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而“春节”的叫法还只有百多年,因为民国以前,都是以农历纪年,这样每到农历年开头的“正月初一”就是过年了。自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农历改用公历,这样就有了变化。这以后公历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便称作“春节”。尽管如此,因为过年的习惯已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民间依然把过农历新年称为“过年”。
古代写春天景象的诗不№少,然而直接写春节的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这其中有一首流传很广,至今还被人传诵,那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曾经担任过宰相,是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执政时曾大力进行改革,即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不仅如此,他还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文章、诗歌都写得很好,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这首《元日》据说就是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宰相后不久,正满怀信心推行改革时写的,那种除旧布新的心情确实跃然纸上。
诗题是“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头一天。“瞳瞳”是指刚刚升起的太阳那光辉灿烂的样子。所以这首诗的大意是: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和煦的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中。
金色的陽光照亮了千家万户,
看吧,家家户户换上了崭新的桃符。
虽只有短短的四句,诗人却抓住了过年时最典型的细节: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使全诗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突出“除旧布新”——新的风,新的酒,连太阳也是刚刚升起来的,一切都是新的,表现出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很符合人们过年时的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已成为当时的民俗。
先说放爆竹,除夕之夜的子时(夜里11点钟到次日凌晨1点钟这段时间),既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于是人们燃放爆竹,顿时城乡各地鞭炮齐鸣,劈劈啪啪,好不热闹。这既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人们喜庆心情的表达。
再来说饮“屠苏”,指的是喝屠苏酒。据说除夕那天将屠苏草浸泡在酒中,第二天,即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饮用,可以避开瘟灾疫病。
三是换“桃符”。在古代,人们过年时,把暗红色的桃木刨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在上面分别画上神荼与郁垒的神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邪避鬼——传说这两位神仙住在大山的桃树下,能吃百鬼。这桃木板就叫作“桃符”,每到新年都要换上新制的桃符。
“桃符”传到了唐代,一般就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各写上一句吉祥的话。再发展,这两句话又要对偶起来,而且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后来的春联。过年贴春联的习惯,至今还保留着,在华人中仍很流行。
虽然现在饮屠苏酒已经很少见了,但放爆竹和贴春联却依然是过春节中不可少的项目。特别是除夕之夜,每到零点,新年钟声敲响之时,神州各地都是爆竹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第二天起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崭新的春联,红红的,鲜艳夺目,显现出万象更新,一派吉祥的景象。看着那吉祥美好的话语,确实又是一番心情,因为那都是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待。
过年的热闹自然与习俗相关,这也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
古代写春天景象的诗不№少,然而直接写春节的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这其中有一首流传很广,至今还被人传诵,那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曾经担任过宰相,是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执政时曾大力进行改革,即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不仅如此,他还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文章、诗歌都写得很好,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这首《元日》据说就是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宰相后不久,正满怀信心推行改革时写的,那种除旧布新的心情确实跃然纸上。
诗题是“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头一天。“瞳瞳”是指刚刚升起的太阳那光辉灿烂的样子。所以这首诗的大意是: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和煦的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中。
金色的陽光照亮了千家万户,
看吧,家家户户换上了崭新的桃符。
虽只有短短的四句,诗人却抓住了过年时最典型的细节: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使全诗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突出“除旧布新”——新的风,新的酒,连太阳也是刚刚升起来的,一切都是新的,表现出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很符合人们过年时的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已成为当时的民俗。
先说放爆竹,除夕之夜的子时(夜里11点钟到次日凌晨1点钟这段时间),既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于是人们燃放爆竹,顿时城乡各地鞭炮齐鸣,劈劈啪啪,好不热闹。这既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人们喜庆心情的表达。
再来说饮“屠苏”,指的是喝屠苏酒。据说除夕那天将屠苏草浸泡在酒中,第二天,即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饮用,可以避开瘟灾疫病。
三是换“桃符”。在古代,人们过年时,把暗红色的桃木刨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在上面分别画上神荼与郁垒的神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邪避鬼——传说这两位神仙住在大山的桃树下,能吃百鬼。这桃木板就叫作“桃符”,每到新年都要换上新制的桃符。
“桃符”传到了唐代,一般就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各写上一句吉祥的话。再发展,这两句话又要对偶起来,而且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就是后来的春联。过年贴春联的习惯,至今还保留着,在华人中仍很流行。
虽然现在饮屠苏酒已经很少见了,但放爆竹和贴春联却依然是过春节中不可少的项目。特别是除夕之夜,每到零点,新年钟声敲响之时,神州各地都是爆竹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第二天起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崭新的春联,红红的,鲜艳夺目,显现出万象更新,一派吉祥的景象。看着那吉祥美好的话语,确实又是一番心情,因为那都是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待。
过年的热闹自然与习俗相关,这也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