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然:真诚待事业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xq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名片]李杰然。特级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福建省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科学学科指导组组长。1999年12月被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评为省优秀教研员。
  
  初识李老师是在一次组稿会上,憨憨的模样,让人没有一点距离感,言语不多,却总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那年,我还是个小姑娘,崇敬之情便由此产生。此后,约稿一写稿一交流一改稿一定稿,我们这作者与编者的关系延续了近十年。
  作为我省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李杰然老师在小学教研员这一岗位上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工作细致而繁琐,我一直苦于该怎样去做这个采写。在多次的电话沟通后,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李老师进行一个笔法简单的速写,不用过多笔墨,不加渲染,力求见一个简单但立体的李老师。
  
  同行印象
  
  小学科学教科研前辈潘文曲:“他刻苦钻研,思想敏锐,既能紧跟科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又不人云亦云,对科学科教学改革有自己的思考。”
  省普教室教研员林维超:“这几年泉州市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这么活跃,取得相当突出的成果,这与李老师辛勤的付出,卓有成效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泉州市实验小学何美惠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方面,他经常为我们一线教师排忧解难,搭建业务发展的平台。”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陈华珠老师:“在研讨活动中,他常给我们带来新课程理念的冲击,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收获了成功。”
  
  教研之路
  
  1 锐意进取,引领成长。
  李老师坚信:只有奋斗,才有好收获。他认为作为教研员就要锐意进取,以勇于开拓的精神引领学科的教学改革。
  九十年代的泉州市小学自然教师队伍比较薄弱,多数为兼职教师,帮助广大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成为当务之急,于是李老师一步一个脚印,以课题带研究,以研究促提高,以提高促发展。几年中,在全市范围组织老师分别对各年级新教材、新教法进行了系列研讨,拟定研究课题,召开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还组织开展小学自然新课程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对理念新颖、主题突出、文质兼美的优秀论文进行表彰。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让自然科教师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教材的特点以及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当时,李老师指导的石狮市教师黄明瑄老师执教的自然课《轮子》,参加全国低年级自然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优胜奖。
  2 脚踏实地,探索规律。
  教育教学改革提倡创新,然而创新并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越新越好。李老师认为,搞教育教学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是教研员应有的工作精神和人格魅力。
  李老师每学期都要到所属的县(市、区)及市属小学听课,了解教学情况,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发现问题,产生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对于那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李老师不惧“标新立异”之嫌,鼓励教师尝试,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刚启动时,教师们制定数学目标比较随意,与新课程理念常有偏颇,为了帮助教师确实了解“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向也不同”的情况,李老师组织开展“从改革教学目标起改革我们的教学”的研讨活动。在研讨《形形式式的动物》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引导教师把原定的知识方面教学目标“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改为:“动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这取决于不同的标准。”通过实例让教师们明白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表达方式,不同的目标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原定的标准是按照现成的标准分类,修改后的标准可以自己制定标准,然后分类。让教师们知道,原定的标准比较关注教给学生简单的技能,采用讲述或告知的方式就可以,修改后的标准就不能只简单采用讲述或告知的方式,离开了学生自主探究就不能达到。
  新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在调研中,李老师发现。有的教师把“探究”理解为“活动”,把“自主”片面理解为“自由”,因此课堂上有,“做”没“思”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有教老师上《热胀冷缩》一课时,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安装一个能发现热胀冷缩现象的装置,忽视通过现象的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又如有位教师上课时没有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等等。当李老师发现这些现象后,便引导教师分析利弊,发现问题,借鉴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经验,组织教师开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课题研究。研究中教师们逐步认识到。科学课应该是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展开探究活动,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桥梁。
  
  教研感悟
  
  学生是科学课学习的主人,科学课应引导学生经历客观而又尽量规范的探究活动,重视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成长。科学教学是艺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一旦养成,将一生受益。
  
  脚印串串
  
  多年来,李老师以真诚待事业,不断学习、探索,并将这些研究记录、整理,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他撰写的《科学课教学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和做法》、《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谈》、《根据学生感知特点组织教学》、《小学科学课创设问题情景案例浅析》、《自然课如何教会学生思考》、《自然教师指导学生创造发明的三个注意点》、《(各种各样的液体)教学案例》、《(轮子)教学设计说明》等多篇论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科学课)、《小学青年教师>、《福建教育》等刊物,并有多篇文章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改革中的自然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的《转变观念探索新教法》、大象出版社的《小学科学案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教材使用说明》等书上。两篇论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委员会交流荣获一等奖。
  他主笔的《写段指导方法》一书(第一作者)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主编的《快速自能识字手册》由鹭江出版社出版,还参与《小学活动课教师参考用书》、《小学活动课指南》、《小学德育丛书》、《团结友爱》、 《福建省小学乡土教材泉州篇》、《开心暑假(寒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等书的编写。2000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委员会“九五”课题自然学科子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中自然教师所需基本素质与提高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三等奖。主持研究的课题“精心组织,区域性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06年1月被泉州市教育局评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阶段优秀成果,“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2006年9月被泉州市教育局评为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优秀教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 林 彦)
其他文献
一天,我听到了很是新鲜的一句话:“我讲明白了吗?”  从表面上看现时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确实搞得是红红火火,但实质上现在却是新瓶装旧水——表面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却还是老皇历。  什么是素质是我们应当搞清楚的第一件事。从八年前上班开始,不。从我开始上师范开始,就听了不少有关素质的论述,但没有一个是让我信服的回答。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了一种解释。“什么是素质?就是你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了,剩下的就
期刊
我曾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关于狗的报道,说美国的一对父母外出购物,把狗系在桌脚,让孩子与它玩。回来时,狗却把孩子给勒死了。估计狗与孩子玩得正高兴,围着桌脚打转,没想到把孩子也转了进去。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按惯例,这只犯罪的狗要被处以安乐死。但这对美国的父母说:“我们已经失去一个孩子。不想再失去另外一个孩子。”虽然是杀人犯,但这只狗最多只是过失杀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无辜的。不过,失去孩子的父母
期刊
试卷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评讲,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试卷评讲课怎样才能上好?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一、精读品析文本,唤起生命的觉醒    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有的真实展现了优良的民族传统,有的热情颂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有的阐述了灵动的生命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我力求捕捉文本与生命之间的链接点,通过诵读、赏析、品味文本,达到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从而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坚守“儿子在等着我”的信念。坚持挖了近
期刊
1 穿越    星期三。本学期的星期三大体都要按星期三的方式度过。教师的生活就是这样。但是,随着6:20起床后我的那一呼声,我发现今日的生活绝非上个星期三。我呼出的内容是:穿越2008年3月19日!我为呼声中的一个词而精神大振:穿越。这个词是3月16日下晚自习后寻到的。当晚,我写道:得到你的短信,“课多。要小心身体”。这是上午上课前几分钟的事了。下了晚自习,又得到你的短信,“辛苦了,要注意休息”。
期刊
个校长,在他的十年任期内,出了三位特级教师,五位  小中高:在厦门首届十佳校长和30位杰出教师的评选中,学校有三位教师赫然在榜。所有这些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没有一个是外校引进的。这些,都与陈荣艺这位原同安第一实小的掌门人紧紧连在一起!  好校长是“学”出来的  陈荣艺说,学习是他不断攀升的梯子。“偷学”专家,活学活用,是陈荣艺的学校管理艺术之一。  1997年,陈荣艺当上了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的
期刊
学习借鉴,得其“形”还是求其“神”?  齐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求其“神”自然是更高境界,不过必须从得其“形”开始。“形”为“神”之载体,“神”为“形”之极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神”之“形”无生气,无“形”之“神”未见之,两者应当互为依存。  有人说:“教无定法,适当地借鉴一下他人的经验,效仿一下他人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把握尺度,扬长避短,得其神韵。”说得好,可是太不实
期刊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在公开课上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出现了这么一个细节:他为了让学生对李煜的亡国之痛能更深刻地理解,在讲授时竟然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似的“唱”了起来: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教师用多年来积淀的教学情感把词人内心的深切悲哀之情完全表达出来,那不尽的忧愁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源源不断。
期刊
很幸运在英国Essex郡进修期间有机会参加哈洛教育中心(Harlow Centre)的一个研讨活动,是关于新来者优秀品德培养教程(New Arrivals Excellence Programme)的讨论。鉴于新来英国不会说英语的移民家庭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开始关注这些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这次讨论会的主题就是:如何帮助这些新来的、不会说英语的家长对孩子进行优秀品德的教育。  英
期刊
连雪红老师的教学例谈,以其“立足发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落实人文教育”的哲思,给我们展示了当下语文课堂正在进入辩证式的高住运转的态势,相当充分地表现出她对新课改反思的丰厚和凝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高举人文大旗”新课改的号角声中。训练的淡出却是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发展”这个主流价值上的融合。连老师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特别是以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