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转身:语文训练的人文情怀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雪红老师的教学例谈,以其“立足发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落实人文教育”的哲思,给我们展示了当下语文课堂正在进入辩证式的高住运转的态势,相当充分地表现出她对新课改反思的丰厚和凝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高举人文大旗”新课改的号角声中。训练的淡出却是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发展”这个主流价值上的融合。连老师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特别是以下的四“招”,尤其耐人寻味:
  在咬文嚼字中领悟读书方法。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根本点。而连老师的践行之路在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来“解剖麻雀”,作精读养习,并由此以点带面,以一当十,尽收点化之效。如本案中例举“谈迁自幼刻苦好学……”这一句。分“找准关键词”“抓关键词概括句意”“以句意剖明句子前后的联系”“在联系中渗透文化教育知识,丰富积累”“在联系中交流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深化诵读”,串起了一条“点”“意”“联”“悟”“读”的养习之链,从根本上实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训练中融为一体。
  在品味言语中落实人文教育。“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乃普通的常识,也正因为如此,人文就得在语文中,而不是在语文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也就离不开品味言语的种种训练。连老师正是从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中,重认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意义。如她抓住文中用一些数据作巧妙说明的范例。以引导学生“读活数据”为突破口品味言语,引导学从“为了抄写一点史料。竞走了一百多里路”的“一点”与“一百多里路”的对比中去体会“记载300年又需要多少资料”、“‘奔走了27年’,他要走多少路”、“‘500多万字’相当于多少篇作文”、“‘6次修改500多万字的书稿’工作量有多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用这些简单的数字或叙述或对比。来说明谈迁治学之严谨、抗争之顽强和追求之执着,是多么具有震撼力。
  在熟读精思中感受人文情怀。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会落入“人文灌输”、“人文轰炸”的“泛人文”误区?一个根本归因是淡化了教材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和课程规范。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人文家园,主要应当建立在由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课本之中。课文的规定性、前提性决定了对课文熟读精思的训练是承栽语文学科人文情怀的基本渠道。连老师正是在这个结合点上落实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如她在品味言语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触发生活体验,并唤醒学生的感悟,作多元的课堂交流,常常一气呵成地寓人文情怀的激发于学语习文之中。本案让学生运用“也许……他……;也许……他……”的排比句式,作话语框架,以假设面临某种遭遇。谈迁会怎么做,来深层挖掘谈迁的精神风度,便是相当得体的一例设计。
  在学语习文中丰富人文意蕴。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立足教材。不等于教师只能死板地“教教材”;关注语文训练,但不排斥教师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本教学例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两者的平衡点。她的阅读课堂始终关注着课堂中主体、客体、媒体的相依相生和引力、冲力、张力的相辅相成。这些课堂元素之间既矛盾又统一,既对立又融合。较好地体现了在学语习文之中丰富人文意蕴的生态意境。如本案中的插图观察、动画演播、音乐渲染和古文、名言的适度引用印证,都牢牢紧扣课文的解读主线,既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又丰富了语言积累。还丰满了情感熏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思考,凡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过程,都有着某种训练的意义,其内容可以涵盖知识、思维、态度、方法、习惯、道德修养和情意体验等等。所以,只要教学存在,就有训练存在。如果在以前的训练中人文情怀有所失落,这不是训练本身的错。而只是训练操作的失误。因此,连雪红老师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扎实的语文训练之中,正是对21世纪新训练现的探索。是在新课改语境下的反璞归真。当然,我们如果能在训练的形态上更丰富一些,特别在写的训练上有有效的突破,必然会更有益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欣喜语文课堂有这样的智慧转身!
其他文献
当代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如何?我的回答是:在多重夹缝中。从孔夫子那个时代算起,教师这一职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没有一个时期,其生存状态像现在这样尴尬。  先进理念与原始实践的夹缝。当代教师充满美好的理想,期望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具有完美人格和优良素质的未来建设者,或者说,当代教育的理念和教师的信念具有这个时代的先进性。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们不得不面对高考升学率、中考重点率、
期刊
一天,我听到了很是新鲜的一句话:“我讲明白了吗?”  从表面上看现时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确实搞得是红红火火,但实质上现在却是新瓶装旧水——表面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却还是老皇历。  什么是素质是我们应当搞清楚的第一件事。从八年前上班开始,不。从我开始上师范开始,就听了不少有关素质的论述,但没有一个是让我信服的回答。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了一种解释。“什么是素质?就是你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了,剩下的就
期刊
我曾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关于狗的报道,说美国的一对父母外出购物,把狗系在桌脚,让孩子与它玩。回来时,狗却把孩子给勒死了。估计狗与孩子玩得正高兴,围着桌脚打转,没想到把孩子也转了进去。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按惯例,这只犯罪的狗要被处以安乐死。但这对美国的父母说:“我们已经失去一个孩子。不想再失去另外一个孩子。”虽然是杀人犯,但这只狗最多只是过失杀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无辜的。不过,失去孩子的父母
期刊
试卷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评讲,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试卷评讲课怎样才能上好?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一、精读品析文本,唤起生命的觉醒    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有的真实展现了优良的民族传统,有的热情颂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有的阐述了灵动的生命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我力求捕捉文本与生命之间的链接点,通过诵读、赏析、品味文本,达到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从而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坚守“儿子在等着我”的信念。坚持挖了近
期刊
1 穿越    星期三。本学期的星期三大体都要按星期三的方式度过。教师的生活就是这样。但是,随着6:20起床后我的那一呼声,我发现今日的生活绝非上个星期三。我呼出的内容是:穿越2008年3月19日!我为呼声中的一个词而精神大振:穿越。这个词是3月16日下晚自习后寻到的。当晚,我写道:得到你的短信,“课多。要小心身体”。这是上午上课前几分钟的事了。下了晚自习,又得到你的短信,“辛苦了,要注意休息”。
期刊
个校长,在他的十年任期内,出了三位特级教师,五位  小中高:在厦门首届十佳校长和30位杰出教师的评选中,学校有三位教师赫然在榜。所有这些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没有一个是外校引进的。这些,都与陈荣艺这位原同安第一实小的掌门人紧紧连在一起!  好校长是“学”出来的  陈荣艺说,学习是他不断攀升的梯子。“偷学”专家,活学活用,是陈荣艺的学校管理艺术之一。  1997年,陈荣艺当上了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的
期刊
学习借鉴,得其“形”还是求其“神”?  齐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求其“神”自然是更高境界,不过必须从得其“形”开始。“形”为“神”之载体,“神”为“形”之极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神”之“形”无生气,无“形”之“神”未见之,两者应当互为依存。  有人说:“教无定法,适当地借鉴一下他人的经验,效仿一下他人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把握尺度,扬长避短,得其神韵。”说得好,可是太不实
期刊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在公开课上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出现了这么一个细节:他为了让学生对李煜的亡国之痛能更深刻地理解,在讲授时竟然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似的“唱”了起来: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教师用多年来积淀的教学情感把词人内心的深切悲哀之情完全表达出来,那不尽的忧愁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源源不断。
期刊
很幸运在英国Essex郡进修期间有机会参加哈洛教育中心(Harlow Centre)的一个研讨活动,是关于新来者优秀品德培养教程(New Arrivals Excellence Programme)的讨论。鉴于新来英国不会说英语的移民家庭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开始关注这些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这次讨论会的主题就是:如何帮助这些新来的、不会说英语的家长对孩子进行优秀品德的教育。  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