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等各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赫尔巴特关于教师观进行分析研究,汲取赫尔巴特教育哲学的思想精华,得到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提出坚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发挥兴趣对完整学习的内化作用等应用策略,旨在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赫尔巴特;核心素养;学生;教师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师应该探索的新问题。赫尔巴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探索一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路径将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赫尔巴特简介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赫尔巴特思想的深刻内涵
1.强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赫尔巴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教师中心这个概念,但他被称为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原因在于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对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他提出“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因此教师的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心智成长。
2.明确提出重视教学的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应该有学理依据,绝不能停留在为经验而谈经验的阶段,教学必须按照“统觉”过程来进行。赫尔巴特在“专心”和“审思”两个环节基础上,将教学过程进一步细化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适合采用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还可因材料不同使用叙述法、比较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等。第二阶段主要采用综合教学法,同样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陈述、分析、组织、概括与推理。第三、第四阶段主要是在观念系统化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运用,可采用练习法。赫尔巴特从方法的角度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即使是单纯提示的教学方法,也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式:“我们希望教师在纯粹的提示教学中具有灵活的态度与观察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各种规则。”同时提出单纯提示教学法即直观教学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画来感知知识,通过思考与探索获得更加形象、具体的“默会知识”。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注重教学的过程,因此既可以通过教师讲授掌握系统的显性知识,又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掌握“默会知识”,避免知识学习的模糊化、碎片化、机械化,使知识的学习更加清晰、完整、形象与具体。
3.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把兴趣视为教学的基础,十分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将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通过对兴趣的分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课程。在兴趣的分类上,赫尔巴特注重心理因素,重视兴趣的作用,承认兴趣发挥的巨大作用。他说:“不要忘记兴趣在于有趣的事物之中,不要把事物分类,只要把心理状态分类。”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兴趣的支持,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在学习的时候全身心投入,用热情和时间来进行学习。
三、赫尔巴特思想的启示
1.坚持教学的系统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赫尔巴特思想中“教师主导”,指出改变知识传授的单一性,促进知识的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和整合个体知识与情境知识,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例如,由于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教师、教材的“权威性”深信不疑,使学生再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学习,造成学生主动性缺失,思维被教师牵着走,对于教师在课堂教授的知识只是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学习,缺乏挖掘钻研的精神。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胆怯、不自信,表达能力弱,遇到对知识难以掌握的情况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赫尔巴特思想中对教师系统性的课堂传授,既要注重教学的系统传授,注重知识生成概括性与整合性,又要重视知识学习的情境性,坚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面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敢于提出疑问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的深刻鉆研,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
2.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实验、操作等形式来获得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听课、读书等方式,直接从教师、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间接经验与主体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才能促进对完整知识的学习。间接经验能将大量的人类文化知识在短时间内系统地传递给学生;直接经验是在个人基础上的情景化处理后得到的经验,对于个体来说印象更加深刻,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更加持久。如果我们脱离间接经验,不仅不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让学生明了掌握显性知识的意义,也让学生洞察、感悟显性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方法、思想与思维及其价值旨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做的经验”、“探索的经验”、“交流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教师在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的经验”。
3.发挥兴趣对学习的内化作用
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时,才能始终有学习知识的欲望,然后才能继续积累知识,不断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学到更多完整的知识。因此,在完整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多方面兴趣,注重学生的兴趣对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兴趣对学习的内化作用,使学生有效学习。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设计趣味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仅仅依靠教师的灌输式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的活跃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实验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总结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价值虽然不存在知识而存在于意愿之中, 意愿扎根于思想范围之中。”“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核心素养的养成逐渐成为教师和教育部门需要加以重视的点,赫尔巴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如何更加合理、科学的应用到学生核心素养是每个教师需要不断加以思考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王秋霞.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法的比较及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4):14-16.
[2]谭琳.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1):4-7.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晓霞.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思想与创新时代的儿童培养[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08):75-78.
[5]吕玉莹. 初中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郅庭瑾.关于“我们怎样思维”的教育学探索——从赫尔巴特到杜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27-37.
关键词:赫尔巴特;核心素养;学生;教师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师应该探索的新问题。赫尔巴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探索一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路径将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赫尔巴特简介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赫尔巴特思想的深刻内涵
1.强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赫尔巴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教师中心这个概念,但他被称为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原因在于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对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他提出“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因此教师的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心智成长。
2.明确提出重视教学的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应该有学理依据,绝不能停留在为经验而谈经验的阶段,教学必须按照“统觉”过程来进行。赫尔巴特在“专心”和“审思”两个环节基础上,将教学过程进一步细化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适合采用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还可因材料不同使用叙述法、比较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等。第二阶段主要采用综合教学法,同样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陈述、分析、组织、概括与推理。第三、第四阶段主要是在观念系统化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运用,可采用练习法。赫尔巴特从方法的角度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即使是单纯提示的教学方法,也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式:“我们希望教师在纯粹的提示教学中具有灵活的态度与观察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各种规则。”同时提出单纯提示教学法即直观教学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画来感知知识,通过思考与探索获得更加形象、具体的“默会知识”。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注重教学的过程,因此既可以通过教师讲授掌握系统的显性知识,又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掌握“默会知识”,避免知识学习的模糊化、碎片化、机械化,使知识的学习更加清晰、完整、形象与具体。
3.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把兴趣视为教学的基础,十分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将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通过对兴趣的分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课程。在兴趣的分类上,赫尔巴特注重心理因素,重视兴趣的作用,承认兴趣发挥的巨大作用。他说:“不要忘记兴趣在于有趣的事物之中,不要把事物分类,只要把心理状态分类。”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兴趣的支持,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在学习的时候全身心投入,用热情和时间来进行学习。
三、赫尔巴特思想的启示
1.坚持教学的系统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赫尔巴特思想中“教师主导”,指出改变知识传授的单一性,促进知识的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和整合个体知识与情境知识,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例如,由于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教师、教材的“权威性”深信不疑,使学生再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学习,造成学生主动性缺失,思维被教师牵着走,对于教师在课堂教授的知识只是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学习,缺乏挖掘钻研的精神。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胆怯、不自信,表达能力弱,遇到对知识难以掌握的情况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赫尔巴特思想中对教师系统性的课堂传授,既要注重教学的系统传授,注重知识生成概括性与整合性,又要重视知识学习的情境性,坚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面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敢于提出疑问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的深刻鉆研,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
2.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实验、操作等形式来获得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听课、读书等方式,直接从教师、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间接经验与主体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才能促进对完整知识的学习。间接经验能将大量的人类文化知识在短时间内系统地传递给学生;直接经验是在个人基础上的情景化处理后得到的经验,对于个体来说印象更加深刻,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更加持久。如果我们脱离间接经验,不仅不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让学生明了掌握显性知识的意义,也让学生洞察、感悟显性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方法、思想与思维及其价值旨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做的经验”、“探索的经验”、“交流的经验”和“观察的经验”。教师在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的经验”。
3.发挥兴趣对学习的内化作用
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时,才能始终有学习知识的欲望,然后才能继续积累知识,不断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学到更多完整的知识。因此,在完整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多方面兴趣,注重学生的兴趣对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兴趣对学习的内化作用,使学生有效学习。激发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设计趣味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仅仅依靠教师的灌输式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的活跃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实验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总结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价值虽然不存在知识而存在于意愿之中, 意愿扎根于思想范围之中。”“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核心素养的养成逐渐成为教师和教育部门需要加以重视的点,赫尔巴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如何更加合理、科学的应用到学生核心素养是每个教师需要不断加以思考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王秋霞.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法的比较及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4):14-16.
[2]谭琳.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与杜威五步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1):4-7.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晓霞.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思想与创新时代的儿童培养[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08):75-78.
[5]吕玉莹. 初中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郅庭瑾.关于“我们怎样思维”的教育学探索——从赫尔巴特到杜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