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助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互助。因此,互助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首先是对学习意识的培养,然后是把握时机,最后才是有效地运用互助学习方法。
1.正确指导,有序互助
(1)小组长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小组应当是好、中、差搭配,其中小组长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小组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学会对小组互助的每一次活动进行分工、评价与指导。同时每个小组的组长可以定期轮换。
(2)小组互助的有序性。小组互助应怎样实施?解决如这个问题是提高互助效率的前提。每一次合作一定要做到有人说,有人听,有人评,听要用心,边听边想,等对方说完之后对对方说的内容进行评价,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将自己的问题抛出来,进行二次思考与交流。这样,每一次预习情况在小组汇报时才能是有效的。
(3)小组互助的互补性。每个小组中好、中、差的搭配很有讲究。尤其对于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小组内要及时帮助与监督他们完成预习任务。在预习汇报时,要让预习得不到位的同学认真听,在听的过程中让他们对新知加以了解与掌握,全班汇报时再推举这些人代表小组汇报,使这样的学生有几次再学习的机会,以保证他们不会掉队。
2.恰当使用,适时互助
互助学习的时机很重要。当学生似懂非懂、欲说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时,或一人完成不了时,借助小组互助学习方式,可很容易打破僵局。
听一位老师上“脱式计算”,这是学生第一次与脱式计算形式接触。老师问:“你们知道脱式计算怎样写吗?”有学生点头,也有学生摇头。这时,老师果断让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让知道的学生告诉不知道的学生。有的组内似乎没有人懂,但他们想起要自己去找书,然后再在组内交流。不一会儿,学生都举起了手。老师让一个孩子去演算,其他学生观看,看得很认真,等演算的学生完成后,学生都肯定他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补充提示:等于号要写在式子的前面。互助学习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学习中学得那么专注与投入,并且能够自己找到不同的学习方式。
再如,在一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学习中,通过数一数去验证猜想“抓一把黄豆大约是多少粒”,一个人完成容易拖沓,还易数错。这时安排同座两人合作,一个人抓豆子,两个人猜,记下估计数,再一个数,一个人看,记下实际数,再交换玩,完成后让他们互相说一说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样的互助活动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与思维的交融,使得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所以,互助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准确,学生都会做的题不需要互助形式,学生都不会做的题互助也很难打开局面。只有恰当适时的互助,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互补共进,有效互助
我在数学课堂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互助学习,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有些互助技巧不是单凭课堂上的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利用数学早读课和中午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就为什么要互助、如何互助进行交流。
互助学习时,学生会先认真倾听好要求,然后由组长分工,井然有序地开展互助学习。每个互助小组的成员组成要做到好、中、差搭配。
每个月组长要进行轮换,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互助合作。然后再让每个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对互助的情况进行总结,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互助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一般情况下我提倡两人互助,只有在要探究的问题有一定深度时,才开启四人小组进行互助。记得在二年级时,上《田园风光》这节数学综合课时,就一个问题让四人小组讨论过河的方案。汇报时,由各组组长汇报组内的各种方案。一个组长一口气说了四种方案,一个组员叫道:“这个是我想到的。”组长马上接口说:“是呀,这是我们共同想到的。”一句话就把互作的真谛给点出来了。
互助学习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永庆.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06,(12):84-87.
[2]朱红香.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实验课堂教学的尝试[J].实验室科学,2008,(1).
1.正确指导,有序互助
(1)小组长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小组应当是好、中、差搭配,其中小组长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小组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学会对小组互助的每一次活动进行分工、评价与指导。同时每个小组的组长可以定期轮换。
(2)小组互助的有序性。小组互助应怎样实施?解决如这个问题是提高互助效率的前提。每一次合作一定要做到有人说,有人听,有人评,听要用心,边听边想,等对方说完之后对对方说的内容进行评价,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将自己的问题抛出来,进行二次思考与交流。这样,每一次预习情况在小组汇报时才能是有效的。
(3)小组互助的互补性。每个小组中好、中、差的搭配很有讲究。尤其对于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小组内要及时帮助与监督他们完成预习任务。在预习汇报时,要让预习得不到位的同学认真听,在听的过程中让他们对新知加以了解与掌握,全班汇报时再推举这些人代表小组汇报,使这样的学生有几次再学习的机会,以保证他们不会掉队。
2.恰当使用,适时互助
互助学习的时机很重要。当学生似懂非懂、欲说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时,或一人完成不了时,借助小组互助学习方式,可很容易打破僵局。
听一位老师上“脱式计算”,这是学生第一次与脱式计算形式接触。老师问:“你们知道脱式计算怎样写吗?”有学生点头,也有学生摇头。这时,老师果断让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让知道的学生告诉不知道的学生。有的组内似乎没有人懂,但他们想起要自己去找书,然后再在组内交流。不一会儿,学生都举起了手。老师让一个孩子去演算,其他学生观看,看得很认真,等演算的学生完成后,学生都肯定他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补充提示:等于号要写在式子的前面。互助学习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学习中学得那么专注与投入,并且能够自己找到不同的学习方式。
再如,在一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学习中,通过数一数去验证猜想“抓一把黄豆大约是多少粒”,一个人完成容易拖沓,还易数错。这时安排同座两人合作,一个人抓豆子,两个人猜,记下估计数,再一个数,一个人看,记下实际数,再交换玩,完成后让他们互相说一说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样的互助活动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与思维的交融,使得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所以,互助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准确,学生都会做的题不需要互助形式,学生都不会做的题互助也很难打开局面。只有恰当适时的互助,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互补共进,有效互助
我在数学课堂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互助学习,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有些互助技巧不是单凭课堂上的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利用数学早读课和中午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就为什么要互助、如何互助进行交流。
互助学习时,学生会先认真倾听好要求,然后由组长分工,井然有序地开展互助学习。每个互助小组的成员组成要做到好、中、差搭配。
每个月组长要进行轮换,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互助合作。然后再让每个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对互助的情况进行总结,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互助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一般情况下我提倡两人互助,只有在要探究的问题有一定深度时,才开启四人小组进行互助。记得在二年级时,上《田园风光》这节数学综合课时,就一个问题让四人小组讨论过河的方案。汇报时,由各组组长汇报组内的各种方案。一个组长一口气说了四种方案,一个组员叫道:“这个是我想到的。”组长马上接口说:“是呀,这是我们共同想到的。”一句话就把互作的真谛给点出来了。
互助学习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永庆.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06,(12):84-87.
[2]朱红香.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实验课堂教学的尝试[J].实验室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