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卡”還是“現金加碼”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日新月異的科技,不單沒有破壞有趣的地道文化,還會為市民提供生活上的方便。但當科技急速被應用起來的時候,部分年齡層的感受或會被忽略了。俗語中會笑說:“老婆餅裡不會有老婆;菠蘿包裡也不一定有菠蘿。”那麼,難道連“消費卡也不一定要用來消費”才是真正融入了地道文化,換來一口苦笑呢?為了探討這個問題,以下是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散記,和說明“憂慮與壓力”的區分有何重要:
  消費卡下糊塗帳
   蕭婆婆(化名)取得了政府發放的電子消費卡之後,滿心歡喜地走到街市買菜去。她先到林記買了50元的黃腳鱲,又往娟姐的舖口買了10元芥蘭。其後,婆婆才猛然醒覺消費卡的餘額被多扣了百多元。她心裡不甘之餘,歸納出蕭婆婆的結局有以下兩大可能:(甲)雖然蕭婆婆年過七旬,但逛街登唐樓後依然面不改容,氣也不喘。左手正在發微信給孫女問道:“今晚回來吃飯嗎?”,右手經已寫好了一封申訴書,準備向經濟局寄出,以便追討買菜時的損失;(乙)年仕已高的蕭婆婆,好不容易才走完回家的石級路,在炎熱的天氣下體力透支到達了臨界線。休息一天後,當她再次使用消費卡時,才發現餘額出了問題。當下,她既不知所措,亦張惶著自己的損失。一方面後悔沒有向店主取回收據,另一方面,也實在想不起有“收據”這回事情。故事的經過,完全沒有留下任何時間證明。因為這一切都是單靠婆婆的個人憶述,所以她的朋友也愛莫能助。婆婆宛如誤中了祈福詐騙,原本是受到政策優惠的她,卻搖身變成了受害者似的。
  現金比任何措施更加實惠
   如果大家認為結局(甲)是可信的,則往後國際鐵人賽事或要放寬參加者的年齡上限了;但倘若大家認為結局(乙)是真的,就能以此個別事件說明:(一)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和擅長使用電子把戲,更惶論長者追及最新數碼程式的操作。他們甚至連“上網登記”申請的手續,也是假手於人。那麼獨居的如何是好呢?申請得來的卡又會落到甚麼人的手裡呢?還得切記:像蕭婆婆使用消費卡時產生的“糊塗帳”問題,反而在“現金分享”時是沒有出現的;(二)同理,因應店主本身也可能沒有電子操作的習慣,從而錯誤輸入了扣除金額的可能。因此,在政府每次決策推出“電子新意思”的時候,例如:電子健康認證的“二維碼”,都難免忽略了“不懂跟上”和“沒有心神和氣力跟上”的一群。又例如初版的“健康聲明”,以3G手機足已完成登記手續,而又何苦多出一個每分鐘會自動更新的“健康碼”,產生了“間接逼他們由3G換4G或以上”的可能呢?其實,“聲明與碼”兩者是完全可以並存。(三)改壞名:以“健康聲明”為例,某君生病了,前往醫院就診。他入院前,被要求填上“健康聲明”。請多加細想:要是他真的“健康”就不用來求診了!其命名邏輯之怪異,是近年所罕見。為了避免產生歧義,何不改成“聲明義務”或叫“抗疫二維碼”不行嗎?反正全民齊心抗疫,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些問題,難道要怪責編寫程式的IT人員過於“宅”的思維,才有點兒脫離了現實世界麼?(四)口號離地:由中美貿易摩擦、到鄰埠社會事件、以及全球爆發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已歷時一年多了。能捱著的街店也開始出現疲態;而捱不著的店舖早已關門大吉。現在,招租廣告多的是,試問消費卡上所標榜的“穩就業”談何容易?結業的商舖早已衍散了員工,連店主也一同失了業,單憑他們的袋裡多了一張半張卡,“就業”還是難望。相反,政府在早前所推出的退稅計劃、“在職”甚至是“生活”津貼則要實惠多了。綜合以上四點,都顯示“現金”比“消費卡”更簡明、更實際、更為市民大眾所愛戴。
  憂慮與壓力的分別
   不過,勿忘記本年3月的記者會上,李司長回應了有關“現金分享加碼”的建議。儘管加碼不是用來代替消費卡,但司長的答覆是:“不會加碼”和“要帶領民眾走正確的路”。此話甚難,不是每位平民聽了就能馬上理解。事關要把“憂慮”和“壓力”區分來看,才可以明白甚麼是“正確”。由於各國疫情逼使多處停工停運,從而令到工人不能照常上班。為解決這批“零收入”或“停收入”的社會壓力,政府是先推行“現金分享”來應對;其後,疫情漸見緩和,但也不能忽視海外經濟受挫而釀成的不確定性,見此憂慮才推出了“消費卡”。可見:壓力是具體的感受,而憂慮是按照事件的想法。兩者從根本上的性質是完全不相同,因此,李司長不加碼的決定是完全正確和合理的。
  還富於民是初心
   只是,疫情蔓延全球的勢頭不小,投資在本澳的海外公司前景實在令人擔心,擔心他們的後勁不繼,繼而打算撤走。屆時,短暫的撤資潮以及輕微的倒閉潮,似乎也在所難免。倘若現金分享及消費卡的招式都使過了,還不見市道“吉舖林立”的壓力得以舒緩,政府又會否重新考慮“分享加碼”的建議,來應對來臨的局勢呢?從首任行政長官推出“現金分享”的原意來看,它並非建基於“憂慮”和“壓力”之上,而是超越這兩者的“還富於民”理念。由此觀之,即使現時面對著龐大的財赤預測,仍能夠毅然把來自於百姓的歸給百姓,共同迎難而上,則特區政府就是“勿忘初心”地嚮應起這件美好的社會盛事,加上持之以恆,則社會幸甚、百姓幸甚!
  (澳門/ 少輔)
其他文献
1、全球在疫情下,心理健康會否成為現時需要直面的一個社會大挑戰。您認為本澳應否加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由於今年疫情太長,令出現精神健康的病症的機會大增,今年上半年我們接觸到的個案明顯上升,包括焦慮、恐慌、抑抑鬱症的個案較以往增加了3%。雖澳門疫情穩定,但由於全球疫情持續,未有疫苗出現,澳門未來也不應松懈,更為重要的是,
期刊
疫情襲擊,中小微企首當其衝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統計,歐盟區及北美第二季GDP下跌,均為負增長,具體在於疫情對市場需求和供給造成顯著影響,尤其對中小企。我們可以看到,至今最為直接的影響是許多經濟體的供應(產出水平)大於需求(消費者支出),直接導致經濟停頓。一方面在供給端,企業遭遇勞動力供給減少。各國各地區因應疫情防控而採取封鎖或隔離的措施導致產能利用率下降嚴
期刊
3、您認為本澳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員及心理治療師等)是否足夠?以及是否需要支援?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作為業內同工,我希望,精神健康專業人員自身要做好調適自身的狀態,因為現在需要處理的個案增多,令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承受的壓力很大,社工局也因應這個需求而為所有人員包括社會工作者丶心理輔導員及心理治療師等提供心理輔導這類支援;另一方面,特別要強調的是,不同專業
期刊
7月26日,是防疫期間本澳開展的首個大型公務員招聘筆試——高中畢業學歷程度的綜合能力評估開考,俗稱薪俸點260技術輔導員職程考試。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公務員招考之熱度如盛夏的陽光一樣猛烈,事關澳門海關第一職階二等技術輔導員(一般行政技術輔助範疇)18缺的考試日期與它撞期,還好負責招考的相關部門反應迅速,及時將部門筆試考試進行延期,避免惹來安排不當的非議,以及避免造成印好的2千多份試卷浪費。不然羅立文
期刊
澳大:琴澳合作創新示範   行政長官4月發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第一站,是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最便利、最適宜的新空間,更壯志雄心地表示希望橫琴成為第二個澳門,有一日在橫琴引進澳門制度,共用發展。行政長官關於琴澳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構思富有高瞻遠矚的視野。長期以來,澳門的經濟主要依靠綜合旅遊與博彩業,同時,本地市場有限,單靠本地消費者市場較難支持全澳經濟發展,故
期刊
大數據應用,優勢巨大   今時今日,大數據已經應用到各行各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造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說起大數據,大家都已經耳目能詳,但是大多數人對它的認識都仍然比較狹隘。顧名思義,大數據首先體現在數據的量級很“大”,可數據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東西,我們該怎麼去描述數據的“大”呢?這裏面就涉及到一些專業領域的東西了。   “大數據”是一個涵蓋多種技術的概念,簡單地說,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體
期刊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本澳經濟結構正經曆深刻調整。過去逾半年,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很多企業受疫情影響出現經營困難,有部分公司不得不選擇裁減人員來降低成本,延緩招聘,傳統行業幾乎全部暫停招聘,正常就業管道受阻,有效就業工作時間壓縮。據統計暨普查局6月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至5月澳門總體失業率為2.4%,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4%。因應嚴峻形勢,特區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裏頻頻提
期刊
2、目前社會疫情趨於平緩,疫情下民眾情緒影響是否得到舒緩?對哪些群體帶來的影響最大? 社會上的關注度是否足夠?各界應如何應對?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整體來講,5月以來我們透過其他合作機構轉介及求助的個案上升,發現他們對疫情有很大的擔心,我們都會教他們做好預防工作,比如正面的思考方法,如何平和情緒,等等。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主要是醫療前線工作者、長期病患者長者、和親人關係疏離者。此
期刊
疫情影響下,全球各地帶來種種深遠影響,尤其是各地民眾的心理健康議題備受關注。回到本澳,雖半年來,本澳疫情放緩,政府和市民對疫情的關注度有所放鬆,社會經濟秩序逐漸恢復,但人們關注的除了疫情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還有疫情對經濟,對本地民眾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本期時事辯論關注了疫情後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重建議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社會人士表述不同立場,包括來自社會團體的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
期刊
1、全球在疫情下,心理健康會否成為現時需要直面的一個社會大挑戰。您認為本澳應否加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政府在抗疫工作做得很好,但社交隔離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一部分市民得不到家人的幫助,及時的介入,就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故大力度關注及推廣精神健康以及關注疫情後的人群心理重建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澳門心理學會程美珍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