
2.2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地面覆盖后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其中以覆盖麦秸的处理效果最好。例如,浇水后第7天测定,不覆盖的小区水分减少35.3%,而覆盖麦秸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只有13.0%(表5)。
3 结论与讨论
在中原马铃薯二季作地区,秋季生产中播种及幼苗生长时期正处于高温多雨阶段,不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幼苗生长。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后采用地面覆盖措施,或者与高秆作物套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
3.1 几种处理模式中以播种后地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较好,白天可使5 cm地温降低5.8℃,10 cm地温降低4.5℃。由于将玉米秸横铺在垄上,只有垄顶部位与玉米秸接触,这样既能起到遮荫的作用,又不限制覆盖下面的通风,有利于夜间土壤温度的扩散。
3.2 麦秸覆盖的降温效果略低于覆盖玉米秸,因麦秸覆盖严实晚上散热效果不如覆盖玉米秸,而且麦秸覆盖增加晚疫病发生的几率。
3.3 覆盖作物秸秆后由于在腐烂过程中消耗一部分土壤中的氮素,因此应适量追施氮肥。
3.4 马铃薯与玉米套种,玉米也有很好的遮荫降温作用,但玉米应早播种使之在马铃薯播种时能够结穗授粉。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起到遮荫作用,还能及时收获,减少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3.5 几种遮荫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反光膜覆盖的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可能是反光膜幅宽太窄(50 cm)、没能全部覆盖地面所致。
湿度和温度,是确保播种出苗以及苗全苗壮的关键之一。适当地推迟播种时期,是躲过高温多雨的有效措施,但播种期过晚则会影响产量。因此,本试验通过作物秸秆覆盖降低地温,结合不同的播种时期,研究秋季马铃薯生产的适宜配套技术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地面覆盖;温度变化;水分蒸发
中图分类号:S532.04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2-0034-03
影响秋季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播种时的高温多雨和播种期的早晚等。如何控制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是确保播种出苗以及苗全苗壮的关键之一。适当地推迟播种期,是躲过高温多雨的有效措施,但播种期过晚又会影响产量。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作物秸秆覆盖降低地温,结合不同的播种时期,来研究秋季马铃薯生产的适宜配套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双丰5号马铃薯脱毒微型薯(8~15 g),当年春季网室生产,垄距65 cm,株距33 cm,单垄单行种植。播种前15天催芽,5月底收获。
1.2 土壤温度变化试验
试验处理:①麦秸覆盖,厚度5 cm;②刚收获的新鲜玉米秸秆,覆盖单层;③与玉米套种(套种马铃薯时玉米处于灌浆期),玉米成熟后收获;④不覆盖做空白对照。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18 m2。播种后立即进行覆盖。
土壤温度调查:7月30日~8月14日,9月9日~9月15日分早晨、下午测量5、10 cm地温。
1.3 土壤含水量变化试验
试验处理:①播种后在马铃薯垄侧插玉米秸秆遮荫,秸秆间隔20 cm左右;②播种后用麦秸覆盖,厚度2~3 cm;③播种后在地表以上60~80cm用遮阳网覆盖;④播种后用反光膜单垄覆盖(幅宽55 cm);⑤对照,为无任何覆盖的常规栽培。每处理4垄,每垄20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含水量调查:于浇完水第2天早晨、浇完水第3天、第7天采用烘干法调查土壤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变化
播种后地面覆盖与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仅与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也与土壤深度和日期有关。由表1知,在8月中旬以前,早晨(7时前后)5cm地温相差不大,虽然与玉米套种的地温最低,平均22.79℃,但与覆盖麦秸相比。仅相差0.45℃。而下午5 cm地温在不同处理之间相差则很大,其中以玉米秸秆覆盖的为最低,平均30.54℃,最高值34.0℃(8月14日),而未覆盖的对照处理平均温度达到36.34℃,最高38.9℃(8月12日),分别比前者高5.8℃和4.9℃。覆盖麦秸和与玉米套种两个处理的平均5 cm地温分别是31.26℃和31.64℃,均明显低于对照。此外,不同处理早晨和下午的温差也较大,以不覆盖的温差最大,平均达到13.2℃,温差最小的也是玉米秸覆盖处理,为7.53℃。8月中旬以前温差越大说明白天温度上升的越高。
10 cm土层早晨温度也是与玉米套种的最低,不覆盖的最高,二者相差0.70℃,而下午的温度仍是不覆盖的最高,平均33.98℃,覆盖玉米秸的最低,平均29.48%,二者相差4.5℃;覆盖麦秸的和与玉米套种的也都低于对照(表2)。
在同期条件下,10cm土层内早晨的温度略高于5 cm的地温,而到下午则普遍低于后者。相对于5 cm地温来说,10 cm地温早晨和下午的温差变化幅度较小。这说明土层越深温度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到9月中旬随着气温和光照时数、光照强度的降低,土壤温度也显著降低。3个处理早晨5cm地温都在16.41~16.74℃之间,平均温度最低的是麦秸覆盖处理,最高的仍是空白对照(表3)。早晨10 cm地温则是覆盖玉米秸的最低,为16.27℃,相反,覆盖麦秸的高于未覆盖的空白对照(表3)。
与8月相比,到9月中旬的下午无论5 cm还是10 cm平均地温覆盖与不覆盖的相差非常小。例如不覆盖的5 cm地温与玉米秸覆盖的平均温差只有1.8℃,10 cm地温的差异也是1.8℃(表4)。
2.2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地面覆盖后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其中以覆盖麦秸的处理效果最好。例如,浇水后第7天测定,不覆盖的小区水分减少35.3%,而覆盖麦秸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只有13.0%(表5)。
3 结论与讨论
在中原马铃薯二季作地区,秋季生产中播种及幼苗生长时期正处于高温多雨阶段,不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幼苗生长。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后采用地面覆盖措施,或者与高秆作物套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温度。
3.1 几种处理模式中以播种后地面覆盖玉米秸的降温效果较好,白天可使5 cm地温降低5.8℃,10 cm地温降低4.5℃。由于将玉米秸横铺在垄上,只有垄顶部位与玉米秸接触,这样既能起到遮荫的作用,又不限制覆盖下面的通风,有利于夜间土壤温度的扩散。
3.2 麦秸覆盖的降温效果略低于覆盖玉米秸,因麦秸覆盖严实晚上散热效果不如覆盖玉米秸,而且麦秸覆盖增加晚疫病发生的几率。
3.3 覆盖作物秸秆后由于在腐烂过程中消耗一部分土壤中的氮素,因此应适量追施氮肥。
3.4 马铃薯与玉米套种,玉米也有很好的遮荫降温作用,但玉米应早播种使之在马铃薯播种时能够结穗授粉。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起到遮荫作用,还能及时收获,减少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3.5 几种遮荫方式都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反光膜覆盖的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可能是反光膜幅宽太窄(50 cm)、没能全部覆盖地面所致。
湿度和温度,是确保播种出苗以及苗全苗壮的关键之一。适当地推迟播种时期,是躲过高温多雨的有效措施,但播种期过晚则会影响产量。因此,本试验通过作物秸秆覆盖降低地温,结合不同的播种时期,研究秋季马铃薯生产的适宜配套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