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今年8岁,虽然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晚上还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在没开灯的屋子里走动,甚至在客厅里看电视都要爷爷奶奶陪着。儿子的班主任说他太不合群,经常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发呆。中午吃饭,眼看着同学们都是自己打饭洗碗,儿子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多时候还得老师帮忙。班主任质疑我平时是不是太溺爱孩子了,说这样发展下去会弱化孩子的自立能力,对他的成长不利。
我心里很自责。自从儿子出生后,我基本上是一个“甩手妈妈”,穿衣服什么的都是儿子的爷爷奶奶一手操办。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了现在的缺点。我和老公探讨后决定:为避免和儿子的爷爷奶奶发生冲突,我们三人先搬出去住,再对儿子进行教育。
我们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套两居室。由于儿子中午是不回来的,所以我的教育主要是在晚餐餐桌上进行的。
借助诗歌,让儿子懂得节俭
用“白花花”来形容儿子吃饭后餐桌上留下的饭粒一点儿都不为过。饭后,儿子一点儿也不难为情,理所当然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种对浪费的漠然让人看了除了心疼还有些愤怒。
连续几天,儿子在餐桌上的表现都让我很失望。他不仅掉菜、掉饭粒,吃菜也挑三拣四,喜欢的就吃两口,不喜欢的连看也不看。我让他不要挑食,他嚷嚷说:“你做的菜不好吃,叫我怎么咽下去?”真是让我又气又恼。思前想后,我决定借助诗歌教育儿子。
有一天晚上,我特意做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鱼头、土豆丝等几个菜。儿子很高兴地说:“妈妈,今天的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我说:“那你就多吃点,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儿子吃完第一碗饭想再盛饭时,我告诉他米饭没有了。他可怜巴巴地望着我说:“妈妈,我的肚子还是很饿。”我装作很自责的样子说:“哎呀,今天都是妈妈不好,下班回来忘记买米,委屈儿子了。”说完瞄了一下儿子的碗,发现里面还有很多饭粒。我说:“乐乐,妈妈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一年级学过的描写农民伯伯种田辛苦的诗歌是怎么说的来着?”
乐乐本来有点不高兴,现在听我说想请教他问题,就来了兴致,张嘴就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完,他还补上一句:“妈妈,你问这个干什么?”我和老公相视一笑,继续问:“那你知道诗歌说的是什么意思吗?”乐乐说:“我当然知道,它要人们从小就爱惜粮食,农民伯伯每收获一粒粮食都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我趁机说:“如果哪个孩子不爱惜粮食,那他是不是好孩子呢?”“当然不是!”乐乐回答得很爽快。“那你是不是好孩子呢?”儿子盯着碗里的米粒,难为情地低下头,身体不自然地在椅子上左右扭动。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乐乐,你看你的碗里、桌子上留下了多少米粒,浪费了多少农民伯伯的汗水,这样怎么会是一个好孩子呢?妈妈希望你做一个知错就改、从小就爱惜粮食的好孩子。”磨蹭了一会儿,乐乐将桌子上的米粒都捡进了碗里,然后默默地吃掉了。
第二天晚上吃饭,乐乐主动要求把饭盛少一点,说:“妈妈,我吃完了再添,免得浪费。”我发现,虽然他吃饭还是掉米粒,但都及时捡起来了。于是,我又和他讨论怎样可以不掉饭到桌上,比如,吃慢点,咀嚼饭菜时把嘴巴闭紧……经过一个月的纠正,乐乐吃饭时掉米粒、挑食的坏毛病完全改掉了。后来我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经常“以诗歌说理”。这样做,不仅让儿子对诗歌中的道理领悟得更深了,而且让儿子学会了把生硬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生动形象地串联起来。
找榜样,让儿子学会坚强
别看乐乐是个8岁男孩,却很胆小,一些比他小的女孩子都敢参加的活动,他却吓得连连后退。
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和乐乐在同一个兴趣班学画画的小兰的妈妈正拿着一幅画欣赏。那是一幅故宫平面图,清晰的线条显示了小兰丰富的想象力!我突然计上心来,决定给乐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晚上吃饭时,我照例和儿子聊天。等他说完了,我故意叹口气说:“乐乐,妈妈今天看到小兰的画了,漂亮极了,我看你是比不上她了……”“可老师夸奖我画得比她好。”儿子“砰”的一声把碗放在桌上反击道。“那是以前,小兰经过努力,现在她画的画很有想象力,如果老师看见了……”我边说边看儿子的表情,他刚才还兴奋的脸上有些失望和不服气,低着头往嘴里一个劲地扒饭。一直到吃完饭,他都没有说一句话。
我生怕儿子又胆怯认输了。还好,晚上睡觉时,儿子悄悄地趴在我耳边说:“妈妈,我要像小兰一样好好学习。”听了这番话,我满意地笑了。
从此以后,儿子真的开始奋起直追了。每画一幅画,他都会主动拿给我看,让我把它和小兰的画比较一下。那种不服输的劲儿让我深感欣慰。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他的画进步很大!一幅母鸡孵小鸡图被他画得栩栩如生,指导老师看了也赞不绝口,后来还推荐这幅画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少儿图画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不过,榜样的力量虽然很大,但也不能一概模仿,父母要及时为孩子引导和指点。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奥特曼》,乐乐也不例外。考虑到奥特曼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与权威性,我特地和儿子一起观看,并利用吃饭的时间和儿子一起总结归纳出奥特曼的优点,比如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勇敢坚强等,我还特地结合儿子一些胆小的事例一一进行分析。如果在平常把儿子的这些丑事曝光并且讨论,他肯定会万分不乐意,可现在用他的榜样奥特曼来进行比较,他不仅愉快地接受,而且保证以后改掉这些缺点。
一个周末,乐乐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耍。一声“咣当”的脆响后,一个大男孩用足球把二楼住户的玻璃砸破了。大男孩知道自己闯了祸,威胁乐乐他们不许说是他砸的。可等住户下来询问时,乐乐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那个大男孩的名字。晚上,我问儿子说出来后怕不怕时,他说开始有点怕,后来就不怕了,“因为我要学奥特曼。”
谁学习勇敢,谁就能让勇敢在自己身上开花。这是我给儿子找榜样后明白的一个道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最好从孩子身边找榜样。身旁的榜样离孩子最近,摸得着,看得见,容易学习。
讲故事,使儿子知道“动手”
我不知道别的孩子在家里是怎样的,反正乐乐在家就像灯芯一样,拨一下亮一下。你请他帮忙,他还乐意做,但如果不叫他,即使你在他眼皮底下累得汗流浃背,他也不会主动拿一条毛巾给你。
为了改正他的这个缺点,我真是费尽了心思,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了讲故事结合示范的方法。故事不比诗歌那么简短,所以最好选择在孩子吃完饭后开讲,这样即使孩子对故事内容不能理解,也不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故事最好选择寓言类的,通俗易懂,让孩子听得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我经常给儿子讲他熟悉的动物趣味故事,比如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只小猫特别喜欢吃鱼,几乎每餐都要有鱼。这可难坏了猫妈妈,从哪里弄那么多鱼呢?猫妈妈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猫妈妈送给小猫一支钓渔竿说:“孩子,有了它,你就可以天天吃到香喷喷的鱼了。”小猫不明白地指着渔竿问:“妈妈,它怎么能变出鱼来呢?”猫妈妈摸着小猫的头说:“孩子,有了它,你就可以自己去河边钓鱼,然后就有鱼吃了。”小猫终于明白了,拿着渔竿蹦蹦跳跳地钓鱼去了。
讲完故事,我会问儿子听懂了没有,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接着就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小猫为什么老有鱼吃?”儿子回答说:“因为猫妈妈给了他一个渔竿,可以去河边钓鱼。”“回答正确。”我先肯定儿子的答案,然后接着引导儿子,一个人只有主动劳动,他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为了帮儿子加深印象,一个周末的早晨,我特意带上儿子一起去菜市场。在路上,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鱼。我买好鱼后递给他说:“这是你想吃的东西,你自己拿回家吧。”儿子有些不情愿地接过鱼。于是我告诉他:“小猫钓鱼的故事不是告诉你,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付出劳动才会得到吗?”儿子终于明白过来,高高兴兴地拎着鱼回家了。晚上吃饭时,他还炫耀地对他爸爸说,这条鱼是他拿回家的。
从此,我有意识地让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垃圾袋,我会交代他上学时拎出去,自己则站在窗户前望着。这样叮嘱儿子几次后,他就形成了习惯,每次都会主动把垃圾袋带下去。有一次,儿子拎垃圾袋下楼时,正好碰见爷爷奶奶来看他。两位老人心疼地要帮他,结果小家伙一边机灵地转身,一边嚷嚷:“爷爷奶奶,我自己拿得动。”回过神来的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夸奖他长大了,懂事了。
经过一年多的“餐桌教育”,儿子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现在的他活泼勇敢,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动手。我们搬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儿子就给爷爷奶奶约法三章:不帮自己穿衣服;不送自己去上学;家里的垃圾袋都由他扔。还请我和他爸当监督员,乐得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心里很自责。自从儿子出生后,我基本上是一个“甩手妈妈”,穿衣服什么的都是儿子的爷爷奶奶一手操办。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了现在的缺点。我和老公探讨后决定:为避免和儿子的爷爷奶奶发生冲突,我们三人先搬出去住,再对儿子进行教育。
我们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套两居室。由于儿子中午是不回来的,所以我的教育主要是在晚餐餐桌上进行的。
借助诗歌,让儿子懂得节俭
用“白花花”来形容儿子吃饭后餐桌上留下的饭粒一点儿都不为过。饭后,儿子一点儿也不难为情,理所当然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种对浪费的漠然让人看了除了心疼还有些愤怒。
连续几天,儿子在餐桌上的表现都让我很失望。他不仅掉菜、掉饭粒,吃菜也挑三拣四,喜欢的就吃两口,不喜欢的连看也不看。我让他不要挑食,他嚷嚷说:“你做的菜不好吃,叫我怎么咽下去?”真是让我又气又恼。思前想后,我决定借助诗歌教育儿子。
有一天晚上,我特意做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鱼头、土豆丝等几个菜。儿子很高兴地说:“妈妈,今天的菜都是我喜欢吃的。”我说:“那你就多吃点,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儿子吃完第一碗饭想再盛饭时,我告诉他米饭没有了。他可怜巴巴地望着我说:“妈妈,我的肚子还是很饿。”我装作很自责的样子说:“哎呀,今天都是妈妈不好,下班回来忘记买米,委屈儿子了。”说完瞄了一下儿子的碗,发现里面还有很多饭粒。我说:“乐乐,妈妈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一年级学过的描写农民伯伯种田辛苦的诗歌是怎么说的来着?”
乐乐本来有点不高兴,现在听我说想请教他问题,就来了兴致,张嘴就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完,他还补上一句:“妈妈,你问这个干什么?”我和老公相视一笑,继续问:“那你知道诗歌说的是什么意思吗?”乐乐说:“我当然知道,它要人们从小就爱惜粮食,农民伯伯每收获一粒粮食都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我趁机说:“如果哪个孩子不爱惜粮食,那他是不是好孩子呢?”“当然不是!”乐乐回答得很爽快。“那你是不是好孩子呢?”儿子盯着碗里的米粒,难为情地低下头,身体不自然地在椅子上左右扭动。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乐乐,你看你的碗里、桌子上留下了多少米粒,浪费了多少农民伯伯的汗水,这样怎么会是一个好孩子呢?妈妈希望你做一个知错就改、从小就爱惜粮食的好孩子。”磨蹭了一会儿,乐乐将桌子上的米粒都捡进了碗里,然后默默地吃掉了。
第二天晚上吃饭,乐乐主动要求把饭盛少一点,说:“妈妈,我吃完了再添,免得浪费。”我发现,虽然他吃饭还是掉米粒,但都及时捡起来了。于是,我又和他讨论怎样可以不掉饭到桌上,比如,吃慢点,咀嚼饭菜时把嘴巴闭紧……经过一个月的纠正,乐乐吃饭时掉米粒、挑食的坏毛病完全改掉了。后来我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经常“以诗歌说理”。这样做,不仅让儿子对诗歌中的道理领悟得更深了,而且让儿子学会了把生硬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生动形象地串联起来。
找榜样,让儿子学会坚强
别看乐乐是个8岁男孩,却很胆小,一些比他小的女孩子都敢参加的活动,他却吓得连连后退。
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和乐乐在同一个兴趣班学画画的小兰的妈妈正拿着一幅画欣赏。那是一幅故宫平面图,清晰的线条显示了小兰丰富的想象力!我突然计上心来,决定给乐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晚上吃饭时,我照例和儿子聊天。等他说完了,我故意叹口气说:“乐乐,妈妈今天看到小兰的画了,漂亮极了,我看你是比不上她了……”“可老师夸奖我画得比她好。”儿子“砰”的一声把碗放在桌上反击道。“那是以前,小兰经过努力,现在她画的画很有想象力,如果老师看见了……”我边说边看儿子的表情,他刚才还兴奋的脸上有些失望和不服气,低着头往嘴里一个劲地扒饭。一直到吃完饭,他都没有说一句话。
我生怕儿子又胆怯认输了。还好,晚上睡觉时,儿子悄悄地趴在我耳边说:“妈妈,我要像小兰一样好好学习。”听了这番话,我满意地笑了。
从此以后,儿子真的开始奋起直追了。每画一幅画,他都会主动拿给我看,让我把它和小兰的画比较一下。那种不服输的劲儿让我深感欣慰。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他的画进步很大!一幅母鸡孵小鸡图被他画得栩栩如生,指导老师看了也赞不绝口,后来还推荐这幅画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少儿图画比赛,获得了二等奖。
不过,榜样的力量虽然很大,但也不能一概模仿,父母要及时为孩子引导和指点。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奥特曼》,乐乐也不例外。考虑到奥特曼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与权威性,我特地和儿子一起观看,并利用吃饭的时间和儿子一起总结归纳出奥特曼的优点,比如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勇敢坚强等,我还特地结合儿子一些胆小的事例一一进行分析。如果在平常把儿子的这些丑事曝光并且讨论,他肯定会万分不乐意,可现在用他的榜样奥特曼来进行比较,他不仅愉快地接受,而且保证以后改掉这些缺点。
一个周末,乐乐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耍。一声“咣当”的脆响后,一个大男孩用足球把二楼住户的玻璃砸破了。大男孩知道自己闯了祸,威胁乐乐他们不许说是他砸的。可等住户下来询问时,乐乐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那个大男孩的名字。晚上,我问儿子说出来后怕不怕时,他说开始有点怕,后来就不怕了,“因为我要学奥特曼。”
谁学习勇敢,谁就能让勇敢在自己身上开花。这是我给儿子找榜样后明白的一个道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最好从孩子身边找榜样。身旁的榜样离孩子最近,摸得着,看得见,容易学习。
讲故事,使儿子知道“动手”
我不知道别的孩子在家里是怎样的,反正乐乐在家就像灯芯一样,拨一下亮一下。你请他帮忙,他还乐意做,但如果不叫他,即使你在他眼皮底下累得汗流浃背,他也不会主动拿一条毛巾给你。
为了改正他的这个缺点,我真是费尽了心思,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了讲故事结合示范的方法。故事不比诗歌那么简短,所以最好选择在孩子吃完饭后开讲,这样即使孩子对故事内容不能理解,也不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故事最好选择寓言类的,通俗易懂,让孩子听得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我经常给儿子讲他熟悉的动物趣味故事,比如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只小猫特别喜欢吃鱼,几乎每餐都要有鱼。这可难坏了猫妈妈,从哪里弄那么多鱼呢?猫妈妈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猫妈妈送给小猫一支钓渔竿说:“孩子,有了它,你就可以天天吃到香喷喷的鱼了。”小猫不明白地指着渔竿问:“妈妈,它怎么能变出鱼来呢?”猫妈妈摸着小猫的头说:“孩子,有了它,你就可以自己去河边钓鱼,然后就有鱼吃了。”小猫终于明白了,拿着渔竿蹦蹦跳跳地钓鱼去了。
讲完故事,我会问儿子听懂了没有,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接着就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小猫为什么老有鱼吃?”儿子回答说:“因为猫妈妈给了他一个渔竿,可以去河边钓鱼。”“回答正确。”我先肯定儿子的答案,然后接着引导儿子,一个人只有主动劳动,他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为了帮儿子加深印象,一个周末的早晨,我特意带上儿子一起去菜市场。在路上,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鱼。我买好鱼后递给他说:“这是你想吃的东西,你自己拿回家吧。”儿子有些不情愿地接过鱼。于是我告诉他:“小猫钓鱼的故事不是告诉你,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付出劳动才会得到吗?”儿子终于明白过来,高高兴兴地拎着鱼回家了。晚上吃饭时,他还炫耀地对他爸爸说,这条鱼是他拿回家的。
从此,我有意识地让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垃圾袋,我会交代他上学时拎出去,自己则站在窗户前望着。这样叮嘱儿子几次后,他就形成了习惯,每次都会主动把垃圾袋带下去。有一次,儿子拎垃圾袋下楼时,正好碰见爷爷奶奶来看他。两位老人心疼地要帮他,结果小家伙一边机灵地转身,一边嚷嚷:“爷爷奶奶,我自己拿得动。”回过神来的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夸奖他长大了,懂事了。
经过一年多的“餐桌教育”,儿子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现在的他活泼勇敢,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动手。我们搬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儿子就给爷爷奶奶约法三章:不帮自己穿衣服;不送自己去上学;家里的垃圾袋都由他扔。还请我和他爸当监督员,乐得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