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r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思维培养、文学艺术赏析与价值评判观念树立等,都属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培养项目。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影射出时代背景、阶级统治关系与社会思想等,透过人物形象可以更好理解文章立意以及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初中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思维启发与价值观念教育等。深度学习就提供了一套相对全面的教学体系,其蕴含的建构主义思想,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分层、发散等形式,使学生在众多线索、影响因素中进行逐层分析,最终归集与某个核心,即研究的最终答案。本文在深度学习视野下,以《范进中举》作为研究案例,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对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展开不用角度分析,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深度学习”思想的教学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深度学习 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决定的。通过小人物揭示大时代背景与社会主流思想,再以辛辣、讽刺、幽默的口吻批判社会现状,这也是当代文学研究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相对统一的评价。该篇文章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观察、时代背景考究与阶级批判等视角,对人物、事件与客观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其哲学性宏观思维;从微观的角度上看,旨在教育学生探究人物形象、心理特点、价值观念等因素,反思人物的行为与价值追求等内容。根据深度学习的建构主义思想内容,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将其思想进行渗透,还需要注重具体环节的可行性。
   一.深度学习的相关概述
   深度学习主要通过不同层级的理论内容布置,使学习人员能够从浅层理论知识逐步向深层结构进发,进而了解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深度学习在小学阶段的运用上,能够基于基础的学习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这属于深度学习的理想教学状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学习环境构建,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进入深层次的学习。深度学习在当前的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主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指导,整合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体系上进行深度学习。
   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指导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建构思想基于某项教学主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理论内容。比如在文章的人物形象探究与分析中,深度学习的建构思想可以从环境描写、情境变化、对话、人物特征以及心理转变等方面进行发散与分层,学生在逐层的剖析过程中,最终归集探究结果探明人物形象。[1]
   二.范进妻
   从文章描写角度上看,范进妻这一角色的出场频率、提及次数与笔墨描写等不算太多,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将其定位于“不重要”的角色。在人物出场方式或者引出方式上,文章没有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而是借用胡屠户这一人物话语侧面引入范进妻,如‘……十几年猪油都不曾吃过几回……’,从这一人物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范进及其妻子的生活不算富裕,甚至穷困之甚。那么,范进与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境遇如何呢?从范进妻的出场描写上也能看出,亲生父亲的冷眼相待,话语具有讽刺意味,也能说明邻里间对范进一家也是众多闲言碎语。
   在后续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范进已然中举,范进妻这一角色仍旧托胡屠户之口加以描述、刻画,只见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说道:“……小女年长至三十岁,多少富商想与我结亲……而小女福气尚佳,必定是嫁与某位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从该段话语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范进所处的朝代为明朝,明朝女子大多十五岁谈婚论嫁,该处描写到胡屠户的女儿近三十岁才出嫁,为何?是否表明“……多少富商想与我结亲……”具有真实性?又或者另含隐情?该处的侧面描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虽然文中并没有直面描写范进妻这一人物形象,但值得学生对此处进行细细推敲。在《儒林外史》前几回的章节中,描写到范进妻—“……红镶边眼睛……歪头烂脚……”,可探明胡屠户的话语实在抬举自己。[2]
   随着内容推进,关于范进妻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也出现只言片语,即母亲与媳妇(范进妻)厨下造饭情节与饭中“哭哭啼啼”的描写,从描写的内容上看,大概可以看出范进妻勤劳厚道,而在一处描写中还可看出该人物没有主见—“……却如何是好?”在前期的内容描写上,范进妻虽处于穷困无比的生活中,但是为人还算坚强,面对邻里间的冷眼相待甚至嘲笑,都不曾“挤下眼泪”,但在范进中举之后却“喜极而疯”,不仅令人唏嘘。从少许的笔墨描写中,可以看出范进妻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坚毅的品格,但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至深。
   三.范进母
   范进母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用以反映范进的生活境遇,如文中“……你拿着(老母鸡)上集市上卖了去……”作为家中唯一的經济来源,或者说是粮食来源,范进母在出榜当天让范进把母鸡卖了换点米煮粥,同时在“……我已饿得两眼都看不清了……”一句描写中,可见范进母无条件支持范进进学,隐忍且怜爱自己儿子。当报子临门宣告范进中举一事,范进母首先并不知情,在探头询问的过程中才知范进中举一事,然而范进在得知中举一事后,竟然精神失常、疯癫。范进母便伤心道:“……中了一个什么举人……竟犯了这拙病……何时才能好啊!……”从这一段话语描写中可知范进母对于举人并没有什么概念,话语言谈中尽显对儿子的担忧。在后续的治病情节描写中,范进母在众人的商议下,将范进送至胡屠户家中,想以威吓的方式医治范进的失心疯,范进母在这一段的描写中,通过对话得知范进此时的地位,同时又担忧范进的失心疯是否能够治好。胡屠户举起沾满猪油的手挥向范进,竟然恍惚之中,范进精神依然恢复正常。老母待范进走回家中,不觉喜从天降,而后,按照众人思路,范进中了举人,范母便是“范老太太”,其意识到举人为何以后竟痰迷心窍,傍晚竟归天去了。从这一系列的悲剧与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范进母这一人物形象虽对科举这一概念没有过多了解,但从言语表现中可以品读出一丝母爱。[3]
   四.胡屠户    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一人物的刻画而引出或者加深其他人物描写的深度。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俨然一副看不起范进的嘴脸,带着几斤肥肠和酒在范进家中饮到黄昏时分,其中不乏对范进的数落,言下之意为嫁女于范进,不知连累他多少。尔后,吃饱喝足,腆起肚子自顾走去。范进在一顿数落之中唯唯称是,范进母也一味点头道谢。在范进决定在此考个举人时,为筹盘缠,鼓足勇气与老丈人商议,却被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在后续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范进瞒着老丈人参加乡里应试,天不曾想,竟中了举人。胡屠户在得知消息后,与一烧汤的二汉一同前往范进家中,此处,从贺礼的反差上可深入了解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范进进学前的贺礼为肥肠和一瓶酒,而在范进中了举人之后,贺礼也变成七八斤肉与四五千钱。此前,胡屠户曾向范进说道自己一天赚不上个把银子,而在范进中举后,其贺礼的数量与前面所言形成一处反差,这一描写也突出胡屠户这一人物前后不一的形象。
   从范进的角度上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对于范进而言,胡屠户既是老丈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市侩形象。范进中了举人后,胡屠户也正式定性为“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在话语中有悄然彰显自己的“真知灼见”,后续解释道,自身也正是爱护范进,才以谩骂的口吻激励范进。从前文的描写中可以发现,胡屠户对于范进的“赠言”有“癞蛤蟆”“尖嘴猴腮的嘴脸”“不撒泡尿自己照照”等。在后续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胡屠户对范进的称谓也猛然发生转变,“姑老爷”“贤婿老爷”等不绝于耳。对待倒地起身的范进赶忙上前帮其整理衣物。從这一系列的人物刻画中,作者将这一充满矛盾色彩的人物形象呈现给读者,既具有戏剧化和讽刺意味,也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张力。
   五.众人
   范进中举人之前邻里乡间对其只有无端嘲弄与欺负,在后续得知范进中举后,八竿子打不着的群众纷纷来“认亲”,比如梅玖称自身为范进的门生,并直言观音庙的和尚将对联重新装裱。此处对众人的刻画与“一举成名天下知”形成鲜明对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人都想扮演鸡、犬的角色。当范进中举人这一消息正式响彻乡里邻间,众人纷纷携礼登门,直言庆贺,有的通过寻亲认主式巴结范进,有的寒暄客套满溢言表。众人见范进推辞不受,张乡绅言道:“……你我如同至亲骨肉,若是如此,过于见外……”从众人的表现上看,张乡绅为代表的人物刻画描写,可谓是激进式认亲,原本毫无关系的张乡绅为攀结关系,“至亲骨肉”这一词也成为其代表名言。从早期的范进母的描写中,如若乡里邻间能够援助送米,何至于老太饿得两眼看不清东西?众人的表现无疑不体现出性子里的劣根性,其中张静斋与范进拉近关系,目的在于好在日后利用范进手中的权力,包揽词讼,利己为己。
   综上,作为语文教师,在课文人物形象的阐释、引导与剖析过程中,需要注重不同角度的引导,使学生从侧面描写、人物前后表现与行为中挖掘人物形象,一方面贯彻深度学习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文学思维、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招弟.功名外衣下的士人悲喜人生——以《儒林外史》为例[J].祖国,2017:70-70.
   [2]张丽红.基于语义场理论的明清时期科举词汇研究——以《儒林外史》为例[J].江淮论坛,2017.
   [3]王向宇.《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堕落式”的行为变化过程初探[J].名作欣赏,2017:127-128.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第四阶段(7至9年级)时初中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名著。虽然是分步走,也着实让不少教师心有余力不足,学生更是赶着鸭子上架,甚至无招架之力。而群文阅读的兴起与不断创新,有力打破了这一尴尬境地,让学生阅读交流和阅读享受游刃有余,极大提升了学生阅读素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阅读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积极的探索和寻找高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学生恐惧写作、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教师需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促进作文教学的新发展。微写作是当代创新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尝试将微写作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提升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写作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创设下的课堂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所学文本中,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以部编版二年级上《日月潭》的教学为例,从创设图画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语言情境实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设计 实施策略   李吉林在《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一文中提出,“情境教学是创设典型场景,激发
内容摘要:文以载道,文学就是人学。文学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在阅读教学应树立“立人”为终极目标的观点,阐述了阅读教学所达到的丰富中职生情感、提高中职生品位、健全中职生人格的“立人”目标。   关键词:立人 阅读教学 终极目标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巴金说:“我们有
内容摘要: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北宋为叙述背景,讲述了一个庶女如何在古代家庭礼教中成长蜕变的传奇励志故事。由于制作精良的服化道,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剧中呈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泛好评。该剧女性角色盛明兰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对于当代女性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盛明兰 通透 隐忍   网络文学,经过21年的发展,凭借着媒介的便利,庞大的
内容摘要:受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国内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水平近年来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却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而大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则正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文以中小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为对比,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围绕《大学语文》中诗歌的语言鉴赏教学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展开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大学
内容摘要:中国的文人墨客对于大自然山水的欣赏有三重层次:其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三重层次,既是三重境界,同时又往往是诗人历经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层次 境界 过程 托景寄情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于大自然山水的欣赏正如禅师参禅的过程一样,有三重层次:其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内容摘要:自十九世纪以来人们旅行不仅仅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贸易、商业交易、外交、流放、移民、朝圣、传教,这些都是吸引外国旅行的典型方式。在20世纪,随着快速、可靠、廉价和长途运输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世界范围的国外旅游的推动者。旅行写作随之兴起。旅行写作同时具有着文学的艺术美感和议论文的思想深度。通过探究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为例,浅析旅行写作的特特色。   关键词:旅行写作
内容摘要:张贤亮曾经是浪漫张扬、激情澎湃的诗人,却因一首《大风歌》被剥夺创作权力、强制劳动改造,他的诗人才情和青春岁月在宁夏贺兰山的劳改农场一起被消磨殆尽。后来,他通过《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重返文坛,至今还没有哪个作家像他那样细腻、逼真地展现落难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复杂心理,在当时略显寂寥的宁夏文坛上,张贤亮的出现,如同荒凉大地上长出的一株大树,为当时的宁夏文学注入了血液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著名乡土小说代表作之一,承载着独特的民族区域文化和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独特的民间习俗和人物优良的品质十分值得我们学生学习。本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着眼于小说的文化价值分析,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语言学习、人物分析、民俗风情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四个方面,初探小说中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