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日益深入,一系列形成教育理念、教育思路被引入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当代高校教学改革,构建形成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公共外语专业的改革重点之一,需要公共外语专业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为当代高校公共外语专业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校公共外语体系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099-02
前言
在全球经济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外语专业面临严重的挑战。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是现代化高校公共外语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高校公共外语专业立足于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构建同时教育体系,为当代公共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背景
现如今,通识教育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是通识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标志。通识教育将“全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思想,不仅注重知识解结构的广度和宽度,还注重价值体系之间的融合。从广义视角而言,通识教育是对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表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狭义视角而言,通识教育是除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其存在目的是为维持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平衡,拓宽知识的宽度与广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理念下,能够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融合,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教育工作中均有影响。相关研究显示,19世纪30年代,欧美地区大学对学术分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个学科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分裂性,进而形成通识教育理念;上世纪,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活动中被广泛运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开始对同时教育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教育内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日益深化,我国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是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运用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并未全面落实到位,呈现“挂羊头卖狗肉”的局面,收获效果甚微。部分高等院校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关注度普遍投入在学科专业的系统性上,注重“教学”,忽视“育人”,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公共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需要高校教职人员在通透式教育的视域下正确把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方向。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作为构建多元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不同的专业、课程所构建的通识教育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共外语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公共外语体系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识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外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是多种信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可将外语教学分为两大功能,即整体培养功能与工具功能。其中,整体培养功能是一种处工具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现如今,在公共外语教学活动中,外语的工具功能是当今语言学的重点之一。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时,应充分提高对外语教学功能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的整体培养功能与工具功能,使外语的整体培养功能能够与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协调统一。
(二)通用性原则
通用性是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的基本构建原则。高校外语专业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与专业外语相比,公共外语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且专业性相对较低。高校将公共外语作为施教平台,对本院校的学生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扩大外语接受范围,使各个专业学生均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公共外语知识。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公共外语教学活动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广泛,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梁宇的内容。高校公共外语这一特点与通识教育的广泛性、普遍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实用性原则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各国对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外语作为一门具有沟通性的的学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是现代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摆脱公共外语过度工具化的困境。通过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到一起,实现对外语专业的进一步升华,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异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使高校公共外语专业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焕发生机。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从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大纲来看,可将公共外语课程分为四种授课类型,即听力课型、会话课型、阅读课型、写作课型。这些授课类型与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但是四种授课类型之间呈现一种相互分割的局面,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融合与贯通,导致知识与技能之间相分离。在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构建公共外语体系,首先需要优化教学课程,从多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阶段性将公共外语课程划分成多个层次,为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设置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高校公共外语的开设需要培养学生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能对修读外文原版经典读物的重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公共外语课程需要将整体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任何外语训练活动均不可孤立存在,均需要多项训练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与引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师不仅是公共外语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综合素质的影响着。教师需要拥有高超的表现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气质形象,为学生积极做好表率作用。为此,教师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接受通识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为改变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思想意识、教学策略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进行,用时代眼光看发展,有意识、有计划的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学习,理顺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把握通识课程的知识脉络,形成一个清晰的通识公共英语知识体系,不断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与整合,加强公共外语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符合学生客观发展规律,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个人的思维意识,加强通识教育的学习工作,构建良好的通识公共外语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哲,夏紀梅.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10(03):13-20.
[2]李佳,黄建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17-118.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校公共外语体系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099-02
前言
在全球经济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外语专业面临严重的挑战。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是现代化高校公共外语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高校公共外语专业立足于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构建同时教育体系,为当代公共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背景
现如今,通识教育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是通识教育高等性的重要标志。通识教育将“全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思想,不仅注重知识解结构的广度和宽度,还注重价值体系之间的融合。从广义视角而言,通识教育是对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表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狭义视角而言,通识教育是除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其存在目的是为维持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平衡,拓宽知识的宽度与广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理念下,能够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融合,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教育工作中均有影响。相关研究显示,19世纪30年代,欧美地区大学对学术分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个学科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分裂性,进而形成通识教育理念;上世纪,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活动中被广泛运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开始对同时教育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教育内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日益深化,我国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是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运用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并未全面落实到位,呈现“挂羊头卖狗肉”的局面,收获效果甚微。部分高等院校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关注度普遍投入在学科专业的系统性上,注重“教学”,忽视“育人”,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公共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需要高校教职人员在通透式教育的视域下正确把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方向。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作为构建多元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不同的专业、课程所构建的通识教育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共外语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公共外语体系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识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外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是多种信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可将外语教学分为两大功能,即整体培养功能与工具功能。其中,整体培养功能是一种处工具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现如今,在公共外语教学活动中,外语的工具功能是当今语言学的重点之一。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时,应充分提高对外语教学功能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的整体培养功能与工具功能,使外语的整体培养功能能够与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协调统一。
(二)通用性原则
通用性是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的基本构建原则。高校外语专业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与专业外语相比,公共外语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且专业性相对较低。高校将公共外语作为施教平台,对本院校的学生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扩大外语接受范围,使各个专业学生均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公共外语知识。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公共外语教学活动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广泛,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梁宇的内容。高校公共外语这一特点与通识教育的广泛性、普遍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实用性原则
受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各国对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外语作为一门具有沟通性的的学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是现代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摆脱公共外语过度工具化的困境。通过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到一起,实现对外语专业的进一步升华,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异域文化在高校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使高校公共外语专业在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焕发生机。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从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大纲来看,可将公共外语课程分为四种授课类型,即听力课型、会话课型、阅读课型、写作课型。这些授课类型与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但是四种授课类型之间呈现一种相互分割的局面,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融合与贯通,导致知识与技能之间相分离。在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构建公共外语体系,首先需要优化教学课程,从多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阶段性将公共外语课程划分成多个层次,为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设置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高校公共外语的开设需要培养学生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能对修读外文原版经典读物的重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公共外语课程需要将整体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任何外语训练活动均不可孤立存在,均需要多项训练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与引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师不仅是公共外语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综合素质的影响着。教师需要拥有高超的表现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气质形象,为学生积极做好表率作用。为此,教师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接受通识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为改变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思想意识、教学策略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进行,用时代眼光看发展,有意识、有计划的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学习,理顺外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把握通识课程的知识脉络,形成一个清晰的通识公共英语知识体系,不断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与整合,加强公共外语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符合学生客观发展规律,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个人的思维意识,加强通识教育的学习工作,构建良好的通识公共外语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哲,夏紀梅.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10(03):13-20.
[2]李佳,黄建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