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對於澳門經濟社會是一次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也是澳門經濟韌性的一次考驗。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的停擺,衰退也就會是必然的結果了。而經濟衰退和失業潮相伴相生,全球步入經濟衰退,意味著失業大潮來襲。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下,澳門整體經濟活動急速放緩,涉及各行各業,大部分企業採取減員縮編或降薪,以緩解現金流短缺的現象,同時餐飲、旅遊、交通等行業到現在還在低迷的狀態,導致現社會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不容樂觀。穩經濟、保就業成為疫情之下,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目標。
失業驟增,人力供需微妙變化
民生之本看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於就業方面,特區政府一直以優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為施政重點,多年以來澳門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很低的水準,至2019年數據顯示,澳門全年總體失業率為1.7%,幾乎達到全民就業的水平。進入2020年,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之下,許多行業受到了衝擊,於是近半年來各種減薪裁員、公司倒閉的新聞屢屢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不少在職的人也抱怨崗位岌岌可危、新的一年薪資不增反降。根據統計暨普查局報告,自3月至5月澳門總體失業率為2.4%,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4%,接近1萬人失業,其中失業重災區為酒店業、飲食業及批發零售業等。以上數據仍未計算放開工不足、被要求減薪、被迫放無薪假或半薪假等就業人仕。可見疫情對市民就業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我們從一線觀察,自今年1月至6月已累計逾500人透過本中心登記求職,較去年同期多出一倍,就業狀況由年初“人揀工”到現時“工揀人”的轉變,都反映出就業不樂觀。在剛過去舉辦“夏季大型招聘博覽會”,在一天半時間裏共錄得逾2000人次入場,較往年冬季的招聘會逾500人次,增幅達四倍之多,同樣也是歷年之冠。同時,參展的公司也更加多了,包括地產、超市、巴士公司、博企、餐廳、清潔公司、保安公司等共廿四家企業參與,提供服務、餐飲、運輸、資訊科技、工程、保安、文職等十類工種逾一千一百多個職位空缺,涵蓋不同職階及就業年齡層面。我們可以將“招聘博覽會”看作就業市場的晴雨錶,達到這樣火熱的場面,也側面反映出許多市民就業的急迫心理。另一方面,部分於年初已預約參會的企業卻並沒有如期到來,其原因或正是由於疫情影響導致企業經營壓力,不得不收緊員工招聘,或停止招聘或押後招聘。
眾所周知,博彩業是澳門的龍頭產業,在稅收和提供就業機會方面的貢獻舉足輕重。博企是澳門第一大僱主,2020第一季度博彩業從業人口為8.75萬人,因此穩定博企員工就業,對於整體“保就業”的目標就顯得至關重要。六大博企涉及數以萬計的市民就業,如果經濟形勢惡化,所出現的解僱潮、失業潮必定帶來非常大震盪。所以在疫情初期,特區政府亦呼籲各博企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妥善處理好員工的工作待遇及安排。在這個關鍵時刻,互諒互讓,互相協商,找出雙方可以接受、而且各博企儘量保持一致的應變方案,確保本地員工的優先及持續就業,穩定澳門社會。疫情影響的七個多月裏,我們非常欣慰看到各大博企都盡最大努力確保本地居民的就業崗位,無論是透過外僱退場釋放經營成本壓力,還是以協商自願形勢走“一加一”有薪休假的模式,令從業市民保住飯碗。甚至在本次招聘博覽會中,仍有個別博企出來招人,提供一些工作機會。
發揮社團角色,挖掘就業機遇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深刻暴露出澳門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長期依賴旅遊博彩業,在嚴峻的形勢下,“保就業”其實更多是“拼家底”,以博企為首的大企業姑且勉以為繼,中小微企業大多如履薄冰。此外,大家都清楚澳門新型產業規模小,能夠提供的工作機會不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拓展新的就業機會呢?如何解決失業市民和新增勞動力(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呢?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個可挖掘的思路是發揮社團角色。
澳門有獨特的社團文化,總計擁有超過1萬個的社會團體,社團數量多、種類全、影響大,在澳門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此大基數,哪怕剔除除一些小型的或有名無實的社團之外,仍有相當數量、具規模的社團。那麼,這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團同樣不失為一大僱主身份,吸納一些市民就業。事實上,社團所受疫情的正面衝擊比較小,亦不存在一般企業所面臨的經營壓力,同時從社團的發展角度來看,很多社團本身亦需人才的補充,比如法律、設計、電子化服務等領域都需要一些人才。這恰恰可以給市民就業多一條可選擇的出路。
其實在疫情之下,有很多社團都非常積極參與到抗疫工作中,協助政府開展大量的工作,小到賣口罩,以及舉辦各類培訓工作等。對於待業人士而言,從事社會團體工作本身亦是一種不錯的曆練,既可以透過社團實現就業,又能服務社會。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而言,最重要的是社會經驗。
在現實當中,我們接觸過不少個案,一些青年讀完書之後由於沒有社會經驗,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會比較被動。而加入到社團工作,一方面投身在社會服務中,可接觸很多不同的服務對象,而且從事的工作範疇更加多元。其實這些都可以幫助他們吸取一定的社會經驗,成為未來選擇其他工作從事其他工作所需的寶貴經驗,甚至是將社會服務工作作為一個長遠的職業來規劃,投身在社會工作當中。
總而言之,社團是澳門社會的重要穩定器,在過去歷史中為澳門的繁榮和諧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在疫情影響下,除了直接參與抗疫防疫,其實從社團內部挖掘一些工作崗位出來,提供多一點工作和實習機會出來,既可以補充社團運作的力量,又可以承擔一定的社會就業壓力。
培訓促提升,科技助力多元
疫情期間,特區政府通過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擴大對居民、僱員及企業的援助,透過已推出的兩次經濟援助,延續和新增多項惠民惠企措施,穩定和提振居民恢復經濟的信心,盡最大努力紓解民困。同時,因應疫情對就業居民的影響,政府當局推出了“技能提升及就業培訓計劃”(帶津培訓)課程,針對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士(導遊、的士司機、旅遊巴司機及會展業從業員)。考慮到疫情影響下該等人士可能承受一定的經濟壓力,故在完成培訓後,只要出席率達80%或以上並參與課程考試、完成辦理勞工局求職登記且接受就業轉介的人士,可按比例收取培訓津貼,最高可獲發6,656澳門元。 政府推出“帶津培訓”的目的是為協助就業情況受疫情影響的本地居民,提升職業技能之餘,紓緩其因疫情所致的經濟壓力。同時結合有關人士的就業意願,進行就業轉介,協助投入相關職位,達致培訓及就業之間的銜接及授人以漁的目的。這是非常有意義且很有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我認為持續進修計畫亦需要儘快完成整頓和重啟,讓持續進修的市民能真正投入學習。
此外,從培訓的課程範疇來看,其實目前包括“帶津培訓”計劃所涵蓋的不外乎電工、建築、設施維護、餐飲及酒店等傳統領域範疇,那麼我們是否進一步檢討相關的課程內容,多啟動一些創新創意的課程出啦,趁疫情期間讓市民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裝備好自己,發揮政策誘導的功能,從長遠效益佈局,因應我們未來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誘導一部分市民去學習。包括在科技領域,其實大家都知道澳門已經落後內地很多,在全世界都邁向科技發展的世代,澳門如何跟上節奏呢?而透過與內地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高新科技企業合作,開展一些科技領域的進修培訓課程,將可以更快速提升澳門人的科技知識質素,甚至配合到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科技產業發展、“數字澳門”等發展所需。大家都明白澳門必須走適度多元的道路,但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科技產業正是推動澳門走向多元的重要元素。
五建議保就業,助澳復甦
在這次疫情期間,工聯總會及屬下工會和機構,以及議員等做了大量工作,積極協助政府,年初大量導遊失業,開辦了以導遊培訓課程,與政府、本地企業開拓臨時職位,此外,參與勞工局以“以工代賬”合作方式,協助開展如建造業、飲食業等培訓工作。未來本會李從正理事長表示持續開展一系列的調研工作,針對不同年齡階層的不同就業需要,希望透過社會各界僱員的參與,讓調查更好地表達出社會的實際情況,為政府政策提出更合適的建議,一起完善澳門就業配對、在職培訓、向上流動的政策制定。
總而言之,現時在疫情常態化形勢下,為實現本地市民優先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我們建議政府及社會各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支持博企運作:必須先穩定就業板塊佔最多本地居民的公司,政府政策支持下,引導本地居民消費方向,放水養魚放式支撐相關單位營運,以減低栽員風險壓力。
2、鼓勵居民就業措施:參考早前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在設立一定時間內就業達6個月或滿一年者可獲發相應款項,以鼓勵居民儘快上崗就業。
3、深挖社會職位空缺:澳門有獨特社會文化,就是社團文化。回歸前後都扮演著穩定社會的穩定器。在疫情期間,更協助政府展開防疫大量工作。澳門社團受疫情影響少之外,因社團有獨特工作環境,可以吸立不同學科專業,可以給應屆畢業生不同的選擇,且可以透過社團工作服務不同人群,吸立社會經驗,鼓勵他們服務社會作出貢獻。
4、設立入職標準:現時就業配對最困難是界定入職標准,只有聘請單位說了算,且入職又要培訓後才能上崗。其實可以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培訓機合作,設立行業入行標准,受訓者憑此可入職,可減少入職程式,求職者可儘快業上崗。
5、創建創新培訓,儲備人才:開辦更多更廣培訓課程,培訓更多類型的專業人才,尤其是疫情期間,好多透過互聯網教學影片等深受歡迎,因此,當局亦應儘快重開持續進修計劃,配合未來澳門發展需要,引導讓更多居民持續學習,邀請更多大型科技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等,專業人員來澳展開培訓,儲備更多的人才。
當前,在疫情衝擊下,市民就業壓力確實非常大。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看到特區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今屆政府在行政長官賀一誠的領導下,為解決澳門的當務之急提供了宏觀規劃和微觀措施,極大地提振居民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和澳門走出疫情、恢復經濟的信心,我們相信隨著疫情防控穩定,通關措施逐步放寬,內外需齊驅,澳門一定會儘快走出這經濟困境,社會就業形勢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失業驟增,人力供需微妙變化
民生之本看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於就業方面,特區政府一直以優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為施政重點,多年以來澳門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很低的水準,至2019年數據顯示,澳門全年總體失業率為1.7%,幾乎達到全民就業的水平。進入2020年,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之下,許多行業受到了衝擊,於是近半年來各種減薪裁員、公司倒閉的新聞屢屢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不少在職的人也抱怨崗位岌岌可危、新的一年薪資不增反降。根據統計暨普查局報告,自3月至5月澳門總體失業率為2.4%,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4%,接近1萬人失業,其中失業重災區為酒店業、飲食業及批發零售業等。以上數據仍未計算放開工不足、被要求減薪、被迫放無薪假或半薪假等就業人仕。可見疫情對市民就業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我們從一線觀察,自今年1月至6月已累計逾500人透過本中心登記求職,較去年同期多出一倍,就業狀況由年初“人揀工”到現時“工揀人”的轉變,都反映出就業不樂觀。在剛過去舉辦“夏季大型招聘博覽會”,在一天半時間裏共錄得逾2000人次入場,較往年冬季的招聘會逾500人次,增幅達四倍之多,同樣也是歷年之冠。同時,參展的公司也更加多了,包括地產、超市、巴士公司、博企、餐廳、清潔公司、保安公司等共廿四家企業參與,提供服務、餐飲、運輸、資訊科技、工程、保安、文職等十類工種逾一千一百多個職位空缺,涵蓋不同職階及就業年齡層面。我們可以將“招聘博覽會”看作就業市場的晴雨錶,達到這樣火熱的場面,也側面反映出許多市民就業的急迫心理。另一方面,部分於年初已預約參會的企業卻並沒有如期到來,其原因或正是由於疫情影響導致企業經營壓力,不得不收緊員工招聘,或停止招聘或押後招聘。
眾所周知,博彩業是澳門的龍頭產業,在稅收和提供就業機會方面的貢獻舉足輕重。博企是澳門第一大僱主,2020第一季度博彩業從業人口為8.75萬人,因此穩定博企員工就業,對於整體“保就業”的目標就顯得至關重要。六大博企涉及數以萬計的市民就業,如果經濟形勢惡化,所出現的解僱潮、失業潮必定帶來非常大震盪。所以在疫情初期,特區政府亦呼籲各博企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妥善處理好員工的工作待遇及安排。在這個關鍵時刻,互諒互讓,互相協商,找出雙方可以接受、而且各博企儘量保持一致的應變方案,確保本地員工的優先及持續就業,穩定澳門社會。疫情影響的七個多月裏,我們非常欣慰看到各大博企都盡最大努力確保本地居民的就業崗位,無論是透過外僱退場釋放經營成本壓力,還是以協商自願形勢走“一加一”有薪休假的模式,令從業市民保住飯碗。甚至在本次招聘博覽會中,仍有個別博企出來招人,提供一些工作機會。
發揮社團角色,挖掘就業機遇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深刻暴露出澳門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長期依賴旅遊博彩業,在嚴峻的形勢下,“保就業”其實更多是“拼家底”,以博企為首的大企業姑且勉以為繼,中小微企業大多如履薄冰。此外,大家都清楚澳門新型產業規模小,能夠提供的工作機會不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拓展新的就業機會呢?如何解決失業市民和新增勞動力(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呢?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個可挖掘的思路是發揮社團角色。
澳門有獨特的社團文化,總計擁有超過1萬個的社會團體,社團數量多、種類全、影響大,在澳門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此大基數,哪怕剔除除一些小型的或有名無實的社團之外,仍有相當數量、具規模的社團。那麼,這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團同樣不失為一大僱主身份,吸納一些市民就業。事實上,社團所受疫情的正面衝擊比較小,亦不存在一般企業所面臨的經營壓力,同時從社團的發展角度來看,很多社團本身亦需人才的補充,比如法律、設計、電子化服務等領域都需要一些人才。這恰恰可以給市民就業多一條可選擇的出路。
其實在疫情之下,有很多社團都非常積極參與到抗疫工作中,協助政府開展大量的工作,小到賣口罩,以及舉辦各類培訓工作等。對於待業人士而言,從事社會團體工作本身亦是一種不錯的曆練,既可以透過社團實現就業,又能服務社會。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而言,最重要的是社會經驗。
在現實當中,我們接觸過不少個案,一些青年讀完書之後由於沒有社會經驗,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會比較被動。而加入到社團工作,一方面投身在社會服務中,可接觸很多不同的服務對象,而且從事的工作範疇更加多元。其實這些都可以幫助他們吸取一定的社會經驗,成為未來選擇其他工作從事其他工作所需的寶貴經驗,甚至是將社會服務工作作為一個長遠的職業來規劃,投身在社會工作當中。
總而言之,社團是澳門社會的重要穩定器,在過去歷史中為澳門的繁榮和諧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在疫情影響下,除了直接參與抗疫防疫,其實從社團內部挖掘一些工作崗位出來,提供多一點工作和實習機會出來,既可以補充社團運作的力量,又可以承擔一定的社會就業壓力。
培訓促提升,科技助力多元
疫情期間,特區政府通過100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擴大對居民、僱員及企業的援助,透過已推出的兩次經濟援助,延續和新增多項惠民惠企措施,穩定和提振居民恢復經濟的信心,盡最大努力紓解民困。同時,因應疫情對就業居民的影響,政府當局推出了“技能提升及就業培訓計劃”(帶津培訓)課程,針對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士(導遊、的士司機、旅遊巴司機及會展業從業員)。考慮到疫情影響下該等人士可能承受一定的經濟壓力,故在完成培訓後,只要出席率達80%或以上並參與課程考試、完成辦理勞工局求職登記且接受就業轉介的人士,可按比例收取培訓津貼,最高可獲發6,656澳門元。 政府推出“帶津培訓”的目的是為協助就業情況受疫情影響的本地居民,提升職業技能之餘,紓緩其因疫情所致的經濟壓力。同時結合有關人士的就業意願,進行就業轉介,協助投入相關職位,達致培訓及就業之間的銜接及授人以漁的目的。這是非常有意義且很有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我認為持續進修計畫亦需要儘快完成整頓和重啟,讓持續進修的市民能真正投入學習。
此外,從培訓的課程範疇來看,其實目前包括“帶津培訓”計劃所涵蓋的不外乎電工、建築、設施維護、餐飲及酒店等傳統領域範疇,那麼我們是否進一步檢討相關的課程內容,多啟動一些創新創意的課程出啦,趁疫情期間讓市民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裝備好自己,發揮政策誘導的功能,從長遠效益佈局,因應我們未來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誘導一部分市民去學習。包括在科技領域,其實大家都知道澳門已經落後內地很多,在全世界都邁向科技發展的世代,澳門如何跟上節奏呢?而透過與內地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高新科技企業合作,開展一些科技領域的進修培訓課程,將可以更快速提升澳門人的科技知識質素,甚至配合到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科技產業發展、“數字澳門”等發展所需。大家都明白澳門必須走適度多元的道路,但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科技產業正是推動澳門走向多元的重要元素。
五建議保就業,助澳復甦
在這次疫情期間,工聯總會及屬下工會和機構,以及議員等做了大量工作,積極協助政府,年初大量導遊失業,開辦了以導遊培訓課程,與政府、本地企業開拓臨時職位,此外,參與勞工局以“以工代賬”合作方式,協助開展如建造業、飲食業等培訓工作。未來本會李從正理事長表示持續開展一系列的調研工作,針對不同年齡階層的不同就業需要,希望透過社會各界僱員的參與,讓調查更好地表達出社會的實際情況,為政府政策提出更合適的建議,一起完善澳門就業配對、在職培訓、向上流動的政策制定。
總而言之,現時在疫情常態化形勢下,為實現本地市民優先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我們建議政府及社會各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支持博企運作:必須先穩定就業板塊佔最多本地居民的公司,政府政策支持下,引導本地居民消費方向,放水養魚放式支撐相關單位營運,以減低栽員風險壓力。
2、鼓勵居民就業措施:參考早前僱員援助款項計劃,在設立一定時間內就業達6個月或滿一年者可獲發相應款項,以鼓勵居民儘快上崗就業。
3、深挖社會職位空缺:澳門有獨特社會文化,就是社團文化。回歸前後都扮演著穩定社會的穩定器。在疫情期間,更協助政府展開防疫大量工作。澳門社團受疫情影響少之外,因社團有獨特工作環境,可以吸立不同學科專業,可以給應屆畢業生不同的選擇,且可以透過社團工作服務不同人群,吸立社會經驗,鼓勵他們服務社會作出貢獻。
4、設立入職標準:現時就業配對最困難是界定入職標准,只有聘請單位說了算,且入職又要培訓後才能上崗。其實可以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培訓機合作,設立行業入行標准,受訓者憑此可入職,可減少入職程式,求職者可儘快業上崗。
5、創建創新培訓,儲備人才:開辦更多更廣培訓課程,培訓更多類型的專業人才,尤其是疫情期間,好多透過互聯網教學影片等深受歡迎,因此,當局亦應儘快重開持續進修計劃,配合未來澳門發展需要,引導讓更多居民持續學習,邀請更多大型科技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等,專業人員來澳展開培訓,儲備更多的人才。
當前,在疫情衝擊下,市民就業壓力確實非常大。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看到特區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今屆政府在行政長官賀一誠的領導下,為解決澳門的當務之急提供了宏觀規劃和微觀措施,極大地提振居民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和澳門走出疫情、恢復經濟的信心,我們相信隨著疫情防控穩定,通關措施逐步放寬,內外需齊驅,澳門一定會儘快走出這經濟困境,社會就業形勢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