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考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导语的精妙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学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等。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篇篇有异、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收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
我在执教《孔乙己》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学生了解孔乙己的生活环境,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的人生悲剧有极大帮助。
二、悬念的智慧运用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讲的:文章一开始写道“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抓住“永不变更”撒下第一重迷雾:“父亲为什么‘永不变更’他说这句话呢?”
学生细读文章,恍然大悟,原来于勒发了财,想给哥哥一点补偿,父亲急盼于勒归来。针对父亲盼望于勒归来之迫切我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父亲急盼的于勒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归纳后得知于勒以前是个败家子,后来被人打发到美洲发了财。又抓住船上巧遇情节,撒下第三重迷雾:“看到一个长得酷似于勒的老水手时,父母的反映如何?”学生通过分析见到的是父母那张六亲不认的嘴脸。“态度的不断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最后一重迷雾拨开,学生恍然大悟:金钱在他们的亲情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按照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幽默的适时点缀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名词,有其共性:那就是可笑性。但这种笑绝不是庸俗的说笑,也不是为笑而笑,而是一种有趣的、能打开人们智慧之门的笑。教师的幽默教学,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比如在讲课中穿插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笑话,就会使课堂教学横生几多妙趣。
在讲《核舟记》中的苏轼与佛印两个人物时,考虑到文言文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东坡正修养静坐,见好友高僧佛印来访,便笑道:“近日参悟,颇有心得。你看我现在修行的境界如何啊?”佛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答道:“神清气爽,满面红光,乃一尊佛也。”东坡听了得意非凡。这时佛印又道:“大居士看我怎样?”东坡一听心下暗喜,数次被他捉弄,这次机会可来了。便缓缓答道:“我看——,你是——,你是一——堆——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但笑不语,临行时却留下一幅字。见了苏小妹,东坡谈及此事乐不可支。小妹听后若有所思,待看到佛印那幅“心中有佛” 四个字时,便笑道:“兄长,这次你又上当了!”“啊?!”“佛印看你是佛,那是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佛印是粪,那是说你心中有粪啊!”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有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讨论的精心组织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究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使得课堂上的交流,由过去单向的师生互动转变为多向的“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通过交流,实现了课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爱莲说》是一篇传统课文,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很清楚,缺乏学习激情。我借助课堂讨论来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弄懂课文大意之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独爱莲”?文中仅仅是在写“莲”这种植物吗?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人人发言,取长补短,由组长组织讨论并归纳总结本组的意见,形成小组书面发言材料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解决交流中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
最优化的课堂讨论方式,使语文课堂成为让学生主动发展,大胆想象的自由空间;成为他们畅所欲言,施展才能的最佳舞台。
五、课堂的合理延伸
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会让学生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给课堂教学引进新鲜的“活水”。
莫怀戚的《散步》用平凡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可是,这份爱是永恒的。只要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发现。
我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搜索一下,是否有令自己感动的一刻?用一句朴实简单的话表达出来。
两分钟后,学生的答案十分精彩:亲情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生病时父亲冒着风雨送孩子上医院时的车辙印。
当然,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式应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特点,整体考虑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沟通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思维,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勇于舍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在新时期才会有新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312000)
一、导语的精妙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学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等。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篇篇有异、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收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
我在执教《孔乙己》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学生了解孔乙己的生活环境,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的人生悲剧有极大帮助。
二、悬念的智慧运用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讲的:文章一开始写道“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我抓住“永不变更”撒下第一重迷雾:“父亲为什么‘永不变更’他说这句话呢?”
学生细读文章,恍然大悟,原来于勒发了财,想给哥哥一点补偿,父亲急盼于勒归来。针对父亲盼望于勒归来之迫切我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父亲急盼的于勒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归纳后得知于勒以前是个败家子,后来被人打发到美洲发了财。又抓住船上巧遇情节,撒下第三重迷雾:“看到一个长得酷似于勒的老水手时,父母的反映如何?”学生通过分析见到的是父母那张六亲不认的嘴脸。“态度的不断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最后一重迷雾拨开,学生恍然大悟:金钱在他们的亲情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按照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幽默的适时点缀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名词,有其共性:那就是可笑性。但这种笑绝不是庸俗的说笑,也不是为笑而笑,而是一种有趣的、能打开人们智慧之门的笑。教师的幽默教学,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的教学。比如在讲课中穿插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笑话,就会使课堂教学横生几多妙趣。
在讲《核舟记》中的苏轼与佛印两个人物时,考虑到文言文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日,东坡正修养静坐,见好友高僧佛印来访,便笑道:“近日参悟,颇有心得。你看我现在修行的境界如何啊?”佛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答道:“神清气爽,满面红光,乃一尊佛也。”东坡听了得意非凡。这时佛印又道:“大居士看我怎样?”东坡一听心下暗喜,数次被他捉弄,这次机会可来了。便缓缓答道:“我看——,你是——,你是一——堆——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但笑不语,临行时却留下一幅字。见了苏小妹,东坡谈及此事乐不可支。小妹听后若有所思,待看到佛印那幅“心中有佛” 四个字时,便笑道:“兄长,这次你又上当了!”“啊?!”“佛印看你是佛,那是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佛印是粪,那是说你心中有粪啊!”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有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讨论的精心组织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究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使得课堂上的交流,由过去单向的师生互动转变为多向的“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通过交流,实现了课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爱莲说》是一篇传统课文,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很清楚,缺乏学习激情。我借助课堂讨论来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弄懂课文大意之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独爱莲”?文中仅仅是在写“莲”这种植物吗?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人人发言,取长补短,由组长组织讨论并归纳总结本组的意见,形成小组书面发言材料后,在全班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解决交流中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
最优化的课堂讨论方式,使语文课堂成为让学生主动发展,大胆想象的自由空间;成为他们畅所欲言,施展才能的最佳舞台。
五、课堂的合理延伸
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会让学生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给课堂教学引进新鲜的“活水”。
莫怀戚的《散步》用平凡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可是,这份爱是永恒的。只要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发现。
我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搜索一下,是否有令自己感动的一刻?用一句朴实简单的话表达出来。
两分钟后,学生的答案十分精彩:亲情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生病时父亲冒着风雨送孩子上医院时的车辙印。
当然,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式应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特点,整体考虑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沟通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思维,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勇于舍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在新时期才会有新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