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把二看成三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最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是“略知一二”已经很不简单,能够把二看成三,当然可以更为圆满。在圆满中分是非,是中国人的和谐境界。
  
  (一)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听见背后响起喇叭声,日本人会小步慢跑,闪到路边。美国人则挥挥手,边抱歉边走开。只有中国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无其事地走路。
  中国人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到,更不是不管它。我们有反应,最后一定走开,只是急什么?慢慢来嘛,大家都平安,急事缓办并不是不办,而是不急才安全。
  龟兔赛跑,中国人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像兔子那样飞快,却必须警惕这样的好光景恐怕不容易持久。像乌龟那么慢的时候,就会自我期许:只要持续进行,铁杵也可能被磨成针。兔子容易骄傲,乌龟成为长青的象征,有利于长期奋斗。
  
  动如脱兔,捷足先登
  中国人虽然欣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只要踏踏实实、不停地前进,就不用担心爬得慢。
  然而,条件充足,情况许可。或者有所需要的时候,中国人也十分乐意充当兔子。为了捷足先登,我们经常动如脱兔,虽然几分钟之前,还是静如处子。
  平时,中国人优哉游哉,漫不经心。但是,紧要关头,或者关键时刻,我们速度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同样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慢吞吞的,甚至闻风不动;一旦动起来,却有如疾风。脑筋动得快,手脚更动得快,谁说中国人慢呢?
  
  (二)
  
  未雨绸缪,及早盘算
  日本人最希望找到一家可以安身立命的公司,接受终身雇佣,然后全新投入,以公司为家。美国人习惯于申请工作,离开职位,再另找工作,认为这就是生涯。中国人经常有新的愿望,而且盘算得很长久。任何风吹草动,人事变化,都会引起许多猜测,各自打算盘。
  中国慢的哲学,配合着未雨绸缪,事先预测,做好准备,到时候才能够从容不迫。因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跑也跑不掉,自然可以慢条斯理。
  及早盘算,使得中国人十分敏感。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大家注意,并且想得很多。
  
  能拖且拖,到时再说
  中国人虽然重视未雨绸缪,主张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而,挂在我们口头的,却是“到时再说”。
  拖字诀使中国人成为“穷则变,变则通”的实践者,看起来像消极的反应,得过且过,用不着费心盘算。因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操心什么?
  今天拖过去,还有明天。说不定情势变化,对我有利。等待情势变化,是拖的最佳借口。凡事到时再说,才能够配合当时的情势,以求合理。
  
  (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日本人认为成败的责任,全在自己。做得不好或者良心不安,就应该自杀。美国人承认优胜劣败,如果不能反败为胜,便应该认输。只有中国人永远不认输,也不肯自杀,把失败的责任推给老天,因为“天亡我也”。中国人主张凡事尽力而为,但是并不能保证成功。孔子尚且感叹“遇不遇者时也”,可见生逢其时,对于成功与否。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大家嘴巴上说算命、看相不科学,是迷信,实际上偷偷地遍寻高明,要求指点。知识程度越高,官职越重要,好像越相信风水,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趋吉避凶,善于补过
  中国人虽然喜欢求神问卜,却反对迷信。我们常常嘲笑那些相信命运的人为愚夫愚妇,因为有识之士,只是将占卜、问卦、算命、测字的结果当做参考,并不会完全相信,却理智地设法规避或补救,以求趋吉避凶。
  聪明的人,将预测出来的天命当做蓝图,然后有利的保留,不利的加以变更。例如算命,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相信它,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不相信它。用心去改变。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趋吉避凶,而且能够用心补过,把不好的变好,不利的变利。心力可以改变命运,可见人定胜天,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命运观。
  
  (四)
  
  深藏不露,量力而为
  日本人就算没有本领,也要装成很能干的样子,任何人都要追求第一,大家专心追求卓越。美国人有多少本领,就要找机会表现出来,并且到处宣传,有些什么良好表现。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有能力不一定表现,还喜欢伪装成没有本领,必将省力省事,留下力气嘲笑表现的人。
  一个中国人常常练习乒乓球,遇到有人找他打球时,第一句话往往会说:“好久没有练球了。”
  为什么中国人显得神秘、奸诈、不实在,就是喜欢保留实力,不强求出头。有时谦虚过分,也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没有必要。尽量少表现,是明哲保身之道。
  
  见义勇为,舍我其谁
  中国人虽然讲求深藏不露,量力而为,但是遇到紧要关头,义之所至,也会勇往直前,发挥舍我其谁的精神,竭尽所能,把所有的本领使出来,毫无保留。
  本来深藏不露的目的,不是不露。而是适当地露。合理地露出自己的本领。量力而为,也是为不伤元气,可以持久地保留实力,以求适时运用,永保平安。
  保持实力,是为了见义勇为。所以义之所至,当然应该舍我其谁。这时候再深藏不露,有能力也等于没有;再量力而为,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到了紧要关头,把平日所隐藏的,统统表现出来,果然一鸣惊人。
  
  (五)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日本人做事,会全力以赴,因为做得不好,可能就要自杀。美国人做事,先估算代价,给多少钱做多少事,如果多做,就会说出来,甚至要求增加报酬。中国人做事。完全“看着办”,一切随机应变,并无一定模式。
  随机应变,好像是中国人的最爱。我们的处事原则。不外乎拉关系、套交情、看情况。而关系、交情和情况三者,时时都在变动,所以中国人讲求适时应变,以求得此时此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时机变动,方法和态度都要随着调整,中国人看似毫无原则,变来变去,其实是为了见机行事,提高效益。
  
  挥善固执,坚持原则
  中国人虽然善变,看起来毫无原则。但是请问一位中国人:“你有原则吗?”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除了有原则,我还能有什么?”中国人的血型以O型居多,不但有原则,而且相当固执,我们都十分坚持原则。
  不执著只是开始。因为那时候时机不清、情况不明,先存着看着办的心态,比较保险。一旦时机明朗,情况弄得相当清楚,就要当机立断,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而坚持执行,才叫择善固执。
  时未到,抱着到时候再讲的态度。时一到,非解决不可,不能再拖,就应该及时择善固执,而且坚持到底。
  
  (六)
  
  无做则刚,知足常乐
  日本人非胜利不可,一旦失败,就觉得一切都完了。美国人力求胜利,却也接受失败的事实,勉力奋战,以求反败为胜。只有中国人乐天知命,胜败处之泰然。既然已经尽力,问心无愧。虽然失败也无所怨责。
  人之所以不够刚强,常常委屈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主要是因为自己欲望太多。弄得一点骨气都没有。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以致为名为利,一辈子痛苦。
  如果減少欲望,自主的程度便会增高,这样的人,当然刚强得多。随遇而安,知足也就常乐。中国人能够过着毫无压力的生活,和这一种观念,有密切关系。
  
  取法乎上,方得其中
  中国人虽然主张无欲则刚,知足常乐,却不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权力斗争或生存竞争。
  从小开始,父母就鼓励子女必须争气。常常举出一些典范,希望我们见贤思齐,而且最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一天出人头地,才算是光宗耀祖。
  大家都提示“取法乎上,方得其中”,绝对不可以停滞不前,或者丧失斗志。
  我们也明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自然能够排除万难,一举成名。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怎么可以满足于现实呢?
  
  (董慧苑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曾仕强说中国人》)
其他文献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妈妈问自己五岁的儿子一个问题:“有一天,你和妈妈一起出去玩。两个人都渴了,但是没有水,只有你的小书包里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办呢?”小男孩说:“我会两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孩子还不谙世事,但妈妈的心里忍不住还是有些失落,她刚想开口训斥孩子几句,然后教育他该怎样做,但就在话还没出口的一刹那,她转了个念头,然后和颜悦色地问孩子:“告诉妈妈,为什么呢?”小男孩天真稚气地回答:
期刊
教育,这是一个人类永远难解的题。坚守梦想或许是解题的一种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俗人,也许永远都无法脱俗。但,只要你是一个教育者,就永远不应该去从俗,乃至媚俗,永远不应该在理想面前逃避——即便在现实中遭受打击、经历挫折,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理想的权利与自己当初的梦!惟有当你用理想之柱撑起一片天空时,惟有当你用理想之泉滋润、浇灌心田时,你的内心才会变得充实、澄澈和温润!也只有当你的
期刊
6月1日,学生们的节日。  学校里班主任们领着学生忙碌着,念童谣、写贺卡、排节目、练表演……  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让我想起了十五年前:  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  那一年,我什么都不懂。  那一年,我成了初中一年级四十多位学生的班主任。  往事如昨,依然清晰。  那时的我,其实自己也还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什么教育艺术,什么班级管理,什么学生心理,啥也不懂。跌撞中,摸索中,我和学生们一起经历着、成
期刊
2012年8月我有幸代表苏州,也代表江苏省,作为语文老师的代表来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2011—2012年度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和来自全国18个省的31位语文老师一起进驻香港教育局,支持香港语文教育,帮助规划学校课程,培训语文教师。在这一年中,我们除了在香港教育局语文教育支持中心为自己所支持的两所学校工作外,还考察了十几所教育设施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确,教育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试问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道德叙事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它用故事讲述生活,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传统经典与生活故事相辅
期刊
2012年9月22日至26日,“江苏省学科领军人才高级研修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高研班”一行23人,赴台湾进行短期的教育考察。  考察行程短暂,我对台湾高中教育现状的了解仅是浮光掠影,但同祖同宗的文化根基,六十多年的政治割裂,使台湾的教育给我一种熟悉中透着陌生、平淡中透着新鲜的强烈冲击。在追记台湾之行时,我把这种点点滴滴碎片状的感受概括为“同根异枝花也艳”。  一、“火凤凰”与“板凳哥”
期刊
最近我镇举行小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一文。  这节公开课效果还不错,得到了校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好评,我知道那是领导对我的鼓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使课堂充满活力呢?本课的教学,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这篇课文重点讲述了“我”与母亲的对话,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
期刊
前不久,湖北襄樊市的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受助资格,理由是“不懂感恩”。我不就事论事,倒想请教捐助者:“你为什么做公益事业?”回答肯定是:“为了回报社会。”既然是“回报”,那么理应只付出不索取,可现在,回报者居然要求被回报者“感恩”!这不叫公益事业、不叫慈善,甚至连“施舍”都谈不上,而是做买卖。不知道热衷慈善的比尔·盖茨每天要收到多少封“感恩信”!  我十分同情那5名贫困学子。他们首先是高昂学费的受
期刊
很多年前,我对门的邻居是一对小夫妻,男人姓李。  有一次,我家小兒拉肚子,止不住,跑到了市里的妇幼医院去看。医生说,住下吧。我说住吧。医生要我去交押金,我说多少钱,医生说,1500元。什么?1500元!我一下子傻在那里。  那时候,我刚上班,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00多块钱。哪里会有那么多钱。  陪我同去的李姓邻居说,没事,我这里有。说完,从兜里掏出1000多块钱给了我。  半年以后,我去还钱,邻居家
期刊
博士回山村奔丧来了。  博士是村里飞出去的惟一的一只“金凤凰”。  博士上大学的学费是村人凑的,博士的母亲也由村人轮流照料。用村长的话说,博士是咱全村人的儿子,是咱们全村人的骄傲。就这样,博士由本科、硕士,一路读到今天。  山村偏僻,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跟外界联系。博士回村時,是村人用“山轿”抬进来的。村长说,除了当年八路军伤员,你是第二个享受这种待遇的人。  博士回到村里,全村人齐来探望,大家把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