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然而,当下各种改革尝试,究其实质,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移花接木,就是现代教学里的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切中核心——转变教育基点。
教育学所确立的教育基点及局限
1.教育学以“教”为基点
教育基点就是教育的根本和起点。纵观教育学从提出到建立的发展历程,先辈哲人一直在追寻教育的真谛,探讨科学教育理论体系。1806年,德国人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与此同时,教育的基本点也确立下来了,那就是以“教”为基点,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赫尔巴特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并且‘学生对教师需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因此,虽然赫尔巴特也重视教学中儿童的兴趣及心理特点,他的教育思想也以此为基础,但这种重视是服从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知识的传授这一前提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教师更有成效地教,而不是让学生更主动地从经验中学。”
由此看出,教育学以“教”为基点,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当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教育学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重点研究“教”的方法,尤其是从被动接受的角度研究传递知识的技巧。
2.以“教”为基点的局限
在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一直被教师所统治,持续发展了几百年。由于过分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产生了形式化倾向。因此,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赫尔巴特的“重教”传统提出了批评,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课堂仍然被教师主宰着。教育理论对教学起着巨大指导作用,因此,改变中国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转变教育基点。
学习科学明确了教育的真正基点
1.学习科学的诞生
随着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心理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不断深化发展,人们对学习的生理机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把握。在实验基础上,“可以肯定地说大脑和心理的功能性组织取决于并得益于经验”“发展不仅仅是生理驱动的拓展过程,也是从经验中获得基本信息的主动过程”“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增进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学习科学因此诞生了。
2.教育的真正基点——以“学”为中心
“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出生时就有了某种学习本能”,学习科学依据这一学习实际,提出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与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建立学习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友善用脑课堂,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转变教育基点的具体行动,这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转变教育基点,构建友善用脑课堂
友善用脑课堂是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学习范式。这种范式要求从教育的真正基点出发,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知识点的关系,改变课堂中心,变更教学方式,并从根本上改造教学评价。
1.明确教学目标,理性看待知识
在学科教学上,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而知识是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的工具,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因为“对于孤立部分的强调,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常规知识,但并没有教育学生理解知识的全貌,而掌握知识的全貌才能保证整合知识结构和了解知识应用的情境。”因此,学科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知识从来不是“授人以鱼”的“鱼”,而是帮助学生掌握捕鱼技巧的“渔”。教师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理解和活化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情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取、应用和重组,以解决新的问题。
2.了解学情,发展学生所有制
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时,老师所教的任何新知,对孩子来说也许未必是新知,他们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大脑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学习的经验。把孩子的大脑当作空篮子倾倒知识的做法,必然会受到孩子的反感和抵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上要发展学生所有制。“所有制”是经济学名词,财富归谁所有,谁就有处置权。课堂既然是学生所有,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方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老师在走入课堂的时候,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抱着传授的思想“教”给学生知识,而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已经具有的“前概念”,把他们的初期理解带入课堂,搭建学生学习新知的阶梯,设计诱发学生思考的学习场景,让他们主动获得新的概念、生成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完成这些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迁移和升华已有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注重整体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师要关注学习的整体环境,努力为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科学最新发展表明,环境以共同体为中心的程度对学习也很重要。尤其重要的是人们相互间学习的标准以及持续不断的试图改进提高。我们用共同体中心这个词语表示共同体的几个方面,包括把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学校作为共同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认为与之联系的更大的共同体还包括家庭、行业、州、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共同体是学习科学在学生学习中强调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对学习过程的全新理解,其要求是把教育学中的“各自为战”变成友善用脑课堂上的“团队学习”。
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和探究,是个体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人是社会动物,在团队探究中人们的思维得到碰撞,互相受到启发,这对于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人们在探究和讨论中,难免有各种岐义和错误,正是在对这些歧义和错误的辨识中,人们才掌握了理解的钥匙,增长了学习的能力,也正是在人们不断切磋、讨论、辩论、提高的过程中,学习的标准在不断攀升,学习的绩效在不断提高。
教师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个体的优秀变成群体的优秀,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4.转变“终极式”评价,让评价回归学习过程
让评价回归学习过程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让评价伴随学习始终。评价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过去的评价往往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评价。而学习科学认为,“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反馈应持续地做出而不是突然地进行”。
要给被评价者提高和进步的机会。学习科学强调“评价的关键原理是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被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这就是说评价的目的不是比出高低,评出优劣,排出一二,而是作为学习的一个过程,给被评价者更多的提高和进步的机会。
评价要具体细致,不仅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而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探究密切相融。要想改变过去“终结式”的评价,“一个挑战就是应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评价实践连接起来”。学习科学提供的这个理论框架是“以能力的组成部分和要求为特征的评价使一般目标具体化”,教师的评价要规则明确清晰,评判严肃公正,导向切实突出,分类清楚确切,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的目的。
不能用学科成绩代替对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评价。在评价中应注意,“以认知活动为特征的学生行为表现强调在学习和评价情境中观察到的学科成绩与能力间的区别。”这就是说,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学科成绩与学生的探究能力混为一谈。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基点的转变。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对学习科学理论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更快地进步。
编辑 肖佳晓
教育学所确立的教育基点及局限
1.教育学以“教”为基点
教育基点就是教育的根本和起点。纵观教育学从提出到建立的发展历程,先辈哲人一直在追寻教育的真谛,探讨科学教育理论体系。1806年,德国人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与此同时,教育的基本点也确立下来了,那就是以“教”为基点,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赫尔巴特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并且‘学生对教师需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因此,虽然赫尔巴特也重视教学中儿童的兴趣及心理特点,他的教育思想也以此为基础,但这种重视是服从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知识的传授这一前提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教师更有成效地教,而不是让学生更主动地从经验中学。”
由此看出,教育学以“教”为基点,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当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教育学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重点研究“教”的方法,尤其是从被动接受的角度研究传递知识的技巧。
2.以“教”为基点的局限
在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一直被教师所统治,持续发展了几百年。由于过分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产生了形式化倾向。因此,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赫尔巴特的“重教”传统提出了批评,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课堂仍然被教师主宰着。教育理论对教学起着巨大指导作用,因此,改变中国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转变教育基点。
学习科学明确了教育的真正基点
1.学习科学的诞生
随着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心理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不断深化发展,人们对学习的生理机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把握。在实验基础上,“可以肯定地说大脑和心理的功能性组织取决于并得益于经验”“发展不仅仅是生理驱动的拓展过程,也是从经验中获得基本信息的主动过程”“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增进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学习科学因此诞生了。
2.教育的真正基点——以“学”为中心
“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出生时就有了某种学习本能”,学习科学依据这一学习实际,提出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与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建立学习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友善用脑课堂,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转变教育基点的具体行动,这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转变教育基点,构建友善用脑课堂
友善用脑课堂是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学习范式。这种范式要求从教育的真正基点出发,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知识点的关系,改变课堂中心,变更教学方式,并从根本上改造教学评价。
1.明确教学目标,理性看待知识
在学科教学上,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灵活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做好准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而知识是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的工具,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因为“对于孤立部分的强调,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常规知识,但并没有教育学生理解知识的全貌,而掌握知识的全貌才能保证整合知识结构和了解知识应用的情境。”因此,学科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知识从来不是“授人以鱼”的“鱼”,而是帮助学生掌握捕鱼技巧的“渔”。教师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理解和活化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情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取、应用和重组,以解决新的问题。
2.了解学情,发展学生所有制
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时,老师所教的任何新知,对孩子来说也许未必是新知,他们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大脑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学习的经验。把孩子的大脑当作空篮子倾倒知识的做法,必然会受到孩子的反感和抵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上要发展学生所有制。“所有制”是经济学名词,财富归谁所有,谁就有处置权。课堂既然是学生所有,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方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老师在走入课堂的时候,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抱着传授的思想“教”给学生知识,而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已经具有的“前概念”,把他们的初期理解带入课堂,搭建学生学习新知的阶梯,设计诱发学生思考的学习场景,让他们主动获得新的概念、生成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完成这些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迁移和升华已有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注重整体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师要关注学习的整体环境,努力为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科学最新发展表明,环境以共同体为中心的程度对学习也很重要。尤其重要的是人们相互间学习的标准以及持续不断的试图改进提高。我们用共同体中心这个词语表示共同体的几个方面,包括把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学校作为共同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认为与之联系的更大的共同体还包括家庭、行业、州、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共同体是学习科学在学生学习中强调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对学习过程的全新理解,其要求是把教育学中的“各自为战”变成友善用脑课堂上的“团队学习”。
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和探究,是个体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人是社会动物,在团队探究中人们的思维得到碰撞,互相受到启发,这对于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人们在探究和讨论中,难免有各种岐义和错误,正是在对这些歧义和错误的辨识中,人们才掌握了理解的钥匙,增长了学习的能力,也正是在人们不断切磋、讨论、辩论、提高的过程中,学习的标准在不断攀升,学习的绩效在不断提高。
教师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个体的优秀变成群体的优秀,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4.转变“终极式”评价,让评价回归学习过程
让评价回归学习过程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让评价伴随学习始终。评价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过去的评价往往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评价。而学习科学认为,“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反馈应持续地做出而不是突然地进行”。
要给被评价者提高和进步的机会。学习科学强调“评价的关键原理是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被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这就是说评价的目的不是比出高低,评出优劣,排出一二,而是作为学习的一个过程,给被评价者更多的提高和进步的机会。
评价要具体细致,不仅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而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探究密切相融。要想改变过去“终结式”的评价,“一个挑战就是应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评价实践连接起来”。学习科学提供的这个理论框架是“以能力的组成部分和要求为特征的评价使一般目标具体化”,教师的评价要规则明确清晰,评判严肃公正,导向切实突出,分类清楚确切,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的目的。
不能用学科成绩代替对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评价。在评价中应注意,“以认知活动为特征的学生行为表现强调在学习和评价情境中观察到的学科成绩与能力间的区别。”这就是说,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学科成绩与学生的探究能力混为一谈。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基点的转变。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对学习科学理论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更快地进步。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