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诗中看年俗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而“春节”的叫法还只有百多年,因为民国以前,都是以农历纪年,这样每到农历年开头的“正月初一”就是过年了。自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农历改用公历,这样就有了变化。这以后公历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便称作“春节”。尽管如此,因为过年的习惯已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民间依然把过农历新年称为“过年”。
  古代写春天景象的诗不№少,然而直接写春节的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这其中有一首流传很广,至今还被人传诵,那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曾经担任过宰相,是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执政时曾大力进行改革,即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不仅如此,他还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文章、诗歌都写得很好,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这首《元日》据说就是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宰相后不久,正满怀信心推行改革时写的,那种除旧布新的心情确实跃然纸上。
  诗题是“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头一天。“瞳瞳”是指刚刚升起的太阳那光辉灿烂的样子。所以这首诗的大意是: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和煦的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中。
  金色的陽光照亮了千家万户,
  看吧,家家户户换上了崭新的桃符。
  虽只有短短的四句,诗人却抓住了过年时最典型的细节: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使全诗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突出“除旧布新”——新的风,新的酒,连太阳也是刚刚升起来的,一切都是新的,表现出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很符合人们过年时的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已成为当时的民俗。
  先说放爆竹,除夕之夜的子时(夜里11点钟到次日凌晨1点钟这段时间),既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于是人们燃放爆竹,顿时城乡各地鞭炮齐鸣,劈劈啪啪,好不热闹。这既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人们喜庆心情的表达。
  再来说饮“屠苏”,指的是喝屠苏酒。据说除夕那天将屠苏草浸泡在酒中,第二天,即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饮用,可以避开瘟灾疫病。
  三是换“桃符”。在古代,人们过年时,把暗红色的桃木刨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在上面分别画上神荼与郁垒的神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邪避鬼——传说这两位神仙住在大山的桃树下,能吃百鬼。这桃木板就叫作“桃符”,每到新年都要换上新制的桃符。
  “桃符”传到了唐代,一般就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各写上一句吉祥的话。再发展,这两句话又要对偶起来,而且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后来的春联。过年贴春联的习惯,至今还保留着,在华人中仍很流行。
  虽然现在饮屠苏酒已经很少见了,但放爆竹和贴春联却依然是过春节中不可少的项目。特别是除夕之夜,每到零点,新年钟声敲响之时,神州各地都是爆竹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第二天起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崭新的春联,红红的,鲜艳夺目,显现出万象更新,一派吉祥的景象。看着那吉祥美好的话语,确实又是一番心情,因为那都是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待。
  过年的热闹自然与习俗相关,这也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武侠片、古装片风行一时。而歌曲与武侠片在韵律、前奏上的呼应,呈现出一种绝无仅有、血统分明的中国风格。  乐坛鬼才黄霑曾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笑傲江湖》系列电影陆续问世,灵邪乖张的电影改编和震撼人心的情感故事不仅成就了徐克武侠电影大师的地位,黄霑为《笑傲江湖》配的一曲《沧海一声笑》,也堪称香港电影中最成功的主题曲。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 
期刊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表示,清华校园内的“宝藏”是五句发人深省的箴言隽语。  第一处是在大礼堂内外可见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1914年梁启超勉励清华学生的话。  第二处是在物理实验室前,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全……”  第三处是在人文社会院中,“我们是什么,我们可以是什么”。  第四处是在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内,是胡适的题字:“理未易察”。 
期刊
《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境界的一重含义,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决定了其人生境界。追求崇高的境界,是人生修养的价值追求,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修课。  境界决定品位  人有一定的境界,才会有一定的追求,人生才会有一定的价值。境界
期刊
为什么文明的标志是国家?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体制五花八门?从部落到国家,是历史的岔路口。世界各民族开始分道扬镳,朝着认准的方向往前走。罗马共和、希腊城邦民主,西周受命于天。和易中天一起回到历史现场,探寻国家的起源和机密。  没有后悔药  部落变成国家,并非因为绯闻。人类发明国家,更不是为了寻欢作乐,但这事却被认为与“逐出乐园”无异。反正,进入国家时代,好日子就算过完,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比如希腊和罗
期刊
剑曾迎合战国时期步兵兴起,要塞、城邑战略地位提高,战争本身需求大力发展近战武器的形势,在战场上发挥过比较重要的作用。当时战士“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剑是他们作战使用的主要短兵器。  然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到了两汉时期,骑兵异军突起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支柱后,由于剑的劈砍、架格攻防效能及坚韧度都较刀逊色,因此刀取代剑成为步、骑兵手中称
期刊
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想见其为人,全然是一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许多回忆录也都谈到他温良恭让的性格;可是他也有刚正严厉的一面,据张清常先生《怀念佩弦老师》一文回忆,朱先生不再兼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前夜,断然辞退了一位职员,他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在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王力先生在《怀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也曾特别提到这件事。  据《朱自清日记》,这位职员是
期刊
我过去常常听到大众把“中庸之道”说成是“和稀泥”“老好人”“温吞水”一类不招人喜欢的东西,实在是拿误会当领会,把苍白作明白。中庸讲求“致中和”,并非“不愠不火,中规中矩”那么简单。  传承·之二十二  《大学》与《中庸》,简称“大中”,与“论孟”并称“四书”,代表儒家之经典阐述。加上《易》《诗》《书》《礼》《乐》五种经典(《乐》失传,儒家弟子以《春秋》替补),合称“四书五经”。研读久了,我忽然意识
期刊
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后,衣服的式样也比较统一起来。统治者戴的冠,前梁高耸,向后倾斜,中空如桥;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几种,上面另加金玉装饰,表示爵位等级。凡是有官爵的人,无分男女,还得把一条丈多长的丝绦(按品级颜色各不相同),折叠起来挂在右腰边,名叫“组绶”。贵族男子这时已改佩环刀。普通男子头戴巾、帻。巾子多用来包裹头发;帻则如平顶帽,上加个“人”字形帽梁(不加帽梁就叫“平巾帻”)。  汉代妇女已不再
期刊
每个人都想自由,但有些不自由却是命定的。比如说,你生在何时,是男是女,父母是谁,属何民族,统统你都说了不算,只有认命。这就不免生出许多幻想。  国外曾经流行一个测验,问如果能够自由投胎,你最愿意做的十个人是谁?各种答案五花八门,从基督、孔子到梦露、杨贵妃,千人万愿,莫衷一是。如果我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想我不愿回答,一是不敢高攀,二是怕爹娘不高兴。但我愿意回答一个类似的问题:你最愿意生活在哪十个时代?
期刊
1999年,季羡林在为《汤用彤全集》作序时,有一段感悟:地球上一些高山,仅仅出现一次,便作为永恒的存在,不可超越。“在锡予先生面前,宛如小丘之仰望泰岳。”学生季羡林眼中,先生汤用彤形象高大,可望而不可即。  也许我们经常谈及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过多推崇青出于蓝、后浪推前浪的口号,以为今必胜昔,四海皆准。其实,峰谷迭现,参差错落,同样是人类社会的风貌呈现,而不独为自然界所专有。前辈的辉煌不能成为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