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认知接结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创设实践情景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
二、鼓励探索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在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分数计算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了学生的一般思维。
三、激励求异思维
有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 )。
算法一:因为8+5=13,所以13-5=8。
算法二:13-5=3+(10-5)=8。
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四、设计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认为,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學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五、贯穿数学全程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还是巩固练习,拓展运用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除错误。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六、全体参与探究
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给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深化理解知识,掌握规律。例如,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常常要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与活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计算、联想、推理去发现新规律,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推导。例如,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通过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其原理是通过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的联系点,促成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得到新的认知。
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树立全体参与的理念,不断给学生创设实践情景,激励学生探索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求异思维,并且能够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一、创设实践情景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
二、鼓励探索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在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分数计算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了学生的一般思维。
三、激励求异思维
有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 )。
算法一:因为8+5=13,所以13-5=8。
算法二:13-5=3+(10-5)=8。
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四、设计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认为,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學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五、贯穿数学全程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还是巩固练习,拓展运用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除错误。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六、全体参与探究
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给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深化理解知识,掌握规律。例如,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常常要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与活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计算、联想、推理去发现新规律,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推导。例如,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通过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其原理是通过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的联系点,促成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得到新的认知。
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树立全体参与的理念,不断给学生创设实践情景,激励学生探索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求异思维,并且能够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