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
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探究内容,显然就显得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探究内容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究。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學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
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
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盒子里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饮料筒、魔方等)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样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也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在引导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交流和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促使其智能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闪光点,激励他们的成功欲,培养他们乐于探究、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没有满足一般化的灌输,肤浅地就知识教知识,而是充分地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使其知识、能力与情感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在钟面上拔一拔,然后让学生在1分钟或2分钟内做一些事情,体现1分钟有多长?能做多少事?
让学生从中体会珍惜时间,体会人生价值;在巩固练习时,我引导学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时间卡”。通过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它只有正确的理念,而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标准的答案。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索学习的灵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隆尧县双碑校区)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
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探究内容,显然就显得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探究内容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究。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學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
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
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盒子里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饮料筒、魔方等)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样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也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在引导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交流和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促使其智能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闪光点,激励他们的成功欲,培养他们乐于探究、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没有满足一般化的灌输,肤浅地就知识教知识,而是充分地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使其知识、能力与情感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在钟面上拔一拔,然后让学生在1分钟或2分钟内做一些事情,体现1分钟有多长?能做多少事?
让学生从中体会珍惜时间,体会人生价值;在巩固练习时,我引导学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时间卡”。通过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它只有正确的理念,而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标准的答案。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索学习的灵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隆尧县双碑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