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48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证据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
  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要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辨认会。
  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
  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
  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卖柚子的小姑娘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
  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3.在讲读和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語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
  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坊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其实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就可悟出道理,提高认识。
  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辩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直至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学生初读后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河南省鹿邑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  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工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理念,把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营造人性化氛围,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磁场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需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自信心是基础    学生缺乏自信,是由于极少体验成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采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传递对学生的关爱
期刊
新课程给我们英语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英语教师要精备课。    一、转变观念,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心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  上,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
期刊
《地球上大气》一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的热状况,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气候的成因。此章内容多,知识量大,教学难点也多。特别是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在不同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的特点等问题,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容易混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突破本章的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录像、投影、黑板略图等多种媒体教学法,对“热带雨林” 、“萨瓦纳”、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后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会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他们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的学习,调动内在的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感到学习语文是“自我需要”,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前提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学生对某门学科是否感兴趣与其老师的态度和培养方向有关,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老师与学生同乐,老师从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等这些因素都是让学生喜欢你,喜歡上你的课的理由!  关键词:学生 教学 亲和力    如果说态度能决定一切,那么我想兴趣应该就可以
期刊
内容摘要:近几年,对数学的应用性试题的考查,成为中考的热点,这些试题有的立足于生活,对传统问题设置创新情景,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趣味性;有的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小到生产和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大到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环保、生态环境等。这些命题素材新颖,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具有教育功能,又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社会现象,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立足 情景 趣味 细节
期刊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深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脚戏”,激疑与质疑始终应该相辅相成,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启发每位学生都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深入,素质教育才能得  到良性循环。    一、课堂教学“激疑”与“质疑”的必要性    有疑问才会有发
期刊
老师们常常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