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主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品质,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学习中,促进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实现语言素养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落实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会理解文章的情感,探究文章的思想,品味文章的语言,实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重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语文知识,培养知识素养
字词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和根本,而阅读则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接触很多的字词,了解词汇的含义,掌握词汇的用法,通过自主感悟的方式来理解语言知识,提高知识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词汇的用法,让学生能够从读、思、练等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杨振宁的《邓稼先》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首先阅读文章,并理解这些语言的含义。通过阅读,学生会认识本课中的重点词汇:元勋、至死不渝、鞠躬尽瘁、选聘等,并了解到元勋就是指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家喻户晓就是每家每户都知道……学生通过阅读会认识重点词汇,理解含义并掌握它们的用法。阅读会促进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掌握语言知识,理解表达的妙处。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生会更好地探究情境,品味这些语言表达出来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妙处和艺术,进而在探究字词句中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設置思考问题,提升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维,能够主动地对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自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知识,感悟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会学会品味语言,感知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体会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而在品读中活跃思维,理解文章的形象。例如在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能否调换顺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活跃思维,主动地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的方式进行探究,通过思维活动来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考中学生会认识到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是在说明拱的长度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了拱上加拱的创造性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了大拱的拱圈作用;最后一个特点说明了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这样的写作是按照一定说明顺序进行的,它将桥的特点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形成清楚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赵州桥的特点,所以不能互换。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会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其中表达的妙处。
三、开展探究活动,创造审美条件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地组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对语言的品位和理解,会促进学生形成深刻认识,更好地鉴赏文章,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感受文章的美,通过主动鉴赏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结构,并在探究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探究中,学生会认识到文章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盼春”的情景,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兴奋心情。第二部分主要是2~7自然段,描写了“绘春”的情景,在对每一个自然段的阅读和思考中,学生会认识到:这里描绘了很多幅美丽的春景图,有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一自然段表现出了一个主题。最后一部分就是最后3个自然段,主要是在“颂春”,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说出了春天新、美、健的特点。通过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探究,学生会认识到文章主要就是以盼春——绘春——颂春进行写作的。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更好地从行文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框架结构,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在品味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鉴赏和品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关注情感目标,培养人文素养
阅读文章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深入地去挖掘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探究作者的写作目标。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分析和探究会理解文章的本质和内涵,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内心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学生通过阅读会感受到文中“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读懂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情感。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母爱之情,让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更好地孝敬自己的母亲。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感情目标,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可以主动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的方式来理解文章鉴赏文章,自然会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涛,苟艳红.关于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指导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7,09.
[2]杨长恩.拓展初中生语文阅读的“三度空间”[J].中学语文,2016,1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落实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会理解文章的情感,探究文章的思想,品味文章的语言,实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重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语文知识,培养知识素养
字词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和根本,而阅读则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接触很多的字词,了解词汇的含义,掌握词汇的用法,通过自主感悟的方式来理解语言知识,提高知识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词汇的用法,让学生能够从读、思、练等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杨振宁的《邓稼先》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首先阅读文章,并理解这些语言的含义。通过阅读,学生会认识本课中的重点词汇:元勋、至死不渝、鞠躬尽瘁、选聘等,并了解到元勋就是指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家喻户晓就是每家每户都知道……学生通过阅读会认识重点词汇,理解含义并掌握它们的用法。阅读会促进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掌握语言知识,理解表达的妙处。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生会更好地探究情境,品味这些语言表达出来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妙处和艺术,进而在探究字词句中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設置思考问题,提升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维,能够主动地对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自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知识,感悟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会学会品味语言,感知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体会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而在品读中活跃思维,理解文章的形象。例如在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能否调换顺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活跃思维,主动地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的方式进行探究,通过思维活动来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考中学生会认识到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是在说明拱的长度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了拱上加拱的创造性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了大拱的拱圈作用;最后一个特点说明了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这样的写作是按照一定说明顺序进行的,它将桥的特点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形成清楚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赵州桥的特点,所以不能互换。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会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其中表达的妙处。
三、开展探究活动,创造审美条件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地组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对语言的品位和理解,会促进学生形成深刻认识,更好地鉴赏文章,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感受文章的美,通过主动鉴赏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结构,并在探究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探究中,学生会认识到文章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盼春”的情景,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兴奋心情。第二部分主要是2~7自然段,描写了“绘春”的情景,在对每一个自然段的阅读和思考中,学生会认识到:这里描绘了很多幅美丽的春景图,有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一自然段表现出了一个主题。最后一部分就是最后3个自然段,主要是在“颂春”,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说出了春天新、美、健的特点。通过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探究,学生会认识到文章主要就是以盼春——绘春——颂春进行写作的。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更好地从行文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框架结构,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在品味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鉴赏和品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关注情感目标,培养人文素养
阅读文章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深入地去挖掘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探究作者的写作目标。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分析和探究会理解文章的本质和内涵,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内心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学生通过阅读会感受到文中“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读懂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情感。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母爱之情,让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更好地孝敬自己的母亲。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感情目标,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可以主动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的方式来理解文章鉴赏文章,自然会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涛,苟艳红.关于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指导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7,09.
[2]杨长恩.拓展初中生语文阅读的“三度空间”[J].中学语文,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