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外,由于它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所以它对人们的情商、审美也有要求,而后者是需要教师留心培养的隐性教育。在这里,我想简要谈谈如何养成语文素养中的审美能力。
语文基本知识的奠基
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设立好对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多是在语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教师需要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方面不断开展教学,为后续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具体来说,教师需遵循首先设立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以实际为基础,以展望学生未来发展为终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考虑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状态,为学生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但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开展教学,因材施教。
在我的班级中,有极为优秀的学生,也有学困生,教师不能用对年级第一的学生的要求来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我班有个学生,她的成绩原本位于中等,经过不断地交流鼓励后,这位学生根据我对她的学习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当具有可实施性的学习计划,并且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起色。但是,她在努力学习为获得更好的成绩的成长道路上奔跑时,突然开始剧烈波动,成绩每况愈下,经过一系列的交心询问后,她终于开口,原来是因为父母对她的要求过于严厉,哪怕是因为一点失误而导致的成绩下降都会引来严厉的批评,这种情况在后期愈来愈严重,只要她成绩退步一点,其父母就会大力推行所谓的“教育”,甚至还会有冷暴力。相反,只要有一点进步,父母则会和颜悦色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岌岌可危。在我与家长沟通后,使其父母终于了解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总的来说,教师对于教学计划应该遵循从整体性来设立目标的原则,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这两项都应该具有可行性。
实践活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俗话说:“说不如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借助某些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有新的需求需要解决时,通过实践,能够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仔细、反复的研究,推动学生去探索与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来说,经过自己双手证实的知识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就如同自己发现的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的魅力、词句的美好。例如,有一次,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疑问:“语言就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与需求的,而有时候,所谓的华丽辞藻显得很累赘,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需要学习语文呢?”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告诉学生:语文并不都是辞藻华丽的,如余华先生的作品是以朴实的文字来打动人心的,而冰心先生的文字则是质朴可爱的。作家的文字自有其可爱之处,而你们学习语文的目标也并不是要成为作家,而是要培养自身拥有最基本的写作能力、交往能力与鉴赏能力等;又如,在学生看来,只要能够表达心中所想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有多么严格的构成、华丽的辞藻。我回答他们:在生活中,这确实没什么,但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座桥,一个人。若是用大家的话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人站在桥上看风景,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但有人却不这么说,他们喜欢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我却在看你。”这样一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文字不同的排列与用法带给人的感受是那么不同。同时,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使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識实现更好的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我每次都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篇自己极爱的文章,并点名同学上台分享。有的学生性情爽朗,他爱李白的《将进酒》;有的学生生性害羞,则可能会选择李清照的“却把青梅嗅”。语文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几千年的优秀沉淀来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
美育、德育合二为一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中还要包括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师站在这一维度时,需要将其细分为三大部分,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它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最为长久的课程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教育就不仅包括教授知识,还包括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所以,在隐性教育中,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审美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让两者相辅相成,若是一个人心思狭隘,世间万物在其眼里可能都是极为糟糕的。
语文基本知识的奠基
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设立好对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多是在语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教师需要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方面不断开展教学,为后续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具体来说,教师需遵循首先设立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以实际为基础,以展望学生未来发展为终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考虑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状态,为学生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但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开展教学,因材施教。
在我的班级中,有极为优秀的学生,也有学困生,教师不能用对年级第一的学生的要求来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我班有个学生,她的成绩原本位于中等,经过不断地交流鼓励后,这位学生根据我对她的学习分析,建立了一套相当具有可实施性的学习计划,并且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起色。但是,她在努力学习为获得更好的成绩的成长道路上奔跑时,突然开始剧烈波动,成绩每况愈下,经过一系列的交心询问后,她终于开口,原来是因为父母对她的要求过于严厉,哪怕是因为一点失误而导致的成绩下降都会引来严厉的批评,这种情况在后期愈来愈严重,只要她成绩退步一点,其父母就会大力推行所谓的“教育”,甚至还会有冷暴力。相反,只要有一点进步,父母则会和颜悦色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岌岌可危。在我与家长沟通后,使其父母终于了解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总的来说,教师对于教学计划应该遵循从整体性来设立目标的原则,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这两项都应该具有可行性。
实践活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俗话说:“说不如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借助某些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有新的需求需要解决时,通过实践,能够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仔细、反复的研究,推动学生去探索与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来说,经过自己双手证实的知识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就如同自己发现的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的魅力、词句的美好。例如,有一次,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疑问:“语言就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与需求的,而有时候,所谓的华丽辞藻显得很累赘,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需要学习语文呢?”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告诉学生:语文并不都是辞藻华丽的,如余华先生的作品是以朴实的文字来打动人心的,而冰心先生的文字则是质朴可爱的。作家的文字自有其可爱之处,而你们学习语文的目标也并不是要成为作家,而是要培养自身拥有最基本的写作能力、交往能力与鉴赏能力等;又如,在学生看来,只要能够表达心中所想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有多么严格的构成、华丽的辞藻。我回答他们:在生活中,这确实没什么,但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座桥,一个人。若是用大家的话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人站在桥上看风景,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但有人却不这么说,他们喜欢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我却在看你。”这样一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文字不同的排列与用法带给人的感受是那么不同。同时,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使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識实现更好的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我每次都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篇自己极爱的文章,并点名同学上台分享。有的学生性情爽朗,他爱李白的《将进酒》;有的学生生性害羞,则可能会选择李清照的“却把青梅嗅”。语文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几千年的优秀沉淀来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
美育、德育合二为一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中还要包括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师站在这一维度时,需要将其细分为三大部分,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它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最为长久的课程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教育就不仅包括教授知识,还包括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所以,在隐性教育中,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审美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让两者相辅相成,若是一个人心思狭隘,世间万物在其眼里可能都是极为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