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地古城遗址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家地古城遗址(即晋昌郡城址)有东、西两城,相距百米。
  西城遗址距东城50米。底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0米,分布面积14000平方米。城墙底宽5~8米,顶宽1~3米,残高3~8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4~16厘米。南侧正中开一城门,门宽9米;北墙外侧有二马面,长7米,宽2米,高4~5米。城墙四周挖有护城壕,宽8米,深2米。据孙修身先生考证研究,该城是西晋一唐时期的晋昌郡治所民居城址,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1993年,肖家地西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墙现已大部分倒塌消失,只残存北侧一小部分倒塌成土梁。残高3米。北墙全部倒塌成一土梁,残高4~5米;西墙部分墙体倒塌或消失,残高3~4米;南墙东段保存完好,西段倒塌成一土梁,残高3~8米;城址中间残存一圆形土堆,残高1.2米,四周散见有大量石块、陶片。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和沙漠化造成城址损毁。
  东城遗址位于瓜州县沙河乡民和村一组东北侧200米处,城址建在3米高的台基之上,底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5米,分布面积5640平方米。城墙墙体高大,底宽10米,顶宽5~7米,残高7~8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2~14厘米。南侧正中开一城门。门宽6米,门前筑有瓮城,瓮城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4米,瓮城城门东开,门宽6米。城墙外侧四周挖有护城壕,口宽18米,底宽8米,深2.5米。据孙修身先生考证研究,该城是西晋一唐时期的晋昌郡官署治所,是当时瓜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1993年,肖家地东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墙顶端部分墙体倒塌,有许多豁口;东北侧墙体上有一圆坑直通墙体底基。墙体底部有一洞与圆坑相连,坑深5米;西墙部分倒塌,中间有三个大豁口;南墙西段有一道裂缝,瓮城西墙有一豁口。城内多沙土,散见石块、陶片,地面见盗挖的坑洞,整体保存较好。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沙漠化造成城址损毁。
  肖家地遺址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风多沙大。遗址处于盐碱地当中,四周生长有骆驼刺。中间有一道电线杆东西向穿过;南侧100~200米处有一条公路东西向通过,公路旁立有电线杆;西侧距沙河乡民和村100米,该村是移民村,有625口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其他文献
1924年,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年了。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和民众依然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几乎与华夏文明无关。  曲折的认知历程  民国初年,一流地质学家安特生应聘为中国政府矿业顾问,他逐渐将兴趣转移到探索中国史前文化,发现了仰韶、马家窑、半山
期刊
鹰猎不仅是一种原生态的狩猎方式,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仅在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蒙古、纳西、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保留着鹰猎的传统。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鹰猎活动,各个民族的驯养和鹰猎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并各具特色。  临夏地区的鹰猎活动广泛流传于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群众中,是集捕猎、强身健体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它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更能体现勇气、决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临夏地处黄
期刊
凉州城东南隅,祁连山南麓下,有一个叫作古城镇的地方。  融流分润六渠宽。凉州区古城镇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的杂木河流域,人们从山脚开始繁衍生息,随着淙淙流水一路向南,于是就有了上古城、下古城。  走过杂木河,走过古城,耳畔一直萦绕着一首歌:  落叶随风将要去远方  只留给天地美丽一场  曾飞舞的身影,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幸福的过往  爱曾经来到过的地方  依稀留着昨天的芬芳  那熟悉的温暖,像天使的
期刊
“小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写下“兴宁”两字,我的思绪又飘回20多年前,从西河桥出发,沿着盐铺街的骑楼往前走去,盐铺街一天到晚都是这么热闹。戴着斗笠、挑着担子的农妇们和卖青菜、卖鱼虾、卖水果、卖草药的摊贩挤满街边,而在两边骑楼内,则开着杂货店、中药材、小五金、糖烟酒、种籽店及各类店面,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街面,走路都得缓缓随着前面大腿的移动而挪动。  当年的盐铺街并不算兴宁最
期刊
【参加者】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叶舒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  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易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院研究员  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唐士乾 甘肃省广河县文广局局长  刘 樱 《丝绸之路》杂志社制版中心主任  主持人 冯玉雷  
期刊
前些日子,我去外省一所大学开会,会间遇到一位60年代初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校友。他毕业40多年都没有回过母校,现在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了。校友在异乡见面十分亲热,他询问了师大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时他们在师大读书时一些老先生们的近况,我就自己所知一一作答。这位校友最关心、问得最多的是师大校园里的树:文科楼东边的梨园、办公楼东边的枣林、植物园里面的苹果树、理科楼周边的丁香花……使我印象深刻的是,
期刊
一  如果这是一生的漫漫长途  就必须走下去  羊肠,它不可能尽知你所有的秘密  隔壁坐山观  始终是云下  没有可以言说之物  而禹禹独行只是沉下去的海水  她席卷了风暴、雷霆和海原!  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呆板的时光炸裂自身  她摘下上帝擎起的赤色之星  这一刻大地是干瘪的风景  他紧抱丝绸与杭州  那些被气虚包围的暗黑物质  你或是嗅到一种对自我的厌恶之虚妄  不过是行者在茫然间选定的道路  
期刊
因地缘关系,弱小的百济自公元前18年立国以来,一直扮演着向日本输出中国文化的角色。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学者(极有可能是位汉人)到日本教天皇之子学习中国经典和汉字。日本由此有了书面语言——汉字。  公元372年,东晋前秦皇帝苻坚派遣顺道和尚等携佛像与经书赠予高句丽,朝鲜半岛始有佛教。两个世纪后的公元522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司马达等来到大
期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之南有山巍峨峻秀,河之北有山苍凉雄壮。这便是古老的金城,2000年前的汉家边庭,在这片苍茫的土地上流传着西汉最负盛名的将军霍去病的故事。传说在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匈奴,曾驻兵皋兰山下与匈奴鏖战。因军中无水,士卒疲渴,霍去病执鞭击石五次,鞭响而泉涌,遂有了五眼甘美的清泉,五泉山也因此而得名。  翻开历史典籍,最早有关霍去病与皋兰山的记
期刊
一  那是一个孕育着“新”与“变”的时代,西方列强叩开了中国沉睡百年的大门,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终于湮没进历史的尘埃。尽管老态龙钟的中华民族显然还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但“现代化”却以潮涌之势裹挟着西方现代科技和观念,以一种蛮力搅动着死水微澜的中国。这种新旧交替的撕扯不仅深深刺痛和影响着当时普通的中国人,更将启蒙、“立人”的时代责任交付给知识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大众美学开拓者”的洪毅然开启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