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家地古城遗址(即晋昌郡城址)有东、西两城,相距百米。
西城遗址距东城50米。底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0米,分布面积14000平方米。城墙底宽5~8米,顶宽1~3米,残高3~8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4~16厘米。南侧正中开一城门,门宽9米;北墙外侧有二马面,长7米,宽2米,高4~5米。城墙四周挖有护城壕,宽8米,深2米。据孙修身先生考证研究,该城是西晋一唐时期的晋昌郡治所民居城址,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1993年,肖家地西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墙现已大部分倒塌消失,只残存北侧一小部分倒塌成土梁。残高3米。北墙全部倒塌成一土梁,残高4~5米;西墙部分墙体倒塌或消失,残高3~4米;南墙东段保存完好,西段倒塌成一土梁,残高3~8米;城址中间残存一圆形土堆,残高1.2米,四周散见有大量石块、陶片。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和沙漠化造成城址损毁。
东城遗址位于瓜州县沙河乡民和村一组东北侧200米处,城址建在3米高的台基之上,底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5米,分布面积5640平方米。城墙墙体高大,底宽10米,顶宽5~7米,残高7~8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2~14厘米。南侧正中开一城门。门宽6米,门前筑有瓮城,瓮城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4米,瓮城城门东开,门宽6米。城墙外侧四周挖有护城壕,口宽18米,底宽8米,深2.5米。据孙修身先生考证研究,该城是西晋一唐时期的晋昌郡官署治所,是当时瓜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1993年,肖家地东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墙顶端部分墙体倒塌,有许多豁口;东北侧墙体上有一圆坑直通墙体底基。墙体底部有一洞与圆坑相连,坑深5米;西墙部分倒塌,中间有三个大豁口;南墙西段有一道裂缝,瓮城西墙有一豁口。城内多沙土,散见石块、陶片,地面见盗挖的坑洞,整体保存较好。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沙漠化造成城址损毁。
肖家地遺址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风多沙大。遗址处于盐碱地当中,四周生长有骆驼刺。中间有一道电线杆东西向穿过;南侧100~200米处有一条公路东西向通过,公路旁立有电线杆;西侧距沙河乡民和村100米,该村是移民村,有625口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西城遗址距东城50米。底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0米,分布面积14000平方米。城墙底宽5~8米,顶宽1~3米,残高3~8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4~16厘米。南侧正中开一城门,门宽9米;北墙外侧有二马面,长7米,宽2米,高4~5米。城墙四周挖有护城壕,宽8米,深2米。据孙修身先生考证研究,该城是西晋一唐时期的晋昌郡治所民居城址,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1993年,肖家地西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墙现已大部分倒塌消失,只残存北侧一小部分倒塌成土梁。残高3米。北墙全部倒塌成一土梁,残高4~5米;西墙部分墙体倒塌或消失,残高3~4米;南墙东段保存完好,西段倒塌成一土梁,残高3~8米;城址中间残存一圆形土堆,残高1.2米,四周散见有大量石块、陶片。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和沙漠化造成城址损毁。
东城遗址位于瓜州县沙河乡民和村一组东北侧200米处,城址建在3米高的台基之上,底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5米,分布面积5640平方米。城墙墙体高大,底宽10米,顶宽5~7米,残高7~8米,夯土版筑,夯层厚12~14厘米。南侧正中开一城门。门宽6米,门前筑有瓮城,瓮城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4米,瓮城城门东开,门宽6米。城墙外侧四周挖有护城壕,口宽18米,底宽8米,深2.5米。据孙修身先生考证研究,该城是西晋一唐时期的晋昌郡官署治所,是当时瓜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1993年,肖家地东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墙顶端部分墙体倒塌,有许多豁口;东北侧墙体上有一圆坑直通墙体底基。墙体底部有一洞与圆坑相连,坑深5米;西墙部分倒塌,中间有三个大豁口;南墙西段有一道裂缝,瓮城西墙有一豁口。城内多沙土,散见石块、陶片,地面见盗挖的坑洞,整体保存较好。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沙漠化造成城址损毁。
肖家地遺址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风多沙大。遗址处于盐碱地当中,四周生长有骆驼刺。中间有一道电线杆东西向穿过;南侧100~200米处有一条公路东西向通过,公路旁立有电线杆;西侧距沙河乡民和村100米,该村是移民村,有625口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