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顽皮学生;教育策略;故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8-0027-01
帮教顽皮学生,要讲究教育策略,少些冲动,多些冷静,采取故事教育效果很好。
那是一天课间,我正在办公室,同事突然问我们班有没有叫L的学生,说他们班一个学生的家长正找我告状。同事告诉我,L昨天去找他们班的一个孩子玩,那个孩子正在写作业,告诉他没时间玩。L就一个劲儿按人家门铃,见那个孩子还是不出来,就在小区的树上拽了一些树枝扔在人家门口。之后,又把电话打进人家,出口污言秽语,大骂那个孩子;那个孩子说再骂就不再和他一起玩了,L就恐吓他:在路上碰见他时就打死他。小孩子非常害怕,就告诉了家长,家长当即出门劝阻,L却一溜烟跑个没影了。经打听找到L家,谁知家长在外做生意没在家,所以就想来找班主任了。我虽然平静地听着,可心里早已翻江倒海,因为L的确是一个很不省心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这不,竟然在校外惹是生非了。我的脾气有些暴躁,听完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把他找来狠狠训一顿。但我忽然觉得自己是经常训斥他的,可效果显著吗?
我思前想后,该怎么办呢?这孩子软硬不吃。正面教育了好多次也没见什么效果,这次该怎么办呢?我想到他很护自己的面子,能不能换个方法试试呢?那天第二节课我讲完后,留了几分钟空白,说:“大家想不想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三年级,听完后大家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只见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瞪着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我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还不时故意朝L的位置望了几眼,只见他深深地低下了头,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脸红红的。我的故事刚落音,同学们就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种积极发言的程度比往日的课堂发言都要热烈。有的说:“这个孩子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有的说:“这个孩子品质太差!”有的说:“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个坏孩子。”还有的说:“这个孩子的家长不负责任,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管哪个孩子发言,我都看一下L的反应,只见他趴在桌子上,脸很红,头也不敢抬,也许此刻除了他,就只有我知道他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了。 “那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不会!”“不会!”“怎么可以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呢?”“那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该怎样去做呢?”我故意把问题留给大家。“道歉。”孩子们像商量好似的说。很多孩子很好奇地问我这个孩子是哪班的,是不是我们班的。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我又看了看L,然后很平静地说:“这个孩子不是我们班的,老师只是让你们以后千万别学这个孩子。我们班的孩子都很懂礼貌,守纪律,是不是?”孩子们高兴地异口同声说:“是!”
那一天,L失去了往日的霸道和调皮,变得很沉默,很乖。下午放学时,我把他找来说:“老师不想当着同学们的面揭你的疮疤,你该怎么做,知道了吗?”“道歉。”声音虽然很小但很诚恳。我微笑着看了看他说:“今后可不许这样了,你想想,如果同学们知道了那个孩子是你,还会和你一起玩吗?”只见他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我以后会变好的,再也不这样了。”自那以后,L一直表现很好,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而且还主动向我要作业做,下课也不欺负同学了。
事后我想了想,感觉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冲动,揭开这个孩子的疮疤。否则,后果会怎样呢?同学们会嘲笑他,他自己可能会特别恨老师吧。
其实,老师有时改变策略,换一种方法,少些冲动,多些冷静,就有可能办好一件事情,甚至去改变一个孩子。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多想办法,而决不能一味生气,甚至讨厌某个学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8-0027-01
帮教顽皮学生,要讲究教育策略,少些冲动,多些冷静,采取故事教育效果很好。
那是一天课间,我正在办公室,同事突然问我们班有没有叫L的学生,说他们班一个学生的家长正找我告状。同事告诉我,L昨天去找他们班的一个孩子玩,那个孩子正在写作业,告诉他没时间玩。L就一个劲儿按人家门铃,见那个孩子还是不出来,就在小区的树上拽了一些树枝扔在人家门口。之后,又把电话打进人家,出口污言秽语,大骂那个孩子;那个孩子说再骂就不再和他一起玩了,L就恐吓他:在路上碰见他时就打死他。小孩子非常害怕,就告诉了家长,家长当即出门劝阻,L却一溜烟跑个没影了。经打听找到L家,谁知家长在外做生意没在家,所以就想来找班主任了。我虽然平静地听着,可心里早已翻江倒海,因为L的确是一个很不省心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这不,竟然在校外惹是生非了。我的脾气有些暴躁,听完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把他找来狠狠训一顿。但我忽然觉得自己是经常训斥他的,可效果显著吗?
我思前想后,该怎么办呢?这孩子软硬不吃。正面教育了好多次也没见什么效果,这次该怎么办呢?我想到他很护自己的面子,能不能换个方法试试呢?那天第二节课我讲完后,留了几分钟空白,说:“大家想不想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三年级,听完后大家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只见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瞪着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我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还不时故意朝L的位置望了几眼,只见他深深地低下了头,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脸红红的。我的故事刚落音,同学们就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种积极发言的程度比往日的课堂发言都要热烈。有的说:“这个孩子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有的说:“这个孩子品质太差!”有的说:“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个坏孩子。”还有的说:“这个孩子的家长不负责任,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管哪个孩子发言,我都看一下L的反应,只见他趴在桌子上,脸很红,头也不敢抬,也许此刻除了他,就只有我知道他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了。 “那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不会!”“不会!”“怎么可以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呢?”“那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该怎样去做呢?”我故意把问题留给大家。“道歉。”孩子们像商量好似的说。很多孩子很好奇地问我这个孩子是哪班的,是不是我们班的。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我又看了看L,然后很平静地说:“这个孩子不是我们班的,老师只是让你们以后千万别学这个孩子。我们班的孩子都很懂礼貌,守纪律,是不是?”孩子们高兴地异口同声说:“是!”
那一天,L失去了往日的霸道和调皮,变得很沉默,很乖。下午放学时,我把他找来说:“老师不想当着同学们的面揭你的疮疤,你该怎么做,知道了吗?”“道歉。”声音虽然很小但很诚恳。我微笑着看了看他说:“今后可不许这样了,你想想,如果同学们知道了那个孩子是你,还会和你一起玩吗?”只见他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我以后会变好的,再也不这样了。”自那以后,L一直表现很好,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而且还主动向我要作业做,下课也不欺负同学了。
事后我想了想,感觉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冲动,揭开这个孩子的疮疤。否则,后果会怎样呢?同学们会嘲笑他,他自己可能会特别恨老师吧。
其实,老师有时改变策略,换一种方法,少些冲动,多些冷静,就有可能办好一件事情,甚至去改变一个孩子。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多想办法,而决不能一味生气,甚至讨厌某个学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